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1-07刁婷婷郭磊磊杨俊杰
李 灿 刁婷婷 郭磊磊 杨俊杰
(信阳农林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新工科是高等工程教育为应对全球形势、国内工程教育发展形势和服务国家战略而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案。时代的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学生成为在关键技术领域、跨界工程、技能型技术型工程中的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在“新工科”要求下,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专业能力强,具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非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工程领导力、动态适应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产教融合是产业界与教育界建立命运与共的合作有机体,共同体具有整合功能,能够有效消除产业界与教育界的相对割裂[1],兼顾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与产业人才需求,通过系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思维训练、融入未来产业升级所需技能实践,培养不仅能适应产业需求更能引领产业革命的、可自主定义产业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2],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开展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对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组织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立足行业和学校特色,找准新工科的“新”
新工科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3],核心内容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4]。就制药工程专业而言,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无法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方面挖掘。我校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使命是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工科的定位应该围绕服务一线产业和服务办学定位两个方面来拓展。在设计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理念时,坚持“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新理念,着重突出“新工科+新技术”和“新工科+新融合”,即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最新的制药工程技术,以适应新时代制药工业发展的需要,将药学、工程学、化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与制药工程密切相关的学科技术有机融合于一体,培养复合型人才。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制药工程安全与环保课程,融入绿色理念,践行新工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4]。
2 以成果(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2.1 课程体系建设
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关键是构建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体系[5]。根据学校定位、学科期望和利益群体要求来设定毕业要求,并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培养质量。依托学科优势,在理论课程体系中突出专业质量和特色是办好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在制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专业知识结构上,注重专业的质量和特色,办出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以“强基础、重能力、高素质、求创新”为原则,有组织地、系统地、整体地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以突出生物制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生物学、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拓展以生物工程制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研究领域,培养出“既懂工程又懂药”的适合我国医药工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人才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建立成果导向的制药工程课程体系。
依据“新工科”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在日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中是基本的、无可代替的和必不可少的;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易老化和长期有效的,能够在学生日后较长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涵盖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各种手段、途径和关键技术,注重对行业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将新工科学科前沿知识、原理和方法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始终处于“新”的状态。
2.2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6],制药工程又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在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等领域中寻求共性知识和规律,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7]。因此,实践教学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能学习到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受到严格的科学作风训练,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药工程是以生产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为对象的工程类专业,工程类专业本身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药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这些均要求制药工程专业加强实践环节。我们结合实验室建设,在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中力求创新,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制药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综合等四种能力,以四种能力培养为抓手,促使工程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2.2.1 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包括实验人员岗位的设置、聘任、考核和待遇以及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使用等,在实验室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建设、不断升级、管理到位、全面开放、趋利避弊、效率优先,有利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最大利用,有利于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制订实验课质量考核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实验课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
2.2.2 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联网”模式,将专业主干课程的配套实验课内容关联起来,使其彼此渗透、相互协调,加强各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的互补,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知识结构网络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科面狭窄,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让教师多接触一线,了解一线,服务一线,提升综合教书育人能力。要求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实验中心相关实验组或药厂车间实习半年,有计划、有专人指导、有考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实验课程,选派相关教师国内进修,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同时从业内聘请高等技能人才作为我校的专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2.2.4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做好实习教学改革
实习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质量、深入的实习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学校的实践条件建设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若想培养出跟得上时代发展的人才,实践安排应逐步从课内、校内走向内外结合。但由于制药行业的卫生学要求、化工企业安全性的制约及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保密要求等客观原因,学生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不符合“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院拟采用“实习-就业”联动模式,让学生以就业的形式开展实习;实习之前,企业通过招聘会选择实习生,经过了实习期的锻炼并考察合格之后,学生即可留用。为了让实习生尽快上岗、转正,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去核心岗位和洁净级别高的岗位工作;学生为了留在企业,不再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被动工作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这种方式克服了传统实习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实习效果。
3 以校企良性互动的合作平台为载体,推进产教融合
在原有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协同创新联盟、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等平台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学院、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发挥校企合作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也更加强调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8]。并通过完善平台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已经与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同源制药有限公司、河南息半夏药业有限公司、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17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实习就业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取得系列成果。建成校企合作特色教材1部,共建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创新联盟1个。2019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产教协同项目1项,与广州汇标测试中心就新工科检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合作。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互相支持,实质是两者形成一体化互动关系,从而将学校变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经营实体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9],也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地方性属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10]。
我校基于学科特点,学校优势,凝练出制药工程专业新工科发展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创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符合“新工科”发展内涵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停滞于表面、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等不利局面,探索出一个能有效提升实践育人能力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并建立了一批具有校企双方良好互动、协同育人能有效落实的产业学院、省教学实践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良好的“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有效提升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