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埃塞俄比亚孔子学院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的思考
2021-01-07申丽,王茹
申 丽,王 茹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天津300222)
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中国和非洲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也为当地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上强调,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1]。截至2019年4月,非洲共有39个国家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其中有33个国家设有孔子学院,占比达85%[2]。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是最早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之一,在“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两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不仅为埃塞提供了“发展型国家”的样板,更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其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的实践已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3]。自2009年埃塞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已在当地建成2所孔子学院,6个孔子课堂和2个汉语教学点,成为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桥梁。然而,埃塞特殊的国情和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也给孔子学院的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其中长期困扰孔子学院发展的师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还是以国内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为主,人员流动性大,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需求[4]。而本土汉语教师从业相对稳定,在语言、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有效弥补公派汉语教师的不足,提升孔子学院“本土融入”度,使孔子学院真正实现“落地生根”。因此,加快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已成为突破孔子学院师资匮乏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本文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埃塞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埃塞汉语师资本土化培养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进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的一些建议,以期为推动埃塞汉语师资本土化进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埃塞汉语师资本土化培养现状
十多年来,埃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依托中外合作学校的优势,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各类汉语人才,但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却相对滞后,本土教师严重短缺。以马克雷和阿瓦萨两所大学的汉语(师范)专业为例,截至2019年底,共计培养汉语专业毕业生12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去中资机构或当地企业从事与汉语相关的翻译或行政类工作,目前成为专职本土汉语教师的仅有1人,不到汉语专业毕业生的1%。通过访谈,还发现部分孔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在兼职从事各类汉语教学或中国文化传播活动,成为本土汉语师资的重要补充。
1.1 埃塞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路径
对专职或兼职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都有较丰富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学习和来华进修培训经历,汉语水平较高,对中华文化也非常感兴趣。这说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是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的重要平台。调查发现,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开设汉语(师范)专业
埃塞亚的斯亚贝巴大学(2011年)、马克雷大学(2011年)和阿瓦萨大学(2014年)分别设置了汉语专业或汉语师范专业,为本土师资队伍储备了专业后备人才,也为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积累了经验。例如,阿瓦萨大学汉语师范专业学生阿木在学期间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并来华进修学习,毕业后又申请在中国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成归国后成为埃塞孔子学院首个专职本土汉语教师,在母校孔子课堂任教。
1.1.2 开设汉语类课程
为满足广大汉语学习爱好者的需求,埃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设了各种层次和级别的汉语类课程。除在校内开设汉语兴趣班、商务班外,还与当地其他大学合作,将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例如,阿斯大学孔子课堂分别为商学院旅游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汉语学分课,通过基础汉语+专业汉语+专业学习的模式,使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会汉语的复合型人才[6]。再如,埃塞联邦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开设了汉语必修课,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学习1年汉语,课程内容从基础汉语逐渐向专业汉语过渡。通过这些汉语课程的学习,一些优秀学员申请到了孔子学院奖学金,获得了来中国进修学习的机会。随着汉语学习的深入,其中部分学生有了当汉语教师的意愿,回国后他们有的在语言培训机构兼职教授汉语,有的则自己开办私人汉语培训班,为有需要的当地人提供一对一的汉语学习辅导等。
1.1.3 开设文化类课程
孔子学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埃塞孔子学院开设的文化类课程也吸引了当地众多中国文化爱好者。例如,2018年汉语桥才艺奖获得者霍真就是通过中华武术走上学习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之路。霍真曾获得文化部的资助来华学习武术,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回国后,他在当地成立了武术中心,并与阿斯大学孔子课堂合作为学员开设汉语课程,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霍真这种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业的教师无疑是本土汉语师资队伍的一抹亮色。
1.2 埃塞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条件
为了解埃塞本土汉语师资培养条件,通过问卷星对39名埃塞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39人中,在任公派汉语教师6人,离任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33人;有汉语师范专业教学经历的7人,汉语专业教学经历的16人,其他文化课程教师16人。调查结果如下。
1.2.1 教学语言非本土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就“能否使用相对流利的埃塞当地语言辅助汉语教学及相关工作”,10.26%的被调查者选择“是”,8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否”。可见,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使用埃塞当地语言辅助汉语教学的能力还较弱。使用英语辅助教学的效果受当地学生英语水平的制约,听课存在困难。
1.2.2 本土化教材建设不足制约汉语教学
28.2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汉语-埃塞当地语言”对译版本教材或工具书,而71.79%的被调查者反映在教学中缺乏“汉语-埃塞当地语言”对译版本的教材、工具书可供使用。另外,关于“在埃塞孔院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挑战”,69.23%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汉语教材、工具书多以中英对译本为主,缺乏本土针对性”。可见,本土汉语教材和工具书的不足是制约汉语教学本土化的原因之一。
1.2.3 现代化教学设施不完善,影响教学效率
(1)多媒体教学设备数量偏少,且不能保证有效运转。12.82%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没有相关多媒体教学设备;30.77%的被调查者反映有多媒体设备,但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48.72%的被调查者反映多媒体教学设备充足,但因经常停电、断网等原因导致使用率较低;仅有7.6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多媒体教学设备充足,使用频率较高。
(2)汉语专用语音室配备不足。38.46%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没有专用语音室;28.21%的被调查者反映有语音室,但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8.21%的被调查者反映语音室因常断电断网导致使用率较低;仅有5.12%的被调查者反映语音室使用情况良好。
(3)远程教育设施落后,现代化教育手段难以有效实施。调查显示,影响远程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常停电、断网、网速很慢”,占100%;排在第二位的是“多媒体设备、语音室硬件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占64.1%。可见,落后的基础建设状况是开展远程汉语教育的最大障碍,现代化教育手段难以有效实施。
1.3 埃塞本土汉语教师的就业环境
1.3.1 就业机会
关于“学生毕业后成为本土汉语教师的机会”的调查,53.85%的被调查者表示机会很少,35.90%的被调查者认为机会一般,只有10.2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机会较多。本土汉语教师就业机会不多,导致汉语(师范)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选择去中资或当地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翻译等相关工作。
1.3.2 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成为本土教师的因素比较复杂,排在前三位的是:“对口就业机会少,就业机制不成熟”占被调查者的74.36%,“学生的汉语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占被调查者的71.79%,“埃塞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占被调查者的35.90%。
可见,本土汉语教师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土教师的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本土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2 埃塞汉语师资本土化培养面临的挑战
孔子学院教师由输入型转向本土培养是孔子学院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真正融入当地教育的必由之路[7]。虽然埃塞孔子学院实现了专职本土汉语教师零的突破,但本土师资培养才刚刚起步,面临诸多的挑战。
2.1 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的定位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本土教师是开展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的基本出发点,需要认真思考。是培养单纯的汉语语言专业本土教师,还是培养既懂汉语又有专业技能的本土教师?那些热衷中华文化,具有文艺特长的人才是否也应纳入本土教师的培养计划?未来孔子学院是致力于培养专职的本土教师队伍,还是专兼职教师队伍都要打造?以上问题要充分考虑埃塞本土化的需求和特征,进一步明晰埃塞本土教师的培养定位和规格[8]。
2.2 本土汉语师资培养的“三教”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问题。“三教”问题最核心的是教师问题[9]。目前,孔子学院承担培养任务的教师主要以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为主,教学经验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就埃塞孔子学院发展规模来看,目前汉语师资数量明显不足,且流动性大,已成为制约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其次,本土教材问题。本土教材开发,一要解决语言对译问题,二要解决文化融入问题。由于公派教师普遍不懂阿姆哈拉语,师生沟通主要靠第二外语——英语进行沟通,这对汉语-阿姆哈拉语版教材的开发带来一定的挑战。此外,埃塞是一个多民族且宗教文化盛行的国家,本土教材在内容编写上的不当处理很容易造成文化冲突,如在饮食上埃塞人不吃猪肉和海鲜,教材内容出现“我最爱吃海鲜”这样的语句明显不当。
最后,教学方法问题。目前,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要求。而埃塞落后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网络系统的不稳定,使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有效使用,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孔子学院信息化教学建设进程。
2.3 本土汉语师资培养体系的保障问题
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人、财、物等基础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效的机制来保障本土汉语师资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转,这不仅需要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合作院校的制度保障,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以阿瓦萨大学孔子课堂为例,汉语师范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中小学汉语教师,但目前埃塞的汉语教学还没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学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和成人层面,而大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必须是硕士毕业,这就导致本科层次的汉语(师范)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大学从教资格,难以直接成为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就业渠道的不畅必然影响本土师资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转。
2.4 本土汉语师资的职业发展规划问题
要挖掘和鼓励当地优秀的汉语人才,将其充实到本土汉语师资队伍中,就需要对本土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引导[10]。以埃塞孔子学院一名专职本土教师为例,当年他报考汉语作为专业时,曾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3年汉语师范专业本科+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5年时间的不断学习才使其最终获得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资格。事实上,能通过这样一条跨国培养路径成为本土教师的毕竟是极少数。通过访谈了解到他未来还希望去中国攻读博士学位,那么如何稳定住本土教师队伍,助力其职业发展也是未来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对本土教师的职业定位、职业培训和职业前景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划,才能为本土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被世界各国理解和接受,孔子学院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愈来愈多。孔子学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增强汉语学习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11]。汉语人才需求激增对孔子学院人才输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加快汉语师资本土化建设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埃塞孔子学院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尝试。
3.1 推动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拓展中小学汉语教学及培训项目
是否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判定一门外语是否存在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截至2019年,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法令、政令的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近年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2]。埃塞汉语教学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与埃塞优秀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到现在积极与职业院校、住宿制高中及私立国际学校合作开展汉语教学项目,埃塞汉语教学受众在不断扩大,但在小学汉语教学层面还是空白。一方面,目前埃塞国家官方对于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计划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教学语言也是拓展低幼年龄儿童学习汉语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公派汉语教师相比,本土教师具有明显的语言优势,能用母语跟学生无障碍沟通,这也是阿瓦萨大学设置汉语师范专业的初衷。因此,加强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做好汉语课程与国民教育系列课程的有机衔接,争取早日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汉语能作为第二外语走进埃塞大中小学课堂。这个目标的达成将吸引当地更多的优秀汉语人才投身本土教师的行列,也将从根本上打通本土汉语教师的就业通道,使本土汉语教师获得合法从教资格。
3.2 聚焦孔子学院发展特色,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建设好孔子学院的关键所在[13]。埃塞孔子学院与非洲其他孔院一样面临严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公派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专业、学历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扩大孔子学院专兼职本土汉语师资队伍。在本土师资紧缺的当下,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为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的优秀本土汉语人才提供平台、创造机会。如可以尝试招聘优秀本土汉语人才担任一些简单的入门级汉语课程的助教,通过课堂观摩和任课教师的“传帮带”,帮助其掌握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锻炼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埃塞孔子学院以职业教育为发展特色,开设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汉语+机电一体化课、汉语+单片机控制系统课等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单纯的对外汉语专业背景教师已不能适应孔院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因此,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要围绕孔院发展特色,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和文化特长,选拔国内人才和当地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孔子学院教师队伍。
3.3 优化师资培养路径,把好教师培养的质量关
要提升本土汉语师资的培养质量,必须明确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本土教师的培养目标要精细化。随着中国与埃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单纯的语言类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领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科学定位,系统化培养。其次,要创新本土汉语师资培养模式。对于汉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4+2”模式,即4年埃塞汉语本科+2年中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开通培养优秀本土教师的国际直通车。对于非汉语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采取“职业技能+汉语+教师教育”“文化才艺+汉语+教师教育”等路径加以培养。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开设多元化课程,实行培养路径多元化,才会有助于提高本土师资的培养成效。最后,要积极研究本土汉语教师的质量认证问题,对埃塞本土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进行科学评估,制定本土汉语教师的能力标准,同时结合所在国教师认证体系要求,对本土汉语教师资格进行科学认定,助其顺利进入国民教育系统工作。
3.4 创建高水平师资研修中心,加强教学资源开发
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平台作用,加速孔子学院功能的转型升级,由单纯的语言培训和文化宣传向教育咨询、教师培训、汉语应用研究等领域扩展。依托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外合作院校资源,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教育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行业的支持,建立现代化本土汉语师资研修中心,为有志从事本土汉语教学的优秀人才提供教育咨询和职业规划指导;为在岗本土教师提供定期培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帮助其提升汉语教学水平。打造高水平汉语教师交流平台,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本土教师做专题讲座或短期培训,为其答疑解惑,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本土教师参与文化才艺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另外,聘请埃塞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行业的专家代表担任中心的咨询专家,为本土教师的培养定位、培训标准等提供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着力加强汉语应用领域的学术交流,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鼓励本土汉语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本土教学资源及本土教材开发,使其真正实现“三个贴近”,即“贴近当地人思维,贴近当地人生活,贴近当地人习惯”[14-15]。
4 结语
中国与埃塞两国已建交半个世纪,“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以加快本土汉语师资培养为重要抓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洲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顽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