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价值

2021-01-07梁锦锋冯燊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期
关键词:球囊经皮涂层

梁锦锋,冯燊龙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州 525200)

0 引言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病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虽然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相关医疗器械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该疾病患者的远期预后问题并未得到良好的解决,特别是许多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发生边支再狭窄的情况。因为球囊介入治疗能够发挥出显著的近期疗效,并且该手术的操作相对简单,该手术方式逐渐得到了重用。但是常规的普通球囊扩张分支血管容易对患者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并且在撤处时容易损伤到主支血管中的涂层,进而导致远期复发率升高。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能够在进行扩张的同时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药物,能够对血管内膜增生产生抑制作用,其远期疗效良好。本文将对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总共有20 例,均在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入我院。其中有13 例男性患者,7 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39~70 岁,平均年龄为(54.63±10.27)岁;病史情况:高血压14 例,糖尿病5 例,高血脂12 例,心肌梗死8 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10 例。

纳入标准: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符合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诊断标准患者;边支在2.0mm 及以上的患者;患者对检查和治疗的方式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书。

排除标准:靶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既往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肾、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者;患有恶性肿瘤或者预期寿命不足1 年的患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支架植入手术不耐受的患者。

1.2 方法

(1)药物涂层球囊采用的德国贝朗公司的紫杉醇释放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该球囊导管中所含药物为紫杉醇,该设备于2013 年12 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入中国市场。手术过程中,药物涂层球囊在进行使用时需要满足一下几点要求:扩张压力在7~8 atm;扩张时间范围在30~60秒;药物涂层球囊在进入患者的体内过后的2 分钟内完成释放。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流程:选用2 根治疗导丝,将其分别置入患者的主支和边支血管;选择半顺应性球囊进行主支与边支的预扩张;药物涂层球囊在边支血管进行释放,时间在45~60 秒,在药物被释放后,将球囊留置与边支血管;将药物洗脱支架从主支血管置入,将该支架与边支血管的药物涂层的球囊对吻释放;将边支球囊撤出,然后将主支支架的球囊进行再一次的高压扩张处理,或者采用非顺应性球囊进行后扩张;最后进行造影浮复,并结束手术治疗。

(3)20 例患者在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生产企业: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139),剂量为每天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生产厂家: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42),剂量为每天75 mg。

1.3 观察指标

统计20 例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后5 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其术后即可造影以及随访时的血管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标准: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符合TIMI 血流分级的3 级标准;主支血管残余狭窄不到1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不到50%;在住院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比如心肌梗死、死亡等。

术后即刻造影以及随访时血管情况观察:包括术后主支和分支的TIMI 血流分级、血管残余狭窄、术后和随访时的主支与分支管腔直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所有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

结果显示,20 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成功,成功率达到了100%,所有患者的主支血管均采用了置入药物支架的方式,边支血管均采用了置入药物涂层球囊的处理方式。手术过程中,边支血管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扩张后,并未出现冠脉病变夹层C 型及以上的夹层,无任何1 例患者进行补救性的支架置入。20 例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总共使用了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20 个,平均长度为(16.67±1.81)mm,平均直径为(2.41±0.29)mm,释放平均压力为(7.28±0.76)atm,释放平均时间为(53.05±6.28)秒。

2.2 术后即刻造影以及随访时的患者血管情况

结果显示,经过手术后即刻定量冠状动脉分析,所选取的20 例患者,其主支与分支的TIMI 血流分级均符合3 级标准,主支血管的残余狭窄的范围不足10%,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的范围不足50%。与手术前的主支血管管腔直径(1.51±0.43)mm 相比,术后增加到了(3.22±0.55)mm;与手术前的分支血管管腔直径(1.31±0.38)mm 相比,术后增加到了(1.78±0.52)mm,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54,P=0.000;t=3.264,P=0.002)。

2.3 随访时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在手术后的半年内,每隔2 个月均会进行1 次电话随访,在3 次随访中,均无1 例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3 讨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类型。在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20 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经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并且治疗后主支与分支的TIMI 血流分级均符合3 级标准,并且主支和分支血管管腔直径均明天增大恢复正常范围内。在采用单支架手术治疗分叉病变时,分支血管能够用导丝或者球囊对其进行保护,但是并不能对边支血管不良事件进行有效预防。为了更好地保护边支血管,提高边支血管的通畅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主动球囊保护技术实现了这一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对患者的血管内膜以及主支血管支架的涂层产生损伤,对远期的疗效具有一定影响。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具有多种优势,在药物释放方便,比支架释放得更为均匀,药物洗脱支架的药物释放达不到覆盖管腔大面积的效果。在扩张时,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的过程中释放了高浓度的抗增殖药物,能有效减少边支血管内膜增生而发生狭窄的几率。由于不存在异物置入,因而发生血栓的风险较低,能够减小因为异物或者药物涂层造成的炎性反应的程度。因此,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既保留了普通球囊介入治疗的即刻效果,同时提升了远期疗效,提高了对该疾病治疗的整体疗效,对改善该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中,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能够对病变边支血管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并且该技术安全性高,可见该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球囊经皮涂层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新型“刮刮乐”涂层在牙膏盒上的应用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SABIC创新LEXAN树脂和EXATEC涂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