“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2021-01-07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孙 莉
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伴随着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融入,更是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师生搭建了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不断拓宽了教学思路,推动着课堂教学,将抽象化为具体,彰显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借助“互联网+”创设生动情境
“互联网+”下的教学资源正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壁垒”,它重新设计与组合了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使教育资源灵动、便捷,更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断优化着原有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实施途径变得更加畅快。在“互联网+”下学习数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信息资源的庞大、海量,能更迅捷地体验和运用人机交互环境中的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视听资源。教师可以恰当利用好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情境,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中,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的教学,教师设计了《农夫过河》的数学故事情境:“有个农夫过河,但他带着一只狗、一只小羊和一颗青菜。海边有一条破旧的小船,他每次过河只能携带其中一样东西,可是他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是农夫不在,小羊会被小狗欺负,小羊也会偷偷地吃掉青菜,那农夫如何才能将这三样东西完好无损地顺利带到河的对岸。”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可运用触摸一体机的“媒体播放”功能,将互联网视频资料播放出来,中途可按下暂停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农夫如何过河,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再播完数学故事,让学生看看是否如他们所想。教师巧妙地引入这个故事,让学生充分体验合理选择、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如此一来“搭配中的学问”的导入水到渠成。这样的情境创设,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学生能够边欣赏、边思考,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二、借助“互联网+”助力自主探究
实践证明,教师的一味讲解如单项灌输,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学生的被动接受,消耗多,收益小。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探究,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合作、深入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借助“互联网”,就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和表达力的提升保驾护航。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可用“互联网+”提供的动态箭头展开圆柱的侧面,接着就安排学生自主探索、验证圆柱体的侧面形状究竟是怎样的,形象的动态演示为学生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要研究近十年的二月份天数,要找近十年的台历和年历是不现实的。而“互联网+”就给了学生惊喜,他们从网络中很便捷地调出了2009 到2019 年的二月份的月历,分组合作,制作对照表,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再如“用量角器量角”一课,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教师都是用实物量角器教学生量角的度数,而“互联网+”的教学让人拍案叫绝,教师用西沃5 自带的学科工具来演示——从点对点、线对线到读度数,都可以随意拖拽、放大、旋转,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形象逼真、声光色集一体中愉快进行,难点也在悄然无声中突破,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而喻。
三、借助“互联网+”促进学习增值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需要课后再次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它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超星等软件拍一些微课,也可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及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通过QQ、校园网络、微信群等分享给学生,供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查漏补缺,对自己课上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知识进行二次学习,巩固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观看,自主思考,让学习更加灵活,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这让“互联网+”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如,学生学了一些课堂知识之后,需要必要的课外延展,让所学知识更有深度、广度和厚度。那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课后进行。
如“圆的认识”一课学习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更多:原来早在古代,《周髀算经》就已经有关于圆的研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原来,“古代木车”的制作中就蕴涵着圆的一些本质属性;原来充分利用圆之优点的典范不胜枚举,如天坛、广州圆大厦建筑、圆形景德镇瓷器就是。如此,知识的再次回放、课外知识的习得,都是“互联网+”在为数学“增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值。
四、借助“互联网+”丰富作业形式
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互联网+”背景下,作业更是对课程、知识、技能学习重要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提升。信息化条件为小学生作业提供的舞台更加广阔,也使作业的形式更加精彩纷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操作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中更好地构建、巩固知识。
如学了“梯形的面积”一课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的重点,运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操作型的作业: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旋转180 度,通过平移等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一过程中,剪切、拼图、旋转、平移等都可以在学生的自主操作中进行,而且可以反复进行,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巩固了新知,让学习更显深度。此外,“互联网+”数学作业形式的丰富,不能仅仅局限于解题训练。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数学日记、读一读“数学小故事”、看一看“数学小视频”等。这些作业,旨在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数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了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让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如虎添翼,知识形成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知识的习得变得更加自然,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