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三加”策略
2021-01-06张春红
张春红
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双减”的前提下,如何将基础阶段的义务教育做好做实,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需要做好“三加”功课。
落实“三加”,促进教师与时俱进
加强服务意识,落实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选择了当老师就意味选择了一份光荣的使命担当,就要努力增强服务意识,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并把这種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一颗充满智慧的服务成全之心。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肯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接受的关系,更有感情交流、思想共鸣、道德品质的渗透等多方面的联系。只有认真领会“双减”精神,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才能真正服务好学生,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
加强业务修炼,保障精准教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做出的庄严承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加强业务修炼,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教师,才有可能胜任“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高度负责,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最好的教育,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教师,更需要在生活中修炼品性,加强自我反思,提升魅力;刷新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精进业务;学思践悟,加强集体研修,教学相长。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理性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加强课堂变革,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新课改要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才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在“双减”政策下,更要树立全新的课堂观:敢于解放学生,以学定教,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敢于翻转课堂,以学助教,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敢于让位隐身,以学评教,做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攀登知识高峰的引导者,提供教学资源的幕后服务者,一心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好“三加”,引领家长以身示范
加强责任意识,营造良好家风。“双减”政策下,父母要加强培养教化子女的责任意识,家长既是孩子的首席教师,更是终生导师。营造良好家风,有助于家族内部伦理与道德的养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力量,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
家风传承的关键是家教。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远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厚,其终极旨归是将孩子培养成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社会人;其次,通过言传身教、先行示范、亲情感化的家教方式,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家长通过孝老爱亲、友善邻里、勤俭持家、淳朴仁厚等行为表现,成为自觉践行良好家风的榜样,体现“身正为范”的力量;再次,家教重在引导家庭成员自律,将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家教所传递的思想内涵深深扎根于受教育者心里,内化为他们的理念和认同,并最终外化为主动行为,这是教化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责任行为由“能为”转向“有所为”的关键。
加强思想建设,“五育并举”落地。做人比成才重要,比事业重要,比成功重要。大凡成功人士、名人伟人,都是先做人后做事。一个不懂得做人,没有健康的情感道德,没有良善之心,不懂尊老爱幼,不懂与人为善的人,越是一个天才,越可能是社会的“危害品”。 培养这样的“天才”,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可悲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特别指出,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丈夫或妻子,成为父亲或母亲。
“双减”政策,正是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强力推行“五育并举”,努力让教育回归“常识”的有力举措。作为家长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认清教育本质,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杜绝揠苗助长,让孩子的天性焕发,自我彰显。
加强家校沟通,黄金搭档双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及工作目标更主要的是为孩子和家长服务。基础教育阶段,老师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家长需要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加强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加强对孩子的动态诊断。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薄弱项和擅长项,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商量如何扬长避短,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双减”政策的最大目标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对于学校而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课内和课外相统筹的,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合作。因此需要家校间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共同体,黄金搭档精诚合作,焕发出教育改革和促进孩子成长的蓬勃力量,实现双赢目标。
强化“三加”,助推学生天天向上
加强广泛阅读,激活内驱动力。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对处在身心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来说,广泛阅读是一种激活潜能、弥补差距的向上动力,是终身受益的个体福利,是开阔眼界、豁达胸怀、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更是每个生命个体构建幸福精神世界的秘密通道。
加强实践探究,优化必备素质。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事情怎样做,学生就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教师就该怎样教。“双减”重拳出击,就是把学生从单一的评价体系中、从枯燥的题海战术中、从沉重的课外学科培训中解放出来;同时,“双减”对于课后服务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兴趣爱好等非学科培养计划。
以“培养健全的人”的角度建立大教育观,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当务之急。让青少年从狭隘的“课堂静坐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学会在生活日常中学习,在交流沟通中学习,在游戏研学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各类实践活动探究中,真正的学会学习与生活,达到“生命自觉,主动成长”的终极目标。
加强合作意识,提升关键能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基础教育,考试成绩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在于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还在于通过开展各种情景化、项目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其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双减”政策的落地,促使课堂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唯有将传统的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合作互助的探索性学习模式;将曾经的“讲堂”翻转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圆桌会场”,给足他们交流、探讨的时空,给予更多表现和思辨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毋庸置疑,“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为国育人的战略高度,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纠偏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时出台的重大举措。“双减”减的是违反常识的教育行为,“减负不减质”才是“双减”政策的关键。因此,作为与教育息息相关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我们只有认真领会“双减”政策要求,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保障这项教育变革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