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把握火候

2021-01-07甘肃省张家川县张川学区东关小学魏文丽

天津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新旧三角形创设

■甘肃省张家川县张川学区东关小学 魏文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元素,只有经过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的引导,才能让小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方向行进。通过点拨他们的一些疑惑之处,也能让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探究和分析,最终成功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建构自我的知识架构。

一、问题提在学生感兴趣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被点燃,兴趣是学生进行持续探究分析的原动力。在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以及具有趣味而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即将产生继续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思考与分析的饱满热情。在这个时候,教师恰当问题的提出,则成为他们持续探究的导火线。比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各种不同图形的生活实物形象,并亲切地询问学生,“大家去没去过科技馆?”学生答:“去过去过。”教师又问,“科技馆里有一个体验游戏,骑轮子是正方形的车子,还有车轮是三角形的车子,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这一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车轮是正方形、三角形的车子太难骑了,车子走得太慢了!”教师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答“圆形!”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兴趣,再恰当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建立不同图形的认知,逐渐向着学习圆、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本质属性不断靠近,为接下来的学习铺路搭桥。

二、问题提在学生新旧知识结合处

无论何种学习,实际上它都是渐渐积累的过程,并且不断地从旧知识的经验上再过渡、上升到新知识上,经过这样的螺旋进阶与累加,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而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及结合之处,教师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使他们在探究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激发兴趣。学生通过问题来实现“已知”向“未知”过渡,对靠近最近发展区的临界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有效构建新旧知识的架构。比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伊始,基于学生已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对于三角形特征的了解这一前期已有的基础经验,即旧知识,教师创设了一个“以旧唤新”的问题——“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个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究竟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关联呢?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这一问题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教师通过旧知识的提问,使学生迅速掀起头脑风暴,回顾旧知识的内容,再将新知识的问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经验,让学生基于对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不断推导、探究新知识,从而实现旧知识的迁移,内化为解决新知识的助力。教师通过问题的有效提出,不仅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还创设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情景,拼拼剪剪下,把问题变成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了解这一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新知识的关键点进行精准把握,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经验,构筑新的知识体系。

三、问题提在学生思维疑惑处

小学生由于其数学知识、数学经验的积累还比较少,加之其原本的感性思维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他们的数学思维不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于数学知识概念的形成认知,常常表现的是一种浅层认知。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所存在的问题,有时是由于其基础薄弱、没有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系,导致在对新知识的推导过程中出现不理解的地方;有的是对公式的形成未能形成系统的认知;还有的学生对于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局限、思维狭窄,不会举一反三,进行变通……这也意味着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学生思维受堵,教师则需要恰当地提出问题来疏通学生的“堵”点,通过问题来“四两拨千斤”,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引入正轨,让学生能够继续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头绪,弥补自我思维的不足,在寻根问底的问题探究下层层深入,正确掌握知识形成过程,让自己模糊的地方得到“豁然开朗”的感悟,并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认真思考,走出认知困境。如,有这样一到应用题,“条件1,某一车间工人每天正常生产40个仪器。条件2,如果按计划每个工人需要60天才能完成各自的任务。条件3,如果加班,每天可完成50个仪器。”教师让学生试着根据条件进行联系,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那么通常学生都会进行1与2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又或者是2与3进行组合,用减法。学生思路并没有开阔起来,此时教师点拨学生条件1与3之间能不能组合?而条件1、2、3,这三者之间又能不能组合?通过这样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地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避免思维狭隘,从而不断拓展其思路。

四、问题提在生成细节处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的设计在课堂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并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里面充满了各种变数,也就是课堂上突然发生与意外生成的事件。作为教师,就要有一定的智慧,随机应变,并能够精准地捕捉意外下的精彩生成,抓住细节,不放过教学资源。通过问题的创设进行有效引导,以及启发学生探究与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产生疑问,又经过教师问题的继续引导,不断深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放置3个红色乒乓球和8个黄色乒乓球,原本是期望学生摸球体验,记下颜色,从中体会到“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越大的”的规律。但是有一组实验结果却是学生摸到的红色乒乓球多,黄色乒乓球少。面对这一意外,教师灵机一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刚才各小组汇报了各自的体验发现,那么大家看一看各小组之间有什么不同?”于是,在这一问题下,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阐述了自己的结果。教师通过了解各小组成员的真实想法之后,再进行教学,不仅让这一“意外”成为良好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要更为全面,才能使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加合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火候,也就是说提问要提到“点”上,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围绕他们的盲点,围绕他们的一些生成点,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理顺和开阔思维,构建认知结构,由此也使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猜你喜欢

新旧三角形创设
耕读事 新旧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新旧全球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