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07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

天津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以图导学导学导图

■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 张 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应用原则

(一)地理教学中“以图导学”模式的内涵

“以图导学”模式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指教材中的地理图像资料,即视觉空间层面的地理景观图、地理数据图、剖面图等图形。教师通过将地图直观呈现和现场解图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出信息,学习地理知识;二是指宏观的地理思维导图,即信息加工处理、构建知识体系层面的图形分类、分布规律等地理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通过课堂上反复多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和整体知识框架构筑能力,使学生精准掌握地理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以图导学”的应用原则

1.“以图导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传统教学模式至今影响深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候为了赶课程、赶时间,采用生硬的“满堂灌”的讲课形式,使学生在其中没有参与感,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知识和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最后往往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和解题思路,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在课改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下,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的“以图导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个性特征、学习诉求、学习水平等因素,注意“以图导学”教学的多元化、发散性应用,以引起学生对地理图像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提高课堂知识转换率。

2.“以图导学”要坚持授人以渔原则

“以图导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转化应用,学会地理认图、解图、用图、构图技能,养成地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想象力、地理情怀等,因此,教师“以图导学”需要坚持授人以渔原则,注重方法规律的循序引导和指导,进一步释放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地理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二、“以图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图导学,创设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图导学”通过将美观、多组合形式的地理图像资料呈现在课堂上,完成课堂氛围的前期渲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教师加以引导正式进入课程,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地理课程学习的最好状态。学生在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索交流中获得解题思路,地理素养得到有效提高。针对高中地理教材设计的知识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而零散、拓展实践性强等特点,教师在图片素材的内容选择上应该更细致并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以图导学”的时候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深入考察调研,既要掌握班级学生整体水平,又要兼顾各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协调统一,在课程教学时应该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教案,辅之以多媒体手段,通过图像创设初始情景,再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活动,如设问、游戏、视频、小组合作等,使学生进一步融入情境,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图片内蕴含的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以图导学,获取新知

在具备一定的教学情境后,“以图导学”的新知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注意对地图所包含的信息进行精加工,将地图中所要应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拓展延伸,使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气候变化、经纬度位置、植被作物、地形地貌等。

如何“以图导学”传授新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先讲授该区域地图中较简单的内容,如将该区域的地形、植被、动物等以3D动图的形式呈现,在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上进行颜色标识,借助颜色、连线和图形等工具来增加思维导图的美感,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再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作画,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如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的讲课内容,绘画出该区域的轮廓图,并标注附近城市、河流、海拔等内容,之后再与教师的图片做对照,从而使学生在画图过程中自行巩固知识,清楚自己的学习存在哪些不足方面;三是注意不同图形的细节教学。以“地理柱状图”为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图解图的方法步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观察分析,使学生从表层的信息中去分析各种环境、现象的内在关系。如已知表层信息为该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则我们还应该对导致该现象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过这样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兴趣的提升。

(三)以图导学,质的飞跃

“以图导学”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和整体知识框架构筑能力,使学生精准掌握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完成质的飞跃。教师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可以利用各种树状图、表格等结构图对教学内容进行脉络梳理,将各节点连接在一起,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并使学生逐步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提炼归纳成主干,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捋顺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亚洲”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由于该区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知识点紊乱、思维方向把握不准、难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绘制“亚洲”的学习思维导图,将亚洲各知识点进行逐一分层归类,让学生一目了然,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图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总之,“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和“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的充分显现,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猜你喜欢

以图导学导学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以图导学”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巧用“以图导学”,提升复习效率
“以图导学”攻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