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2021-01-07刘迎利王润兰孟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高阶建构深度

刘迎利 王润兰 孟晶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学习空间,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1]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使得翻转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目前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技术轻教学、重过程轻内容、重知识轻学生等,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仍处于浅层学习阶段。而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更高的学习层次,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学生基于经验的意义建构,深度学习更加关注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高阶思维的培养。在实质追求上深度学习与翻转课堂的理念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能力与发展。因此,本文建构了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深度学习是一种与表层机械学习相对应的学习理念,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意义建构,关注学习发生的过程,注重问题解决和批判性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相一致。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将其迁移到新情境进而培养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高阶能力的学习。

2.特征

深度学习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学生观[2],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握深度学习的特征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本文认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聚焦高阶思维能力;②强调知识意义建构;③关注问题解决;④注重学习体验。

● 翻转课堂的特征及优势

翻转课堂是一种对知识传授和内化颠倒、改变师生角色、重新编排课堂时间的新型教学模式。[3]翻转课堂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学流程也随之改变[4],学习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而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课中学生交流合作、教师答疑解惑,课后评价反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该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性。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及优势:①优质的学习环境;②重塑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③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发展;④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模型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为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5]深度学习是以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多层次的理解和加工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而翻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塑教学结构等特性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指向深度学习的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模型建构

指向深度学习的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右图所示。在此模型中学生要完成知识掌握和高阶能力培养两项任务,知识掌握主要发生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前自学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练习等方式建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初步掌握;课中深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教室,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完善知识体系以及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培养;课后升华在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学生通过课后的在线交流讨论和作业任务等实现知识迁移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课前—课中—课后”“知识掌握—高阶能力培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交叉混合一体的关系,如课前的自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课中、课后也是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同时翻转课堂提供的优质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正因如此,指向深度学习的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全过程、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

● 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自学阶段

课前自学主要发生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相应的学习目标,提供任务单、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其中学习资源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先前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有针对性地提供,来源可以是教师自主开发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是对优秀学习资源的套用或改造。学生在学习目标与任务单的引导下,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可以在讨论区进行学生间或师生间的讨论交流。最后完成学习检测,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达成知识掌握的目标。

在此阶段,教师除提供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外,还应在讨论区或课程通知中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在线学习氛围,如学习分组、抛出情境性问题、表扬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还能够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指向深度学习的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课中内化阶段

(1)确定问题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定问题,问题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深度。[6]在课前的自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存在差异,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通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分配学习小组,然后小组内通过协作探讨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根据课前的学习检测和教学任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两者结合作为课堂教学共同探究的问题。

(2)协作探究

确定共同问题之后,小组进行问题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对于共同的问题,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协作实现问题的解决。此时,教师实时监控探究的进度,对过难的题目和进度较慢的小组提供信息指引,纠正学生的思考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

(3)成果展示

小组在完成协作探究之后,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每组指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对其汇报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做好过程性评价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4)总结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展示内容做出初步点评,重点梳理知识框架,总结教学内容。此时的总结提高在课中教学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修正学习偏差,使得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信息整合能力。

3.课后升华

(1)知识迁移

深度学习以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为目标[7],在翻转课堂的课后升华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情境性的课后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其任务可以是跨学科的情境性问题、非良构的问题,也可以是实践性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以及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的高阶能力的培养。

(2)答疑反馈

虽然在课前和课中阶段学生已经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但在知识迁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及时把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提供知识上的引导与情感上的帮助。

(3)多元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是深度学习的要求也是实现优质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评分权重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评价发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只是对之前的评价做出总结与整理。评价内容有课前的学习检测与课程参与情况、课中的小组探究过程与成果展示、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评价来源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系统评价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做详细的记录,掌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关注学生的长久发展。

● 总结

本文通过对深度学习和翻转的内涵、特征和优势的分析,建构了指向深度学习的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其教学过程。该模式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还注重知识迁移、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以及良好情感的培养,达到全方面、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该模式目前尚未进行教学实践,还有待完善,但笔者希望它能够推动深度学习和翻转课堂融合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阶建构深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