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创客”自画像
2021-01-06袁际红刘翔
袁际红 刘翔
走进湖畔,新生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年轻的面庞,跳动的思想,无界的校园,适然的生长。在全方位的智慧教育应用中,在多元的课程融合中,在虚实校园的交互中,学校的“创客”们尽享应用之乐、融创之乐、共享之乐,泛在并且自在。
“用”之乐:“拳头音乐会”。生态实验室里,孩子们撒下种子,通过智慧湖畔App监控系统查看小生命的生长状况,通过土里的传感器数据了解土壤中水分、矿物质的含量,远程操控自动浇灌装置、窗帘、补光灯等进行浇水、补光、加温、施肥等,再用自然笔记记录下和这些小生命之间的点点滴滴;那边,数字编曲室里传来阵阵喧闹,原来,一位同學将诗词歌曲《游子吟》进行了曲调改编,并且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生成了一段他专属的BGM,然后利用智慧湖畔平台App将这段旋律发到了爸爸妈妈的手机上。
在湖畔,数字心理空间的情绪游戏、数字美育的云游艺术馆、创客空间柴火课程、卡丁车馆的“速度与激情”,创意编程、电子编曲、数字美育、3D打印、scratch编程、AI人工智课——现代学习情境随处可见。孩子们利用《小鬼当家》创客课程的传感器,设计出实用的坐姿端正器;使用计算机软件,为武汉设计一座新桥梁,并在3D打印机中成功打印;运用创意编程的知识,设计出经典的数学思维游戏“七巧板”;老师们利用了人体导电的原理,当演奏教师和“音符”教师的拳头碰一碰,触发电脑的按键,于是一场神奇“拳头音乐会”就开始啦!
各种应用的融合,深度推动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了多类指向学科素养的智能学习空间,实现了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的整体创设,自由开放。
“融”之乐:豆芽观察日记。“为什么课堂上种出的豆芽和市场上卖的豆芽不一样?”科学老师找来了语文、数学、劳动、美术等各科老师,经过周密的安排,一场有趣的“研学旅行”就开始了。孩子们提前一周分见光和不见光两种条件种好了绿豆,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察两种状态的豆芽,发现了植物发芽生长的条件会影响生长状态;美术老师带大家用画笔记录下绿豆发芽的过程,语文老师帮助完成了观察日记,数学老师让孩子们现场统计发芽情况,并制成象形统计图,最后由劳动老师带着孩子们炒豆芽,品尝不同条件下种出来的豆芽的味道。
书法课上,从名字的书写到徽章设计再到3D制作,孩子们体验到对比不同材料进行科学选择,用测量工具App设计、调整徽章。使用3D技术,不仅收获了书法艺术的美感,更在多学科的融合中感受到多元学习的乐趣。
尝试混合式课堂、AI课堂、多学科融合课堂,采取“双师制”“多师制”授课方式,推广全学科校本创客,让创客式课程研发成为每一位学科教师的校本化课程生发点;组建创客教师工作坊和学生创客社团,培养创客精英团队,以“领跑”带动全员。
“享”之乐:湖畔云端课堂。“妈妈,这道题我上课没听懂,能再给我讲讲吗?”“你去找“云”呀!”妈妈口中的“云”其实是湖畔云端课堂。每节课老师的重点内容都会通过教室的常态录播功能记录,经过简单的编辑会上传到虚拟湖畔的线上学院中,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校园再次利用;在虚拟校园里面还有《以画写话》《※题探秘》《创意美术》《“乒”搏吧!少年》等各类校本课程资源。
在湖畔虚拟校园中,通过平台的打通,汤湖图书馆走进了“校园”,孩子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湖畔虚拟校园的入口进入电子图书库,进行书海畅游。当真的走进图书馆时,湖畔虚拟校园就是借阅卡,因为实现了实名认证,校园平台会记录每个孩子的阅读书目、阅读时间、数量等,最后形成每个孩子专属的评价记录单,帮助家长、老师、学校了解他们的阅读量。
以智慧校园平台为基础的虚实校园让校园无边界,形成了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组成的线上社群,实现共同关注、个性选择、集合发展。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