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2021-01-06崔海英

人物画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崔海英

摘 要:因材施教教学模式适应了当下高职生源多元化的特点,能够回应不同专业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程提出的不同要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大学语文课程创设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在教学环境,通过动态隐性分层与混合显性分组的途径,构建多种教学实践活动,采用复合评价方式,最终达成符合学习者个体特点的德才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大学语文;教学实践

早在2010年,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的要求[1]。去年颁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高职教育要“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并“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2] 而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要素

自《论语·为政》中记载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以来,“因材施教”便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崇高目标。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学者都曾对“因材施教”作过不同的解析,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积淀的重要思想财富。而在当下教育背景下,如何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转化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切实可操作、助力教师并使学生受益呢?笔者认为应当构建一种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即依据学习者特定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最终达成符合学习者特点的德才全面发展的目的。

1.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一切教育活动的内在灵魂和指导力量。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维护学生的生命尊严。

2. 目标导向:培养多样化、健全完整的人

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指出,“教育者应该致力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讲授某个学科的知识’,而是‘教育人’本身。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向上,德才都得到开发。”[3]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目标正是在帮助学生建构夯实必需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多样化、个性健全完整、品德高三观正的创新人才。

3. 过程实施:发现个体、搭建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学生,发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包括其道德修养、性格特质、认知水平、社会背景、兴趣才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踐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达成理想的平台。

二、实行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 生源特点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报考高职院校的群体”[2]都为高职院校的生源。

现阶段高职生源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一般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目标有时并不清晰;二是中职毕业生,这类学生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自觉性较差等问题;三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这类生源一般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迫切学习的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但由于长期与学校学习生活的脱节,他们在知识系统的储备上往往有很大的缺失,同时也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

面对这样组成极为复杂、认知水平差异大、意志性格各有不同的多元化生源,高职教育如果仍旧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就倒逼高职教育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2. 专业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并于我院大部分专业中开设。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口头沟通表达、语言文字应用、情感体验唤起及审美要求等各有偏向。因此,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

1. 识“材”——动态隐性分层、混合显性分组

所谓“因材施教”,首先要识“材”进而才能“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的首要的基础的工作便是认识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行为倾向等等各不相同,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所说,“教育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估也采用完全相同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表面看起来,毕竟是公平的,因为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正像我指出的好样,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却是不公平的。”[4]而对学生进行动态隐性分层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所谓隐性分层就是在保留行政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优势、得到提高。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习层次进行调整,因而学生的层次是动态变化的。

分层是因材施教模式的基础,因而如何分层须要谨慎、科学。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中并无相关的先修课程,因此在分层时主要通过调查学生来源、以往语文成绩、前几次课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书面写作等情况来确定的。笔者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B层次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对文本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欠缺、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需提高。这种分层是只在教师处备案而并不告知学生的,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下一步个性化教学的展开,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在隐性分层的基础上,笔者将班级全部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既要考虑分层的结果,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心理、个性、社会背景等等。每个小组原则上由四名学生组成,在编排时尽量使每组都包含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为了下一步教学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学生个性品德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而每组成员在编排上力求气质类型互补。分组活动建立在问卷调查、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与其他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及学生干部沟通的基础之上完成。

2. 施教——个性化教与学

(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个性化

在“必须够用”的前提下确定基本教学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酒店专业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本专业学生进入职场所必需的报告、推文等应用文种的写作项目;旅游专业则着重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导游词写作、营销方案写作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侧重于口头表达和商务应用文写作训练等等。

根据学生分的三个层次,教师将教学目标相应地设定为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和拓展目标,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达成目标的成就感。

(2)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①创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环境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因材施教深度融合”[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确实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给因材施教在操作层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因材施教从理想转化为现实成为可能。教学过程中,除去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辅导外,教师充分利用课程平台、智慧课堂、网络资源、微信等线上学习、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如笔者所教授的大学语文课程已在学院范雅网上教育平台完成课程创建,课程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课件、文本资料及活动影像等多种类型,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课前预习、答疑解惑、及时沟通等等要求。这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因材施教模式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转起来。

②课下教与学

课下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作业形式、线上方式进行,辅以教师面对面辅导。课程作业分为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每次课前布置,由学生课下完成。教师根据分层情况将个人作业进行个性化设置,如作业为课前预习观看课程平台中的学习视频,教师将指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如作业为围绕某一主题制作PPT并进行演讲,教师将在主题的设置、材料的检索、内容深广度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作业为完成试卷,教师则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放相应难度的试卷等等。小组作业由教师提出主题要求,小组成员自定主题、协作完成。教师通过课程平臺、微信等途径随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指导、答疑。

③课堂实践

课堂活动分为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教师讲授内容尽量兼顾各层次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如针对C层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基础的文本知识范围内,对B 层学生则涉及文本及文学现象的理解,对A 层学生的提问则上升到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层次。

学生活动包括个人演讲与小组项目汇报。个人演讲是本课程每位同学必做的作业,教师在布置此作业时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演讲过程中,教师会依据设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点评,使每位学生即了解自己的不足,也能获得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提升自信心。课程设置了四个小组活动项目,分别为:诗歌诵读、情景剧表演、实用文体写作和主题讨论。每组四人,每人轮流做项目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中汇报展示。

课程为学生设置的这些活动,不仅着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探索与获得,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特长、在与他人合作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3. 评价

(1)过程性考核,注重个性化评价

大学语文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表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小组作业;期末考查占60%,包括口试和书面作文。

过程性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着重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思索和探究能力、协作创新能力等等;既有标准答案参照的客观评价,又包括依据学生层次目标、教学活动个人素养表现的主观评价。

(2)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主要在小组活动项目中进行。小组内由项目组长对自己及其他成员的表现打分,能够更公正地体现出成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表现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小组课堂展示汇报时,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项目完成情况打分。学生互评,可提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关注同学的优势和不足,提升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评价则贯穿于所有考核过程,并审核学生的互评结果。

事实证明,这种复合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客观完整地体现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个性发展、品德素养。

四、结语

高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激励着笔者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发〔2010〕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Z].

[2]教职成〔2019〕12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

[3][日]池田大作,[英]阿·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 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11-01.148

[4]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 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03.57

[5] 教育部官网.奋战2020 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z]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实践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