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2021-01-07王珊谭文澜通信作者李宇李伟丽
王珊,谭文澜通信作者,李宇,李伟丽
(1.广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0 引言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在所有的原发性神经血管头痛中,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的一种。虽然其患病率不足1%[1]。但因其疼痛剧烈,发作时患者会痛不欲生,患者时有自伤行为甚至自杀想法。此病以青壮年男性(20-40 岁)高发,男性、女性患病率约为3:1。CH 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的(尖锐、爆炸样)剧烈疼痛,并且有反复密集(集群)发作、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多数在同侧眼窝及眼窝周围,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流涕、流泪,严重时甚至可牵连同侧颈肩部。中医药在治疗CH 方面,可减少或避免西药的副作用的同时还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并且在改善慢性头痛的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得到肯定[2]。
1 病因病机
CH 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病名,但是属于中医“头痛”、“眉头痛”、“疾首”、“眉眶痛”、“风眩疼痛”、“头风”等范围。大部分医家认可风热、瘀血、痰湿、肝经有火与其发作有密切关联。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眉眶痛六十九》此书中曾记载:“眉眶痛属风热与痰...类痛风证...痛有二证”;记载了“眼属肝,有肝虚”宜选用生熟地黄丸服用;又记载了“眉棱骨痛,眼不可开”等论述,及“宜导痰汤,或用茸辛汤入牙茶,再或者选用二陈汤吞青州白丸子”等治疗。朱丹溪认为风热、痰邪是CH的发作病因,并且可引起的剧烈头痛[3]。杨瑞玲认为CH 有着常在一天中固定时间发作,疼痛剧烈、反复密集等特点,符合瘀血阻滞脉络的临床表现,故头痛的病因为瘀血阻窍的可能性大[4]。胡华认为CH 中,肝有“主疏泄”、“主藏血”的作用,故“主疏泄”应疏肝、平肝,而“主藏血”则应养肝、滋肝、清肝。所以责之于肝,从肝论治,以肝为核心而行其辨证分型[5]。
2 辨证论治
张玉莲教授认为气血失和是导致CH 发作的基本病机,应从气血理论出发,治疗本病,并将本病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两个部分,两期用药皆以通络止痛为主。但前者选用以活血舒筋为主的川芎止痛汤加减;后者选用以益气补血为法的当归补血汤合川芎止痛汤加减[6]。张树泉教授认为CH 病位在头,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所以风邪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血瘀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风邪上扰,脑络瘀阻,病变脏腑应在肝,故本病以祛风平肝,活血通络为重。张树泉选取祛风消痛汤(自拟川芎、白芍、生石膏各30 g;白芷、防风、香附、酸枣仁、全蝎、白芥子、清半夏各10g、柴胡、黄芩各15g;细辛、沉香各5g 等中药组成一方),此方中川芎可祛瘀通络,白芍生血活血养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柴胡联用香附共奏疏肝理气之功;酸枣仁养血安神;全蝎联合蜈蚣,此两味虫药,可生新祛瘀、又可祛风通络;白芥子及清半夏合用祛痰通络止痛;黄芩、生石膏有清热泻火之效;细辛温阳散寒;沉香畅达血脉,通关开窍;可祛风平肝、活血通络。外感风寒可加桂枝、生姜;外感风热可去细辛,加用薄荷;肝阳生风可加用天麻、石决明重镇;阴虚风动者应用生地黄、麦冬滋阴。脾虚可加鸡内金助消化;心烦可用淡豆豉;失眠而多梦可选用煅牡蛎、煅磁石等安神药;痰浊壅盛选用化痰类中药[7]。多能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3 单味中药的作用
3.1 川芎
川芎属于常用活血化瘀药物之一。川芎为“头痛要药”,有“血中之气药”的美名,其既行气解郁之功,又有活血祛瘀之效。张锡纯称其“能引人身清轻之气上至于脑...脑为浮热上冲,充血头疼”[8]。刘强认为川芎可行气药故能治疗头病;其作为引经药可具有通络疏经、引药上达头部之功效;其性走窜可补血止痛;透邪外出,开窍止痛[9]。川芎主要成分为含有藁本内脂、香桧烯、阿魏酸的挥发油;含有川芎嗪、胆碱的生物碱;甘露糖的多糖等,还有其他比如维生素A、叶酸、内脂素、甾醇等。其中川芎嗪是川芎最有效的成分。川芎嗪有拮抗钙离子的作用,所以可使脑血管扩张,可通过血脑屏障、降低血管阻力和血小板表面活性,从而起到影响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并可抑制5-HT、缓激肽等物质的释放、血管平滑肌收缩,最终达到减少脑部血管痉挛次数的目的。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部的血流量,显著调节大脑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非常强的止痛效果[10]。尹毅研究表明大剂量川芎联合西药治疗头痛,患者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均明显降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明显增高,治疗后大剂量川芎组RI 和PSV 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 个对照组,表明了此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进一步证实了川芎有改善头痛的能力、改善脑部血流的效果[11]。
3.2 白芍
此药味苦、酸,微寒,入肝经,也入脾经。酸有收敛之功,苦有泄火之效,具有生血滋阴,柔肝止痛的特点,故白芍为治疗诸痛之良药。根据现代药理的研究表明,白芍有消炎、镇静、止痛、止痉、护肝、调节免疫等多种好处[12]。
芍药苷是芍药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芍药苷含量可占芍药总量的90%左右,芍药苷具有非常好的解痉能力[13]。芍药苷作用于腺苷A1 受体进而抑制H+激活电流达到止痛效果[14]。并且白芍有镇静中枢性疼痛的作用[15]。房伟研究通过小鼠热板法证实了白芍的镇痛显著,不仅仅如此,白芍也能通过消炎的能力从而抑制小鼠的白细胞渗出,说明了白芍有着止痛、消炎双重作用[16]。剡建华等发现氨酚羟考酮片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的研究组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均优于氨酚羟考酮片治疗的对照组,这充分说明了芍药甘草汤(白芍、赤芍各30 g、川芎、当归各15g、炙甘草6g、细辛5 g、天麻8 g、钩藤10 g)在治疗头痛效果和提高生活各个方面质量的卓越贡献[17]。
3.3 天麻
《神农本草经》记载:“天麻,其味甘,性平,入肝经”具有止痛止痉、宣痹、平肝熄风的功效。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天麻素(gastrodin),当代药理研究已表明天麻素强效镇痛的能力,徐敏等人研究发现天麻素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抑制背根神经节p-ERK1/2 通路激活的相关作用,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18]。孙玉锋选取天麻提取液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其临床总有效率可接近100%,经治疗后的疼痛分级评分明显下降,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作用机制可能与天麻的主要成分(天麻苷和天麻苷元)进入人体后,与脑内苯二氮受体结合,增强与氨基酸受体亲和力,从而抑制中枢系统,进而达到镇痛的目的[19]。
4 中成药
4.1 全天麻胶囊
作为一种中成药,也为治风剂,其有着熄风、止痉、平肝的作用[20]。
季左芹采用全天麻胶囊联合西比灵作为观察组,单一使用西比灵作为对照组,前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后者(P<0.05),前者较后者的改善则更为显著(P<0.05)说明了全天麻胶囊对于头痛有一定疗效,并可同时提高治疗效果[21]。
全天麻胶囊的最主要组成就是天麻,其有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组织血流,促进脑神经功能快速恢复的功效。天麻素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阻断酸敏感离子通道抑制脊髓突触增强来介导的,研究表明在天麻在镇痛中是通过脊柱机制、调节神经起效。
4.2 头痛宁胶囊
头痛宁胶囊是治疗CH 的中成药之一,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痉、止头痛的功效。主要成分:天麻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土茯苓清热解毒;防风发散解表;全蝎活血逐瘀;制何首乌滋补肝肾等[22,23,24]。防止血管扩张,改善血流情况,从而缓解头部疼痛是其药理作用。刘彩荣研究将服用头痛宁胶囊的病人作为常规组,而服用头痛宁胶囊和氟桂利嗪的病人作为治疗组,在一同治疗3 周后,后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远远高于前者,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表明头痛宁胶囊联合氟桂利嗪,在改善头痛、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25]。
5 针灸治疗、刺络拔罐
目前,治疗CH 手段繁多。根据宋登丽总结,目前有采用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刀治疗CH 等方式,也有传统的普通针刺、艾灸、拔罐等疗法,同样在治疗CH 时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6]。
金安德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针刺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矩阵针灸理论”治疗CH。“矩阵针灸理论”就是八穴点角定位,是选取头部上、下的左右、前后对称选穴,从而形成一个方形的框架形势,将头脑部位包围起来的治疗方法。经研究此方法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血管扩张的功效,最终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27]。
郭忠春采用针刺联合耳背静脉放血治疗CH,方法为针刺:百会,患侧太阳、阳白、角孙、翳风、曲鬓、合谷、会宗、外丘、风池、阿是穴等穴。并且于耳背静脉脉络怒张处放血。根据《素问·针解》中“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记载。此法可通经行气,同时又能利阴阳、宣瘀滞,达到疏通全身脏腑之经络的效果[28]。此法具有操作简单、简便易行、疗效明显等优势,易于使患者接受。
6 结语
综上,中医药在治疗CH 方面日渐完善,但因此病病因病机复杂,如何结合现代和传统的医学思维成为了重中之重,继续发掘中医药治疗CH 的特性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