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机遇:课程的统整与融合
2021-01-06汪向晖
汪向晖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教育本真的回归,还原学校育人使命,奠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让“双减”助力学校育人效能提升,学校课程的统整与融合是最关键的路径选择。
统整与融合是课程创生的主要手段与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培育,需要学校引领教师去实现学科内的统整与学科间的融合,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促进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课程的效能增强。
为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在落实“双减”的校本行动中主要运用了四种课程实施策略。
一是课程设置生本化。学校围绕“培养德性纯正、灵性充盈、个性舒展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活力学生”这个育人目标重构了“三类八群”尚品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课程实施形态、功能的要素考量,将原来建构的“八群十七类”课程体系做了简化与优构。既考虑了课程的属性与功能,又兼顾了课程的素养取向;近百门课程纵横合育,既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对标(核心课程:文化基础;拓展课程:自主发展;融合课程:社会参与),又与学校育人目标对表(德性纯正:良知、修善课程群;灵性充盈:啟智、健育课程群;个性舒展:思创、立艺课程群;社会适应:笃行、经世课程群)。这样,从课程的内容到形式更具完整性,更有解释力和发展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考量“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课程实施落地机制布局,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施要求到拓展课程与融合课程的实施办法都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以素养时代课程的全域创生导航学生的成长旅程。
二是学科课程校本化。学校教师对学科教学任务、目标、过程、评价进行整体性思考,集体研究制定本学科的《课程纲要》,教师抓住学科课程的本质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科教学为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素养奠基。学科课堂教学通过校本化资源和班本化实施有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灵动语文之“知性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就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问题;“魅力数形”侧重于应用数学和思维拓展课程的分类实施;“活力TED”则开发了英语情景剧系列;“磁性物理”组织学生开发家庭小实验制作课程;“多彩化学”开发了化学史与科技前沿课程;纯正道法、博雅历史、缤纷音乐、灵韵美术、健美体育、多维生物、生活地理、本真心育等均有校本化、科本化做法。学科课程顺应学生学习需求落实分类、分层教学实施要求,课后延时服务又进一步满足学科兴趣特长个性化发展需求,无穷的课程生长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是社团课程规范化。学校将学生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注重规范化实施,让社团课程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促进校本课程特色的生成,特色课程已然成为学校课程多元育人的最重要一极。七、八年级58个社团每周两节大课(85分钟)的常态化开设,保障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得以优势发展。学校特色课程质量管理首先抓管理流程与反馈。从预备周落实特色课程申报、学生选课、教师聘任和课程实施空间协调,到策划实施“两会一册”,即期初及期中两次课程教师培训会议和特色课程教师手册的运用,再到课程结束交齐所有过程性资料,环环相扣,规范始终如一。课程中心和级部两级联动巡课,做到每天反馈每门社团课课堂实施情况;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督导听评课活动,诊断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其次抓特色展示与提升。策划并实施体育文化节(每年九月底)和课程文化艺术展(每年五月底六月初),让师生成为课程创生的主角。
四是德育课程科学化。“德育课程化”是让学生能从学校德育课程中了解并学到与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课程科学化是促进人全面、和谐、优质发展的首要前提。学校主要实施“班本课程建构模式的辐射推广”“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展示”“心育课程的建构与探索”等项目。以项目化研究为抓手,守好德育主阵地,从新生入学、升旗仪式、午间读唱、课前一吟、夕会省读、自主管理、班会教育、主题活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诸方面发挥课程创生的主体功能,让所有德育课程的设计做到内容系列化、活动体验化和成果可视化,潜移默化培养初中生自主发展的素养,让学生身心健康、活力成长。
总之,通过课程的统整与融合,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上发挥了主导作用,满足了学生对教育的全部需求,实现了学生素养培育的落地生根,开创了学校课程生长的时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多元发展、个性成长创设了最具智慧力的课程育人环境。这既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滋养,更是学校育人精神的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