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比较研究
——基于中日四所名校案例的分析

2021-01-07邱相彬戴伊瑞盛力康沈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言语日本课程

邱相彬 戴伊瑞 盛力康 沈洲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评价与应用研究中心

3.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近年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逐渐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的在线教育方式。[1]在MOOC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MOOC中教师面对学习者所进行的语言讲解、文字提示实质上是一种言语互动(verbal interaction)行为,它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指示、反馈[2]等。研究显示,教师言语互动方式对MOOC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3]MOOC有哪些有效言语互动特征?如何利用更有效言语互动来提高学习成效?这些问题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外优秀MOOC进行比较,总结出好的理念和方法加以借鉴。日本的“JMOOC”平台“教学视频制作精良、互动性强,平均完成率达到12%,超过了Cou rsera等国际著名MOOC平台。”[4]对地缘、文化相近的两个国家的课程进行比较分析,更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本研究拟从中日比较的视角,利用合理的编码系统对选取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MOOC有效言语互动的特征,提出促进我国MOOC有效教学互动的建议。

●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在学校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创价大学四所中日名校;在平台方面,选取了功能丰富的中国大学MOOC和Open Learning两个知名大平台;在课程方面,选取了点击率和选课率较高的心理学类和人文类课程。研究采用共性可比法,将以下因素作为共同筛选条件:是否收费、学科类别、视频内容长度、课程讲授形式、点击率和排名等。对课程进行筛选,尽量减少课程的差异性,最终选取共性可比的四门课程进行对比分析,详细信息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中日MOOC教学视频列表

表2 “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行为分析”编码系统

2.研究工具

笔者利用“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分析系统”对四门MOOC进行观察记录,借助 Excel、Spss、Nvivo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文所关注的MOOC有效言语互动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灵活讲解、有效提问、有效知识梳理以及学生积极反馈等互动行为,有效言语互动行为能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知识理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充分把握MOOC中的言语互动特征,本文基于“ETIAS”[5],形成了“MOOC视频言语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如表2)。

● 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特征的分析

下面,笔者从中日对比分析的角度,从讲解、提问、反馈、知识梳理四个维度,对MOOC教学视频言语互动特征进行比较和概括。下页表3为“有效言语互动行为统计百分比”,具体呈现了12节视频在4个维度上11项指标的时间占比,其计算方式为:有效言语互动行为统计百分比=观测变量时长/课程总时长;均值即“有效言语互动行为百分比”的均值。

表3 中日MOOC视频的“有效言语互动行为统计百分比(%)”

1.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讲解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1)讲解时间占比大,图文指示讲解是大多MOOC的主要讲授方式

在A维度的总体均值上,中日MOOC的讲解时间都达到了60%以上,并且结合了图文指示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这表明讲授仍然是教学视频的主体部分,中国MOOC的讲授时间相对更多,达到了66.23%。在“A1呈现交互媒体和课件”的讲授上,中国MOOC为17.14%,占比非常明显,超出了日本MOOC8.89%的一倍以上,这表明中国MOOC画面中,教师与媒体课件更多地同时出现,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课堂的痕迹。在“A2出现特殊弹幕言语提示”一项上,中国课程的2.71%明显高于日本课程的1.06,中国教师更多地使用了言语提示或弹幕。

(2)讲授方式灵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差异来进行情境导入或动画辅助讲解

在“A3呈现讲解式动画”这一项中,日本MOOC更多地在理科类课程中加入视频动画来辅助讲解,以展示抽象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中国MOOC则更多地在文科类课程中应用较多,两者在视频动画运用的内容领域上有所差异。“B1内容情境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中国教师和日本教师的均值分别是1.97%和1.33%,两者差异并不显著。但在导入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教师更多地选择用实例的方式进行情境导入,而日本教师会更多地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出发进行导入。

2.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提问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1)问题层次较高,在提问次数和高阶问题数量上中国低于日本

在“C提问”比例上,日本教师大大高于中国教师。中国教师提问的平均值为5.92%,而日本教师平均值高达11.56%,由于提问所需的时间较短,且均值有近一倍的差异,所以二者差距较大。在“B2提问质量”和“提问次数”上中日教师存在一定差异,如图1所示。在提问次数上,日本教师多于中国教师,其平均占比为4.18%,而中国教师仅为1.62%,日本教师每次课程的平均提问次数在12次,且多数集中在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并通过自问自答等方式,逐渐深入问题层次深度,有较强的逻辑性,较好地促进了学习者思考的层级化。中国教师在记忆和理解层次的提问相对多一些,更加关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2)善用留白提问,在留白时间和教师理答上日本优于中国

在提问过程中,中日教师都会给予学生短暂的“思考留白时间”,如图2所示。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场感,学生在观看在线视频时,仍然可以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反馈。日本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留白时间,也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一点在日本MOOC的“心理学”一课中显得尤为明显。中国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的比例只有0.45%,这间接反映出我国MOOC教学较少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向讲授思维。随着深层次提问数量增加,教师理答时间也会相应地增多。从“教师理答”的统计数据看,日本教师的均值为4.02%,高于我国的1.88%,这与“B2提问质量”的数据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图1 中日MOOC平均提问数统计

图2 中日MOOC“B3有益于思考的沉寂”时间百分比

3.MOOC教学视频有效知识梳理与实时反馈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1)知识梳理质量较高,在知识反馈和知识关联上日本优于中国

从“D1”均值的差异可以看出,日本MOOC为15.60%,中国MOOC为7.50%,日本教师在知识梳理时间上大大超过了中国教师,达到了一倍以上。而且,日本教师的知识梳理贯穿整节课,中国教师的知识梳理仅集中在结尾的几分钟。

从“D1”的分项来看,日本MOOC用更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或者学生反馈进行归纳、总结,善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关联,能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跨学科的知识关联和应用。

(2)实时反馈量与提问方式存在一定相关性

在“学生反馈”方面,两国课程都有一定量的学生实时反馈。从“C1利用平台主动提问”上看,中国课程为0.04%,而日本课程为0.03%,主动提问量还不高,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不强或时间不够。在“C2利用平台实时反馈”总体均值上,日本课程为2.62%,中国课程为1.01%,日本学生的实时反馈量是中国学生实时反馈量的一倍,这个数据与“B2教师的提问质量”“B3有益于思考的沉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教师提问的质量和留白时间影响着学生的反馈信息量。

4.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的总体结构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从总体来看,中日MOOC均呈现周期性波形互动结构,中国MOOC呈现有规律的一周期波形互动,日本MOOC呈现有规律的三周期波形互动。下面,截取“心理学-生活的意义”(日本)与“态度:谁能改变你的行为”(中国)这两节中日心理学类课程视频进行分析对比。本文借助Nvivo11和Excel等分析工具,用甘特图来呈现两节视频的言语互动时间轴,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言语互动变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3、下页图4所示,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师生互动变量层级。

图3 日本MOOC言语互动时间轴

从图3可以看出,相比于我国(如图4),日本MOOC的师生互动行为涉及的变量种类更多,层次分明,并在时间顺序上呈现有规律的波浪式递进上升,形成清晰的三周期波形言语互动结构。日本MOOC的师生互动贯穿整节课,呈现三次明显的起伏,提问水平普遍较高,有专门的留白思考时间。具体来讲,日本教师的讲授过程为:B1内容情境导入→A1基于课件讲解→B22理解性提问→B3适当的沉寂→B23应用性和B25综合性问题→B43给予适当的提示→D12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关联。整个过程比较注重“应用性问题”“适当提示”“追问”及“课堂内容小结”等,每节课尽量做到对课堂内容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关联和应用介绍”。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多次采用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并提供良好的有效交互。先用简单问题将学生带入课堂,讲解过程中逐步展开有层次的交互,逐渐深入问题层次和内容难度,使观看视频的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思考,最后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国MOOC言语互动结构也较为清晰,在课堂中期部分有一次较丰富的师生交互,但涉及的互动变量相对较少,在交互数量、层次和频次上略显不足。视频的前半部分主要以“A基于各类媒体的讲解”为主,在师生互动环节必要的“沉寂时间”,提问的层次略显单一,知识梳理与总结的时间偏少。“有效提问”的不足可能会造成学习者停留在问题表面,缺少深层次思考。

● MOOC教学视频有效言语互动特征的启示

1.优化提问的数量与质量,增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第一,适当增加提问次数,一节8~15分钟的视频,提问次数达到12次左右才能产生较强的互动效果。提问次数的增加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增强课程与学生的黏度。第二,教师的提问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普遍性和宽泛性上,应该有相应的深刻性和针对性。善于逐步提高问题层次,不过多地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次,上升到“综合、应用、评价”等高阶层次。采取多种应答方式,能灵活运用自问自答、留白问答等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的层级化。重视教师理答,在提问前教师应给予提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提问之后,及时给予确切的回答,或假设性回应,做到合理追问,将问题逐层向前向深推进。第三,注重“留白时间”的把握,虽然在录制视频时,没有真实的学生,但在屏幕前,有着成百上千的学习者,必要的留白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以便跟上教师的思维,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图4 中国MOOC言语互动时间轴

2.为学生创造交互反馈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提问次数的增加,能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这对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来说,效果尤为突出,当学习者大脑中有更多的问题和疑惑时,才会主动提问。留白时间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它为学习者的即时反馈提供了时间和条件。日本MOOC数据充分表明,“提问的层次”“留白时间”与“实时反馈”三者之间存在强相关性。中国教师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应适度增加留白时间、提高问题层次,才能增强中国学生的实时反馈。另外,为了与MOOC平台很好地结合,除视频学习之外,师生可以通过打点测验、讨论、作业等功能进行互动和交流。例如,在播放页面中添加“向老师提问”等功能设置,让学生能及时记录和反馈问题。这些功能设置给师生互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3.加强知识梳理和知识关联,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MOOC教师应摆脱传统课堂讲授思维的限制,根据MOOC教学视频短小的特点,改变知识点讲解的策略。从问题直接导入,通过支架教学策略逐步展开教学,通过提高问题的层次和内容难度,使学生达到深度学习。从知识梳理的辅助方式来看,要注重在各类学科中加入视频动画来展示抽象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动画、流程图来进行辅助讲解,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多维联结,提升学习效率。

4.丰富言语互动的周期,建立多层次言语互动结构

从“言语互动时间轴”的差异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MOOC教学视频不仅仅需要讲解,还需要高效的知识梳理及思维上的碰撞与对话,波形言语互动结构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对于在屏幕前学习的学生来说,单调的言语互动势必导致代入感不强、参与性不足,出现学习注意力游移。采用支架策略的高效互动和思考留白,建立丰富的交互结构,能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教师思路和教学环节,产生较强的现场感,从而提升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5.把控MOOC视频制作质量,改进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MOOC教学视频既是一种产品又是一门艺术,只有通过严格的质量把控,才能获得学习者的认可,我国MOOC在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方面还有上升空间。与日本MOOC相比,我国MOOC的制作略显粗糙,还缺少一种专业的“精致性”。日本MOOC充分借鉴“丰田文化”,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在每道工序进行时均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6]以此打造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视频。对MOOC来说,平台功能设置固然重要,但制作精良的MOOC仍是提升学习体验的关键。前期调研、宣传片推广、后期编辑、可调控字幕、支持多种语言等都会极大地提升视频的产出质量,使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我们应该在追求MOOC数量扩大的同时,注重MOOC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中国MOOC需要集中优质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形成行业“高水准流水线”,寻求质和量的双重突破。

猜你喜欢

言语日本课程
日本元旦是新年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探寻日本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黄金时代》日本版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