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温情的内核
2021-01-07肖鹏
肖 鹏
2021年7月,河南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尤其在7月20日郑州的特大暴雨灾害导致市区出现严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政府全力组织救援,人民群众奋勇自救。当夜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通过微博发出通知:“在郑州图书馆附近的被困人员,不要冒险回家,我馆为您提供无线网络、热水、简餐和休息场所,大家转起来,风雨无情人有情,只要需要,我们就在!”作为亿万心系郑州的民众之一,我通过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看到这则消息时,深深地为郑图的温情举措感动;而作为一名图书馆学研究者,“郑图不闭馆”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中国图书馆人冷静的判断、专业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它们是支撑起这个温情故事的真正内核。
1 备而不懈,谋而后动
“郑图不闭馆”专业性的第一个表现是“备而不懈,谋而后动”。根据《封面新闻》等媒体报道,从郑州开始下雨,郑图就出动全体员工准备防汛工作,开启应急防护措施[1],这些工作是“为市民读者彻夜守候”的关键前提。在重大事件面前,合理地做好准备和评估自身条件,再根据情况积极行动(be proactive),体现了图书馆人的冷静思考和科学决策,符合国际图书馆界的专业守则。
值得一提的是,在暴雨侵袭中,河南省的图书馆都基于自身条件,全力开展搬迁、防护和抗灾举措。我们既要为“郑图不闭馆”点赞,也要为所有这些图书馆点赞。“郑图不闭馆”为读者提供暖心服务,值得赞赏;其他图书馆根据自身条件采用行动,保存好文献和文物,守护图书财产,同样值得敬重。
2 以人为本,以用为本
“郑图不闭馆”专业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以人为本,以用为本”。“不闭馆”之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天晚上,“郑州图书馆外边的灯全打开了,为了让大家更安心”[2],不少媒体因此将图书馆称为“暗夜里温暖的光”或“暴雨中的灯塔”。其实,类似细节还有许多,郑图不仅为诸多市民开放了空间,提供了避难的场所,还为他们提供了免费餐饮、联络电话和无线网络,并对孕妇儿童等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充分呼应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利用、信息接入、特殊群体关怀等方面的理念和作为。在如此紧急的时刻,郑图馆员们几乎是“下意识”地行动起来的,这恰恰体现了最近20多年中国图书馆发生的底层变化和思维变化,“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已经渗入图书馆人的日常直觉之中。“郑图不闭馆”是中国图书馆事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暖心故事。在这个看似小小的故事背后,蕴含了中国图书馆行业理念的进步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图书馆所谓的“专业性”,绝对不仅限于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回答读者问题的能力和开展阅读服务的能力,它应当是基于职业使命对社会需求和民众需要的认知、理解和积极回应。随着社会对图书馆事业关注的日益提升、图书馆行业对自身话语表达的日益重视,未来一定还能遇到更多关于图书馆和用户的温暖故事,但我们必须记住:专业性或许才是这些温情的内核,才是所有故事得以诞生的原因,才是民众更加期待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