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和泽周三春”“良苗亦怀新”校诂
2021-01-07赵鑫
赵 鑫
【梵净古典学】
陶诗“和泽周三春”“良苗亦怀新”校诂
赵 鑫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陶诗“和泽周三春”的“周”字一作“同”,古今陶集版本大都以“周”为是。但“周”字文意突兀,与下文不衔接,应作“同”。“和泽同三春”既能使文意顺畅,也符合当时当地“小阳春”的民俗观念。“良苗亦怀新”的“怀新”二字,前人仅理解为抽象概念,但实际上“新”指新粮食,“怀新”指孕育新粮食。如此理解,意象更为明确具体,情绪也更深刻细腻。
陶诗; 校勘; 训诂; “和泽周三春”; “良苗亦怀新”
正确理解作品文本,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关于陶渊明诗文的校注工作,前代和当代学者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仍有一些字句的校勘和训诂问题值得继续讨论。现以陶诗二首为例,试做考辨。
一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耀林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①
——《和郭主簿》其二
首句“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中的“周”字,曾本校曰“一作‘同’”。关于这处异文的取舍,后代学者大都以“周”为是,只有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取“同”为正文。除此之外,如陶澍[1]、古直[2]、王瑶[3]、孟二冬[4]80、柯宝成[5]75、陈庆元等人[6]81编定的陶诗注本,都是正文径作“周”,不录异文,未出校记。杨勇《陶渊明集校笺》正文作“周”,校曰“一作同”[7]95。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说:“泽,一作风。周,一作同。并非。”[8]178二人都没有解释取舍原因。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说:“周,一作同,恐非。诗中所写露凝、风景澈、霜下杰,皆不同于春景也”,“此诗写秋,先以春陪衬。意谓春天和泽,而秋来何其清凉也。”[9]148龚斌《陶渊明集校笺》说:“曹植《赠王粲》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周易·系辞上》韩康伯注‘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劳农泽既周’。作周是,周,遍也。”[10]137但是,“和泽周三春”真的合适吗?“和泽同三春”又真的不妥吗?
我们先看异文的来源。“同”字首见于曾本,曾本是北宋的陶集刻本②。这说明,最晚在北宋的陶集版本中,“周”“同”二字就都已经出现了。而宋以前的陶集版本今又不存,所以,单从版本来源上说,“周”“同”二字有着大体相同的可信度,也就具备大体相同的可能性。一边倒地认定“周”是“同”非,无疑是武断的。在此情况下,要判断“周”“同”何者为妥,还应把文意也考虑进来。
根据文意,整首诗都是在描写秋景。如果首句用“和泽周三春”描写春景,便难以与下面的十三句秋景衔接,这个开篇会因此显得突兀。对此,袁行霈先生的解释是:“此诗写秋,先以春陪衬。”但细按之下,我们发现这个理由说服力并不强。以春陪衬秋的必要性何在?此诗的写法,是对秋景做一平实的展现,全诗的意境,也并不具备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时空相叠加的纵深感,这恰好符合陶诗通常情况下的简明朴实风格。所以在这首诗中,陶渊明似乎没有必要先描写一句春景,再以此句春景为陪衬,引出以下十三句秋景。同时,对于全诗所真正要展现的秋景来说,这句春景也并没有在表达上起到实质性的帮助或服务作用,反而显得有些蛇足,这样的“陪衬”,是略显“笨拙”的。诚然,“和泽周三春”这个简单的主谓句非常适合作为一首五言古诗的开篇,但语感告诉我们,这句话明显还没有说完,这句开篇的背后还留有许多空白,有待次句来补足。假如以此为首句,接下来一般是要顺承三春和泽继续描写下去。但事实上此诗从次句起,到末句止,全是具体的秋景,并无一字是继承、补足“和泽周三春”的。这就造成了首句与后十三句的生硬转折与突兀衔接,反过来可以证明“和泽周三春”并不十分适合作为此诗的首句。当然,五言古诗开篇一句写春、一句写秋的手法是有的,比如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是这样。但张诗本来就不是专写秋景,甚至本质上就不是一首写景诗。张诗托物言志,开篇春秋二事只是引子,是四季草木意象的代表,以此开篇自然无妨,此是陶、张二诗不同处。另外,龚斌先生举出曹植《赠王粲》“何惧泽不周”、鲍照《蒜山被始兴王命作》“劳农泽既周”二句,只能用来证明古诗中有“泽周”。对此,我们认为,前代诗文中虽曾有“泽周”的说法,但它并没有凝固成一个语典,也不是一个固定词组。在表达“恩泽遍布”的时候,当然可以说“泽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句中有“泽”字,就一定是表达“恩泽遍布”的意思;更不意味着只要“泽”作主语,谓语就只能是“周”,哪怕与下文衔接突兀、转折生硬也在所不惜。每句话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作者当然要根据他所表达的内容来选用不同的谓语动词才是。在“周”字突兀,且早期版本异文中有“同”字的情况下,我们理应从事理方面对“同”字加以考察。
若作“和泽同三春,清凉素秋节”,则表示和泽与春日相同。何时的和泽与春日相同呢?联系次句,便知首句省略了主语“秋”,意为:“清秋节气的和泽,就像春日一样。”如此理解,全首贯通。从文理上看,全诗写秋景,首句就开门见山地描写秋日和泽,而不是绕弯子先描写一句春景。从事理上看,我国古代也早有以十月为“小春”“小阳春”的观念。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月……天气和暖似春,故曰小春。”[11]《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说:“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12]据此可知南朝时代已有小春之说,与陶渊明的时代很是接近。又,记载南宋杭州风物的《梦梁录》卷六说:“十月孟冬,正小春之时,盖因天气融和,百花间有开一二朵者,似乎初春之意思,故曰‘小春’。”[13]清修《清江县志》卷二《疆域·气候》说:“十月初……清江是时候极和暖,诸虫不尽蛰,故俗呼小阳春。”[14]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低温期。参照竺可桢绘制的《五千年来的中国温度曲线》③,以及《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二文④,似乎可以推测魏晋南北朝与宋元这两个时期的气温较为接近。《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一书曾对历史气候做出分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600年为新冰期,公元7至11世纪为小温暖期,公元11至19世纪为现代小冰期。[15]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与《梦梁录》《清江县志》所记录的时代恰好分属“新冰期”与“现代小冰期”,由此推断《梦梁录》《清江县志》中的气候现象与陶渊明时代也应当较为接近。而杭州、清江(属临江府)距离彭泽不远,杭州更是与彭泽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上,其间的气候自然相差无多。这证明在陶渊明所处的地域,同样也有十月小阳春的观念。至于袁行霈先生指出“诗中所写露凝、风景澈、霜下杰,皆不同于春景也”,我们认为,此诗描绘的晴和之景,确实有类春光。不能仅凭诗中提到了“霜下”等语,便否定春秋两季的若干相似性。更何况陶诗所写是“和泽同三春”,他本来就没有说“霜下同三春”,即使“霜下”完全不同于三春,也并不影响“和泽同三春”的成立。综合起来看,首句若作“和泽同三春”,既有基本的版本依据,也能使文意顺畅而不突兀,同时也符合彼时彼地的民俗观念与自然规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比“周三春”更为妥当。
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患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垄亩民。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此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向称名句。句中“怀新”二字,因为看似浅显易懂,所以历来缺乏明确的训释。较早对此句做出阐释的是宋人,如苏轼《题陶渊明诗》说:“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16]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仆居中陶,稼穑是力。秋夏之交,稍旱得雨,雨馀徐步,清风猎猎,禾黍竞秀,濯尘埃而泛新绿,乃悟渊明之句善体物也。”[17]这些言论,属于联想感悟,而非注释训诂,从中我们仍不能看出“怀新”具体是什么意思。在后代学者整理的陶集中,陶澍、古直、王瑶、逯钦立、袁行霈对“怀新”二字均无注。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说:“怀新,言其生意已盎然也。”[18]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说:“怀新,即欣欣向荣之意。”[8] 236杨勇《陶渊明集校笺》说:“怀新,向荣也。欣欣向荣,生意盎然。”[7]123龚斌《陶渊明集校笺》说:“怀新,闻人琰《古诗笺》:‘言其生意已盎然也。’”[10]192孟二冬说:“怀新,含有新的生机。”[4]109陈庆元等说:“怀新,谓含生机。”[6]111又说:“良苗自然会感时而动,发出新芽。”[6]113柯宝成说:“新,指万象更新。”[5] 110综观这些注释,“欣欣向荣”“生意盎然”“新的生机”其实只是抽象描述,而“新绿”“新芽”则是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出来的额外场景,这些都不能说是“新”字的确切含义。那么,“怀新”到底该如何训释呢?
我们认为,“良苗亦怀新”之“新”字的明确含义应当是:新收获的粮食。这个义项,由来已久。《左传·成公十年》“不食新矣”,杜预注“言公不得及食新麦”[19],则杜预认为此句中“新”是新收获的麦子。又《仪礼·士丧礼》“有荐新如朔奠”,胡培翚《正义》引敖氏云:“新,谓谷之新熟者也。《春秋传》曰‘不食新矣’,《少仪》曰‘未尝不食新’,皆指五谷而言也。”[20]均可证“新”即新粮食。在此义项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以“新”为宾语的词组。除“食新”(吃新粮食)、“荐新”(奉献新粮食)之外,还有:“尝新”,即品尝新粮食,如《礼记·月令》“农乃登谷,天子尝新”等;“贡新”,即进贡新粮食,如南朝《千字文》“税熟贡新,劝赏黜陟”等。凡此种种,皆不必在“新”字后再加中心语,“新”字本身就是中心语,就是“新粮食”的意思。那么,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具体语境中,诗句既然已经明确提到了田亩与禾苗,则“新”字自不宜仅仅理解为“生机盎然”一类抽象概念,也不宜想当然地置换为“新绿”“新芽”,而宜具体、准确地理解为“新粮食”。至于“怀”,本有怀藏、包含之意,“怀新”即包含着、孕育着新粮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意思就是:田间吹来了远方的风,美好的禾苗在和风的吹拂下,静静地生长,孕育着新的粮食。如此训释,既能与下文“量岁功”更好地顺承,又能将句中意象具体化、明确化、细节化,使读者仿佛能从“怀新”二字中看到麦粒或稻粒在禾苗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细若毫芒到成熟饱满的微妙过程,从而更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的化育之感。与单纯解释为“生意盎然”等抽象概念相比,这一表达效果无疑更为丰富。今人顾城有诗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门前》)[21]这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述的情景,或可谓异曲同工。
与“新”字这一用法类似的,还有“陈”字。《诗经·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毛传:“尊者食新,农者食陈。”孔颖达《正义》说:“尊老得食其新粟,卑稚者食其陈粟。”[22]朱熹《诗集传》说:“陈,旧粟也。”[23]据此可知“陈”字本身也有旧粮食之义。后代诗人也有用此义者,如苏轼《赠月长老》“子有折足铛,中容五合陈”[24],谓破锅中有旧粮食,黄庭坚《次韵感春》“麦苗生陂陇,叹息不食陈”[25],谓不吃旧粮食,皆是。这也可以作为把“良苗亦怀新”的“新”训为新粮食的一条旁证。
①第七句原作“芳菊开林耀”,这里根据逯钦立和王叔岷的意见改为“芳菊耀林开”。
②参看郭绍虞《陶集考辨》。载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275页。
③绘于1973年。转引自李克让主编《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
④前者刊载于《科学》1925年第10卷第2期,后者刊载于《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3期。后收入《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2、58页。
[1]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M]//陶澍全集:第八册.湖湘文库本.长沙:岳麓书社,2010:64.
[2] 古直.重订陶渊明诗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73.
[3]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2.
[4]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5] 柯宝成,编著.陶渊明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1.
[6] 陈庆元,曹丽萍,邵长满,编选.陶渊明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7] 杨勇.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 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1-62.
[12] 陈元靓.岁时广记[M].影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403.
[13] 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46.
[14] 潘懿,等,修.朱孙诒,等,纂.(同治重修)清江县志[M].影印本.清同治九年(1870).
[15] 李克让,主编.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230.
[16]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91.
[17]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诗话:卷二[M]//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459.
[18]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4:94.
[19] 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53.
[20] 胡培翚.仪礼正义:卷二八下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1803.
[21] 顾城.顾城诗集[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6:155.
[22]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3-794.
[23]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6.
[24]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四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711.
[25] 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集注:外集卷五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50.
The Proofreading of Tao’s Poemand
ZHAO Xin
(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
The word “zhou” in Tao’s poemmeans “the same”. The most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versions of the pottery collection are “zhou”. However, the word “zhou” is abrupt in its textual meaning and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following text, so it should be “tong”. “Heze Tong Sanchun” not only made the text smooth, but also conformed to the local folk concept of “Xiaoyangchun” at that time. The word “huaixin” in Tao’s poemwas only understood as an abstract concept by the predecessors, but in fact “xin” refers to new grains. “huaixin” refers to the breeding of new grains. In this way, the image is more specific and the emotion is more profound and delicate.
Tao’s poems, proofreading, exegesis,
I206.2
A
1673-9639 (2021) 03-0008-04
2021-0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17ZDA252)。
赵 鑫(1990-),河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 肖 峰)(责任校对 郭玲珍)(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