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本表达 夯实言语经验
2021-01-07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侯艳华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 侯艳华
小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绘话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语文教师应当紧紧抓住学生的个体需求与个性特点,以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作为课堂教学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提炼出文本中的核心思想与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促进其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构建模仿情境,关注言语表达
语文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资源与载体,只有借助文本内容进行学习,学生才能找到真实的语言情境。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方法模仿某一个真实的场景,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语言表达优势,将每一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串连到一起,使文本中的人物、动物、景物能够动起来、活起来,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也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润色,使每一个人物更加鲜活、每一个动物充满灵性、每一处景物更具吸引力。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感,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表达环境,教师可选择四名学生来到讲台前,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小乌龟和小蝌蚪的妈妈。然后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描写,演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文本中的对话进行加工和润色,以表达“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理。比如“小蝌蚪”问“鲤鱼阿姨”:“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学生可以在对话中添加一些表现小蝌蚪急于找到妈妈的迫切心理的语言。如:“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我们已经找了她很久,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妈妈,您到底在哪里呀?”当“小蝌蚪”与“乌龟”对话时,也可以融入一些带有急切心理的语言,比如:“妈妈,妈妈,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您有四条腿,有宽嘴巴,和鲤鱼阿姨描述得一模一样,您就是我们的妈妈。”学生通过对文本对话语言的加工,将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迫切心理描述淋漓尽致,而且随着语气的逐渐加重,语言结构的逐步递进,一个活灵活现的“小蝌蚪找妈妈”的场景也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情景演绎,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印象,进而达到其夯实语言运用基础的目的。
二、语言结构比较,感受语言魅力
中华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小学语文作为夯实学生语言基础,提升他们语用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应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中利用不同语言结构的文本作以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挖掘出哪一种语言结构更加合理、吸引人、打动人,了解哪一种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加饱满,进而亲身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以《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首先,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默读,在默读过程中感受作者博大的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可在文本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表述语言,通过对语言结构变换前后的比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比如作为全文点睛之笔的最后一段话:“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在这段话中,作者在描述鲜花时借用了“美丽”与“芬芳”这两个形容词,在描述五星红旗时借用了“心爱”这一形容词,这时,教师可将形容词去掉,把文本内容变换成“有一束鲜花,花丝中插着那面五星红旗。”引导学生对变换前后的两段话进行比对,询问他们:“你们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当学生思考讨论完毕,教师可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如果将这段话中的形容词去掉,整段话就显得特别空洞,也无法表达出作者当时急于想看见五星红旗的迫切心理。”当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以后,教师应当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同时对其合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将起到提升作用。
三、画面联想教学,突显语言意韵
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学生历经长久的历练和打磨。而小学是学生掌握语言艺术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师应当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基础为着力点,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为了增强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可以采取画面联想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教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所指代和表述的丰富多彩的画面进行构思和想象,使语言与画面能够相得益彰。
四、延续故事脉络,合理组织语言
小学语言教材中选取的文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描述了一处美丽的风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采取机械式的阅读方法,不仅无法深切体会作者所要表述的真实情感,而且对其个人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和转变教学思路,将语文阅读课堂转变成一个生动的,带有故事性、说理性、启智性的高效课堂,并深入挖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天赋,利用延续文本故事情节与脉络的方法,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为例,由于这一文本属于人们虚构的一个古代神话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盘古死去以后的故事情节进行描述。首先,教师可对文本的后半部分进行朗读:“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七次,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联想与构思时间,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尝试延续这一故事,进而使这篇神话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学生:“因为盘古创造了整个世界,所以后世子孙才能世世代代繁衍,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存活,虽然盘古倒下了,但是他身体的每一滴血液、每一滴泪水、每一滴汗水却始终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存在着,后世子孙将无法忘记盘古的丰功伟绩。”学生在补充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适当作出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语言表述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语言支配与运用能力将得到充分锻炼,而且为其语言基础的巩固创造了必要条件。
言语经验来自阅读文本,而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则需要从小做起。因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着重抓好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主要聚焦点,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结构,熟练掌握言语结构特点,夯实他们的言语基础,为学生言语表达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