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品质 促进深度学习
2021-01-06陈健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而这也是教师愈来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期望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目标的一大原因。身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当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尽一份力量,这定然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思维品质;深度学习;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陈健玲,福建省龙岩紫金山实验学校。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不够丰富,也没有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想,实施的教学策略相对单一,所创造出的课堂环境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身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及时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主动去学习新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教学目标,用实际行动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正确培养,从而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上落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完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
一、深度学习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深度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精彩课堂的构建。但深度学习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引导者的实施策略是否可以得到被引导者的积极配合。通俗地说,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用有效策略来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
二、实施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实施深度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多方面思维都处在发展中的状态,所以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学习时,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给予指导,保证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下面笔者将依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以聚焦思维品质,促进深度学习为前提,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为目标做如下几点论述:
1.创设直观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事实证明,学生渴望处在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当中。当课堂上的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媒体应用技术能够营造趣味性课堂也渐渐被广大教师所发现,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的功能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愿望。英语教师则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娴熟应用多媒体技术,懂得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直观情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充分集中在课堂上,再以引导者的身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助力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让学生有主动学习英语知识的好习惯,达到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学习“Parts of the body”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将人体结构图清晰地展现,在所创设的直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face、ear、mouth等重点单词,又和学生做关于单词的指令游戏,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为后续深度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然后,笔者继续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结合重点教学内容创设直观情境,在学生已有语言储备的基础上引导其学习“Touch your head/eyes/ears/face/mouth”的重点句型,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如何用英语表达身体部位。之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融入两个动画人物用英语互相描述对方身体部位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英语的交流趣味,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个充分活跃的状态,进而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语言知识展开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将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学习内容,让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体会。这样,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大大提高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开展合作学习,创建民主课堂气氛。民主课堂气氛的创建是对生本理念的有效落实,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让课堂环境符合学生的期待,令学生以浓烈的参与度去学习英语知识。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有尊重学生的教学思想,从而在课堂上践行开展合作学习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人翁身份,在民主的气氛下聚焦学生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对英语知识展开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好学之心,实现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在引导学生学习“Children's Day”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六一儿童节都有哪些活动,为学生养成合作共享的学习态度创造了民主的课堂气氛。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child、Children's Day、park等重点单词和词组,依据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融合,引导学生学习“Let's go to the zoo/park.”“Good idea/Great!”等重点句型。之后,笔者为学生创建了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句子讨论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大脑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当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笔者评价了学生的合作学習成果,让学生交流学习经验。这样,笔者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创建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良好发展,顺利实现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使学生对重点学习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培育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了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3.设置精髓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众所周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提出问题,而长期以来,问题教学法也是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的。在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时代,强调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繁难问题的提出还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违背。所以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师懂得对提问方式作出改变,要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从而设置精髓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完成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任务。
在引导学生学习“The Spring Festival”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春节的画面,以热闹的场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融入课堂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英语知识储备对其提问:“How do you spend the Spring Festival?”以此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与学生共同交流印象中的春节,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然后,笔者围绕重点句型“How do you spend it?”展开拓展性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渗透中西文化差异,提升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学习内容,积累与春节有关的词汇,让学生交流探究问题的体验。这样,笔者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向学生提出精髓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阅读指导,助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达到了发展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目的,顺利实现了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4.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具备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所以于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十分必要。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生活元素在课堂中的融入已经是教师常用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从而在课堂上采取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应用意识被激发的前提下引导其深度学习,使学生以聚焦的思维品质汲取英语知识与技能,以求获得理想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在引导学生学习“Planning a trip”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在课件上展示了万年历,通过激光笔指出具体的日子,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节日,使学生熟悉National Day、Children' s Day、New Year等有关节日的英文表达。然后,笔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often do on National Day?”引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We raise our national flag./We go to the park”,又让学生结合假期经历,思考如何用英语回答“Do you for a holiday?”这一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令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个活跃的状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重点单词will、won't、holiday,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谈论未来计划的句型,使学生懂得如何表达一般将来时。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谈论节假日外出旅行的计划,根据学生的表达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形成了对本节课重点语言目标的深入理解,安排学生交流活动体会。这样,笔者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英语知识的现实价值,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与人表达的意识,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锻炼了学生将英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显著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倡导培养核心素养时代环境下,每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都要用实际行动思索创设直观情境、开展合作学习、设置精髓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等能够聚焦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行性策略,让课堂充满学生所期待的勃勃生机,让学生爱上参与英语活动的过程,令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知识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从而使英语教学能够事半功倍,达到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秦爱娟.多措并举,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2020(17):8-9.
[2]李岩云.深度学习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J].校园英语,2020(2):113.
[3]唐冰.思维英语: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学习变革[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2):60-64.
[4]郑婷婷.促进小学英语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校园英语,2020(4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