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深度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2021-01-07福建省建瓯市南雅中学邱建彩
■福建省建瓯市南雅中学 邱建彩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综合学科,要想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应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多种文化、社会百态——比如写作,学生接触的文章风格、种类、章法越多,其写作技法就越灵动有质;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博,其作品的表现张力就越强——受容量有限性的影响,语文教材只能给学生提供有限的范例和学习框架,不能满足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因而,课外阅读就成了一个必然选择。
基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使课外阅读由浅层转入深层。
一、课外阅读的问题分析
(一)不知深浅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知识、能力、修养共同发展和相互作用的阅读行为和结果。它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获得信息和知识,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积累;二是发展阅读能力,并能对信息进行纵深的拓展和整合;三是修养、品质得到发展,也即陶冶情操。但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所谓的“个性化”“自主化”,认为阅读应该是课内精讲细读、课外自由开放,本着“开卷有益”的理念,让学生在课下完全自选对象、自定读法和目标,不知道有深度阅读这个概念和需求的存在。因而,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就是一种浅层的、以娱乐放松为目标的阅读,没有收益,或仅有一些有限“积累”。
(二)意识薄弱
其实,初中学生自身是比较喜欢课外阅读的,比起阅读课文来说,其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高得多。所谓的意识薄弱,其实主要是教师和家长。
对于教师,虽然知道课外阅读是有益的,但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认为课外阅读是一种辅助性学习,有则更好,无也无害,所以,对学生课外阅读缺少管理和指导,任凭学生自己的兴趣驱动,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
在家长方面,大多家长对课外阅读持反对意见。他们比教师有更强的“应试思想”和“唯分数论”,认为除了与教材相关的辅导书之外,任何课外阅读书籍都是耽误学习,不知道课外阅读与语文成绩是有直接相关性的,因而,不给孩子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
(三)忽视能力
深度阅读的实现不是说学生能识字、解词即可,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支持。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采用什么方法读,读的目标是什么,也需要能够调动思维、情感参与对文章的领悟和吸收。不少教师知道课外阅读需要指导,但他的指导仅限于给学生推荐阅读对象并提出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素养,其实他们在思维能力、阅读技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比如,让学生去读《三国演义》,学生很可能采用像读散文一样的精读法,而且在阅读的重点指向上,通常不是从忠、义、智、人物品质、写作技法等角度去解读,而是热衷于了解战争场面,学生积累了满脑子“谈资”,但对于素养的提升没有多少作用。所以,要使课外阅读达到一定深度,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内外整合
前面分析过,要使学生达到深度课外阅读,需要几个条件——合理地选择阅读对象、采用正确的方法、明确阅读的目标、掌握阅读的技巧和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初中学生的学习力水平,要满足以上条件,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但是,课外阅读大多是在课下进行,且自主性很高,教师不太可能有精力在课下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实时的跟踪指导,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又会因学生阅读的篇目、进度等有差异而无法组织开展。所以,要培养学生各种阅读能力、素养并进行指导,可行的抓手就是课内的文章。
比如,在阅读了《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等一组课文后,教师给学生确定的阅读项目主题是“家国情怀”,并向学生推荐《长征》《红星照耀中国》等书籍,也鼓励学生按照主题自己去搜寻、选择书文进行阅读。这样就达到了几个目的:一是学生所阅读的对象能有效地服务于其学习成长,目标明确,读物有质量;二是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既解决了学生选择阅读对象水平不高的问题,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三是因为围绕特定的主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指导、点拨,就比较容易操作。
再如,要教学生阅读技巧,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课文,教学生怎样批注、怎样摘抄,散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诗歌又怎么读,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课外阅读对象、进度不统一的问题。
(二)速度掌控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通常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阅读的节奏、速度;二是阅读的方法、方式。
在课外阅读的节奏上,现在的初中学生主要的问题是不会因文而异,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阅读态度比较端正的学生,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文章都一律采用精读、细品的方式。这样阅读,虽然说在质上是比较高的,但严重影响了量。别人一部长篇小说,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他可能三个月还没读一半。另一种是一些心不在焉、应付式的学生,他们课外阅读全是走马观花,读给家长看。一首古诗,不到一分钟读完,一本长篇小说一个星期读完,读完之后,连个印象都没留下多少,质和量都没有。这两种倾向都不正确,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阅读对象采用不同的读法。
比如,《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散文,句句珠玑,教师就应建议学生仔细品味、反复诵读,甚至背诵精彩段落;而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虽然也是散文,但是主要是人物叙事,只要把握住鲁迅通过阿长这个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态度即可,教师应建议学生采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阅读;再如,《观沧海》之类的古诗词,教师一定要建议学生精读、细品,能怎么细就怎么细,什么思想情感、表达技巧、风格流派、创作背景、风俗典故等,能拓展研究到的就去研究。再如《敬业与乐业》是篇议论文,课外对论文怎么读,教师可建议学生区分论点和论据,读到论点部分,可以细品一下,而在论据部分则眼睛一扫,如果能知其意,就可以放过,快慢结合;而对于小说类,特别是长篇小说,教师可一律建议学生采用速读法、跳读法,重点读关键环节,而对于小说中的叙述、分析部分,可以浏览或跳过,以保证阅读速度。
(三)指导方法
深度阅读要积累、要思考、要收获,就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采用一些有效辅助阅读的方法技巧。比如,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学生进行了资料查阅找到答案,那么,就需要使用注释法;比如,在阅读中有所思,或有感悟,或有不同见解,就需要使用批注法;比如,在阅读中遇到了非常有用的知识点、精彩的写作技巧、经典美文等,为了方便以后回顾、反刍,那么就要采用摘抄法;比如,想要把阅读中所学到的技法、所体悟到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或品质,那么,就应该及时使用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仿写等方法。
这些方法,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学过,或只是简单了解,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也使其课外阅读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教师应专门抽出时间、制订计划,把这些阅读技巧一个一个地传授给学生,使之能够在独立阅读的时候熟练、合理地根据需要使用各种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逐项学习、有质掌握。
比如,在带领学生读《雨的四季》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清结构和提炼段落核心。那么,在领读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在读到“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时,在段落一边注“春雨,娇媚、复苏(学生可自由加注,如微寒)”;在读到“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时,在段旁注“夏雨,热烈、粗犷”;在“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一段,标注“秋雨,端庄、沉静(学生可自主加萧瑟等)”;在“也许,到冬天来临”的段旁标注“冬雨,自然、平静”——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核心理念一目了然,不仅体验到了批注的助读价值,也学会了如何解读式批注和自主式批注。
其他方法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带着学生去操作体验,使之真正会用。
(四)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一种学习行为,如果不是基于娱乐休闲,那么就必然伴随着思维和情绪活动。我们不能说,初中学生没有思想、没有思维能力,但在课外阅读中要收到一定的思维成果,是需要有特定思维能力和方法支持的。而在这个方面,初中生就像阅读方法一样需要进行专项的培养训练。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上看,其感性思维相对比较强,而抽象思维、推理思维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读思结合的策略对之进行培养。
第一,批注法。批注法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方法,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辨析思维,效果比较好。而且,由于批注伴随阅读的全程,使用频率高,与阅读的结合度高,因此可以保证一定的思维训练强度。比如,前面所列举的教学生批注法的案例,如果教师不明示学生批注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用批注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段落大意”,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批注,那么,就成了一种思维训练方式。
第二,思维导图法。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完成整体阅读之后,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文章结构脉络、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论证逻辑等(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内容)梳理出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归纳、提炼等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阅读对象。比如《木兰诗》,从结构上可以画出一个线性导图:交待起因→出征准备→上阵杀敌→载誉归来→解甲归田。
第三,创改编法。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心得、兴趣等,依照阅读对象进行创作、仿写或改编。这种方法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很有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更开阔、更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提升其汲取“营养”的质效。比如,在阅读了《台阶》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以某个事物为线写某个人物”的技法去创作一篇作文。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事物,这个事物能够把某个人的特征以及自己与某人的情感串联起来——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质效、发展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教师由于在组织课外阅读的理念、认知、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使当下很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仅停留于表面,其收益类似于休闲阅读,这当然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课外阅读。要想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收益率,达到一定的深度,教师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指导策略:一是课内外整合,以明确方向、便于指导;二是指导学生合理掌控阅读速度,以达到质和量的均衡;三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以保证阅读收获;四是读思结合,训练学生思维,以使阅读由纯积累向有思想、有内涵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