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
——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1-01-07张莉红杨琳
张莉红 杨琳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003)
海洋文化是聚焦海洋发展的文化形态,反映的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创造。涉海类文献资源则是客观记载海洋文化变迁、反映海洋文化研究状况的重要载体。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引下,建设与海洋学科、海洋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海洋文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既是推进涉海类高校文献信息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海洋领域教学、学术科研工作的现实需要[1]。
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立足弘扬海洋文化、服务海洋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开展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看,我国涉海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成果相对匮乏,文献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相关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未能形成完整、系统化的海洋文献资源体系,直接影响了涉海类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笔者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其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以践行海洋强国战略为主线、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模式建设构想。
1 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可行性及基础
建设海洋文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有利于整合涉海类文献资料,保护海洋文化,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涉海类高校应开展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研及学术数据基础。
1.1 可行性分析
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是当前涉海类高校及机构建设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的重要实践。涉海类高校图书馆以深厚的海洋文化为底蕴,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专业服务等优势,积极尝试建设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基于此,笔者从资源优势、活动需求和学术科研需要等方面对该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丰富的海洋文献资源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基础。涉海类高校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海洋文献资源基础,其中收录了多种反映海洋文化内容、展示现代海洋研究成果的特色文献资料。通过建设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集中整合国内外有关海洋文化的书刊文献和数字资源,能够为读者提供海洋文献信息检索、阅读和信息服务的“一站式”服务,进而实现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2]。第二,实时更新的海洋学术研究成果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新的智慧支持。在海洋科技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围绕海洋领域的学术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日益完善,为涉海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持续支持。第三,海洋产业领域的现实需要为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在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背景下,为密切对接海洋产业发展,助力海洋领域学术、科研工作,紧跟涉海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培养面向海洋文化的优势学科集群,亟需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3]。
1.2 建设基础
在数字化、智慧化环境下,智能技术为涉海类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开发与深度挖掘创造了技术条件。相关机构根据地域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尝试涉海类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并在数据库共享研究、涉海类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海洋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4]。第一,在国内外海洋地质数据库及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以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数字海洋以及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代表的国内海洋地质数据库;以美国NGDC、日本全球海洋学数据中心、法国SISMER海洋数据库为代表的国外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库;以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全国海岸带海岛基础数据库系统、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为代表的国内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NASA、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为代表的国外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第二,在涉海类高校图书馆海洋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海洋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海洋生物数据库、中国渔业综合信息数据库、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等子数据库,并为用户设置了全文快速检索、检索界面统一、全文阅读等多种功能。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以“共建、共知、共享”为目标,建立了新的涉海类文献资源体系。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以海事、物流类文献信息为主要内容,建设了“海事政策与法律”“港口、航运、物流”等三大海事文献与信息数据库集群。第三,在海洋特色图书馆建设方面,涉海类图书馆以海洋特色文献资源为基础,集中拓展特色藏书体系,从文献采集、文献管理和馆藏内容等多个角度建设海洋特色图书馆。比如,广西北海市依托优势建设了海洋特色图书馆;上海水产大学依托院校、学科特色建设了海洋科技文献馆。
2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实践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在优化阅读资源供给体系基础上,积极探索涉海类文献资源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和文化优势,通过明确海洋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定义、收录途径、收录标准,系统化梳理涉海类文献信息资源,优化海洋特色文献资源信息的整理与数字化存储、开发,先后形成了“海洋文献数据库”“数字海洋博物馆”“海洋文库”“海大文库”等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此外,通过积极联合其他涉海类高校,建立起服务海洋文化、发展海洋经济的涉海类文献资源数据库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2.1 立足特色,完善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信息内容
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对涉海类文献信息、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开发的活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通过建设海洋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凸显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开展优质学科服务,切实提升了学校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一是建成了综合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我国高校首个以海洋为特色的综合文献资源数据库——海洋教育、科技文献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包含涉海中文图书、中文期刊、博硕论文和科研机构信息、海洋科普大观园等多种资源。数据库以展示特色文献资源为基础,突出学校在海洋学科、水产学科等领域的优势,积极向全国涉海类高校辐射,实现了海洋文化研究成果的高效共享。二是建成了“海洋文库”涉海文献资源数据库。海洋文库是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特藏书库,其中收藏的涉海类图书文献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当前“海洋文库共收藏了涉海类图书4万余册,其中包含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各类涉海类图书,还收录了部分极为珍贵的涉海类图书孤本文献。针对馆内收藏的涉海类(印刷版)文献,通过数字化加工形成了涉海文献资源数据库,读者登录官方网站就能检索、查询相关文献信息。
2.2 丰富形态,构建“立体化”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
海洋特色文献信息既是中国海洋大学办学的优势资源,也是彰显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内容。针对融媒体时代海洋类文献内容多元、信息丰富和载体多元等特点,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坚持以“整体化理念”为基础,通过统一检索、统一规划,建设了包含文献、图片和影像等多种信息类型的数据库集群[5]。第一,立足数字化阅读环境,加快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以数据库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完备级”涉海书库为目标,坚持“实体书库与虚拟书库”同步建设思路,加大国内外涉海类文献的收藏、数字化加工力度,建设了国内涉海类图书信息最全面、最广泛的海洋文库,有效服务了海洋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第二,建成了“海大讲坛”视频数字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对海大讲坛的演讲报告、视频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形成了视频数字资源库“海大讲坛”。该数据库主要面向校园网读者开放,读者通过“视频点播”,就能打破时空局限,随时随地观看精彩演讲视频。该平台为开放性平台,既鼓励读者提出相关建议,也动员读者踊跃提供其他演讲资源,大大丰富了资源库内容。第三,建成了“海洋生物博物馆”平台。通过利用现代传媒、音视频技术和计算机平台,将海洋生物知识信息转化为直观形象、便于传播展示的海洋科普知识。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加速海洋特色文献资源的传递与利用进程,进一步促进图书馆建设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活动,为海洋文化传播、发展提供多元展示形态。
2.3 延伸应用,拓宽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是适应海洋强国战略需要的重要抉择,该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资源为传播推介海洋文化、服务海洋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支持。第一,延伸应用空间。中国海洋大学在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库时,不仅重视收集、汇总涉海类文献数据库、海洋网络信息和海洋研究文献,还收集各项与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研究内容。通过广泛收集与海洋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源,为当前传承海洋文化、发展海洋产业和开展海洋领域学术科研工作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保障和学术支持[6]。第二,建成了“海大文库”原创文献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整合校内原创文献资源,重视展示和反映校内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海大文库”收录了校内个人学术著作、历史照片、书法绘画艺术作品、校内会议文献和对外出版物等对各类有学术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文献资源。经过长期运行,该文库收录校内师生著作4000余种,摄影及书法、绘画作品200余幅,不仅成为图书馆重点建设的特色馆藏资源,也成为“海大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拓宽数据库应用功能,有效提高了涉海文献资源的传播效率与利用效能。
3 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机制
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既是对涉海类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再加工的过程,也是利用数字挖掘技术发现、利用和揭示海洋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因此,结合海洋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图书馆应以学科服务为基础,针对涉海类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制定精准化、前瞻性的规划,推动涉海类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向专业、科学化方向发展。当然,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也为当前其他主题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效启示。
3.1 突出选题特色,持续开发建设数据库
选题是建设高质量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彰显数据库独特性的关键。在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时,要坚持做到:第一,突出选题特色。要重点突出“特色”的核心优势,从文献资源内容选择到文献展示方式,均要坚持立足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重视做好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工作,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追踪学科发展热点,为用户推送图书馆涉海类特色文献信息,提升数据库的应用价值[7]。第二,关注学科建设。在建设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时,要重点选择与海洋学科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源,通过收录彰显海洋学科特色和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持续提高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实用性。第三,聚焦持续发展。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持续性活动,数据库选题要与馆藏资源体系、学科发展规划等多个环节全面融合,持续做好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建设。
3.2 重视资源整合,优化数据库文献的采集机制
在国家重点发展海洋经济的全新时代环境下,涉海类高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收集、整合和挖掘各类海洋特色文献、海洋网络信息,通过明确数据库文献采集标准、流程,确保文献资源的规范性、权威性与完整性,保障数据库建设质量。首先,要明确面向海洋文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文献信息采集标准、范围和内容选择要求,建设包含海洋文化资源、生态维护、海洋科学、海洋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文献采集机制。其次,在涉海类文献采集过程中,要重视做好经典文献、重要文献的保护与数字化开发工作,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对涉海类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存储,确保重要文献资源的科学存储与智慧共享。针对部分一手文献,如校内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校内演讲、课堂教学视频等文献资源,要真实、客观记录文献来源途径,始终确保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真实性[8]。最后,要完善数据库文献资源采集、管理的标准性与规范化。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文献采集管理规范,对元数据、书目格式和文献存储等进行标准化开发。
3.3 发挥技术优势,完善数据库内容的展示形态
在建设面向海洋文化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时,要立足智慧技术优势,使用最新数据存储、数据加工软件和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异库链接”兼容性好、阅读访问体验良好和资源展示形态多元的技术。第一,要立足图书馆现有技术环境,选择与图书馆数据库系统衔接一致的技术体系,避免出现系统不兼容的问题,确保数据库收录的特色文献资源得到完整呈现。第二,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平台,确保兼容多类型数据资源,通过优化搜索引擎、完善检索功能,及时更新各类海洋类文献信息,实现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应用价值[9]。第三,要发挥传播技术优势,为读者提供文档、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类型的文献资源,优化数据库的展示形态。通过与中国海洋科普门户网站、中国海洋文化在线、《海洋世界》杂志等各类媒体开展合作,构建完善的海洋文化信息数据库集群,切实提升海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加大协同力度,持续扩大数据库的应用价值
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既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服务校内师生、服务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全面践行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涉海类高校、研究机构应加强协作,通过发挥智能技术、云计算优势,持续扩大数据库的应用价值。应做到:一要以“共建、共享、共用”为建设目标,通过专设海洋文献信息研究机构,建设涉海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实现海洋教育、海洋科研与海洋文化传承等功能“一体化”融合。二要加大涉海类高校图书馆及海洋信息中心、研究机构的协同力度,通过整合涉海类文献资源,面向海洋文化建设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形成以海洋特色文献为基础的完善数据库体系,推动涉海类文献信息高效共享。三要开展“权限分级访问”,深化涉海类特色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在遵循知识产权法规的基础上,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特色文献数据库资源有限开放进程,实现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价值的最大化应用[10]。
4 结语
涉海类高校图书馆是当前传承海洋文化、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相关图书馆及研究机构要以传承海洋文化、展示海洋产业为目标指引,积极整合涉海类文献资源,通过加大区域内海洋文化研究机构、涉海类高校图书馆的协同发展力度,构建海洋文献文献共享联盟,建设内容丰富、创新性强的海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助力我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