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作品《湿版摄影法——<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创作思路
2021-01-06李子洲
摄影术的发展不像是其他的技术发展新技术将老技术替代,而更像是一棵大树。在摄影的主干下每一种技术都是一个新枝,每根枝条都没有停止过生长,每一根枝条都展现出其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个性。摄影正是以这样一种形式存在,使其变得丰满。对于我们当代的摄影人来说是幸运的,数字影像使得我们可以以一种极低门槛走进摄影的大门,百年的历史又为我们提供多样的选择。摄影古典工艺的复兴,其动力源于我们艺术表达的需要,其根本源于工艺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湿版人像金陵十二钗——正册》这组摄影作品是我2018年接觸湿版摄影后拍摄的作品,希望通过具体的摄影创作真正切实的感受了解,传统摄影工艺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工艺价值。同时工艺对于影像的表达又包含怎样的艺术价值。本文围绕我是如何选择拍摄内容和为何选择传统的湿版摄影工艺来拍摄这组作品这两个问题来讲述的。
一、拍摄内容的选择
关于使用湿版摄影法拍摄一组影像,我的想法首先,湿版摄影最大的价值就是提高了底片的感光度极大的缩短了曝光时间,拍摄人像是对拍摄时间有要求的。其次,我想利用湿版影像的古典特征拍摄古装人像。最后,关于拍摄这组古装人像一个方面的考虑是源于自身知识背景的局限,另一个方面源于这次拍摄更多的是要体会湿版摄影的价值,并不想花大量的经历考察真实历史人物的资料。综合上述两个原因选择放弃拍摄历史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寻找人物形象拍摄,同时也给予自己更多的创作空间。
1. 在文学作品中的找寻
首先就是从哪部文学作品中寻找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之中,必须要选择一部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根据我个人的兴趣,首先就是把目标锁定在了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之中。一方面是自身能够更好的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相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观众更熟悉更了解。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的无非就是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历史上都有真实存在的原型,书里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也与史实有关,经过文学艺术的加工后得出的。所以拍摄起来会比较纠结,除此之外这两本书里涉及的人物形象过多,对于拍摄来说时间上是不允许的。
之后就是《西游记》,这部书中的人物虽也有历史原型,也有历史史实。但是,书上人物形象已经完全艺术化,主要人物已经失去了人的形象。这就在对化妆上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并没有考虑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就师徒五人,妖魔鬼怪不计其数。在数量上这一点就不能够满足拍摄的要求。《西游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剧,适合用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是戏剧、话剧、电视剧还是电影,其中在戏曲还是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形象都已经塑造的十分成功。
2. 选择《红楼梦》的原因
(1)架空的时代背景
于是乎在四大名著中独剩《红楼梦》。在《红楼梦》的研究结论中,说这本书中的人物取材是曹雪芹生活的原形。艺术源于生活,书中的人形象必然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假象原形。人物形象已经被大量的艺术化,但是这种艺术化并没有像《西游记》一样使人物过多的失去人的形象。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红楼梦中的人物理解成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
然后就是关于《红楼梦》的历史朝代。首先,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述和限定自己所写的朝代或者时间点。其次、作者的创作一样是取材于明朝,同时加入了大量艺术化的加工。这样从时间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架空的时代。
与此同时还有描写并不明确的空间地点,说到金陵我们会想到南京,南京在唐代的时候被称为金陵。但是从整部《红楼梦》看下来,风土人情包括一些环境的描写又与南京不合。这样来说在地点上也是加入大量艺术化的创作,地点上于是也是架空的。
架空的人物形象、架空的历史朝代、架空的空间地点。那么整部《红楼梦》我们就可以理解成完全虚构的艺术化的一本小说。对于通过使用摄影的方法表现书中人物形象,提供了宽广的艺术创作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拍摄是十分合适的。
(2)数量上的合适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仙境时,贾宝玉在薄命司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三本书,三本书共记录了金陵三十六位女子的命运。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记载了《红楼梦》中十二位主要人物的命运。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内容为中心,用照片拍摄出书中十二位女子形象,从数量的角度十二张照片构成一组也是合适的。
(3)内容上的一致
《红楼梦》这本书相比于其他三本名著来说,更成功的是人物的塑造,而不是故事的描写。其他三本名著描写的是一段时期一群人的故事,故事前后事件本身是具有连续性的。《红楼梦》虽然以一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串联起来,但是每一章回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并不强。《红楼梦》当做书来读更为合适,并不适合讲述其中的故事以一种剧的形式展现。照片相对于视频的优势是人物形象的大写,视频更适合用来讲故事。摄影图片在这个方面的优势与《红楼梦》所表现的内容是具有一致性的。
(4)小结
从《红楼梦》中选取《金陵十二钗——正册》为拍摄的内容是符合我的拍摄要求的。1、《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丰富的历史积淀。2、《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被大众所熟知。3、《红楼梦》使用的是一个架空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也是包含大量虚构的。为我的拍摄提供了相对更自由的创作空间。4、十二钗十二位人物形象对应十二张影像,在数量上满足拍摄要求。5、摄影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内容的表达上具有一致性。
3. 对《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
确定了拍摄内容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以后,就需要对人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原著和红学研究学者的成果中提炼整理出来自己需要的信息。下面按整理的深入顺序,从整理整合各种资料,到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到人物形象的设计大体三个部分进行了描述。在这些部分中又细分了小步骤进行的讲述。
(1)深入了解《金陵十二钗——正册》
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这些人物形象,《红楼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全部研究了解是不可能的。网上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图,都是基于整本书制作的,十分的庞大复杂(如图1)。这样并不能帮助我快速抓取这十二钗的关系信息,于是通过整理制作了一个关于专门关于这十二钗的关系图。在整理后又进一步整理出来,这十二钗在书中的代表故事情节。
第二步就是进一步的了解研究,不仅仅通过看书更通过,一些红学的研究资料来整理了解这十二钗。通过研究将这十二钗整体分为两组,每组六人。第一组分别是:林黛玉、贾元春、史湘云、贾迎春、王熙凤、李纨。第二组分别为:薛宝钗、贾探春、妙玉、贾惜春、贾巧(巧姐)、秦可卿。
(2)构建自己的《红楼梦》
第三步根据不断的研究与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一部《红楼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也根据自己的想法,整理了一个类似于《红楼梦》前传人物故事,目的是将十二钗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第四步就是考虑怎么拍,在人物形象方面。文字的人物形象描写总是抽象的,不同的读者内心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对于模特形象来说顶多找到十二位与我心中十二钗形象一致的模特,十二钗形象本身就是没有固化的,所以无论怎样都不能评价像与不像。与其如此我觉得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达更为合适,就是选择一个模特分别扮演这十二位人物的形象。这个时候模特本身的人物形象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讨论模特本身形象像与不像已经没有意义,更多的關注点变成十二钗人物的表达是否正确。在最后的拍摄中实际运用了两位模特,综合考虑拍摄的效率,模特的表现,影像的表现需要等实际问题。按照人物的分组,每位模特分别拍摄一组人物。
在湿版摄影技术层面考虑,湿版照片是黑白的影像。这样就不能运用色彩来展现人物性格,就需要通过装扮和夸张一些的肢体动作来展现性格。这样虽然失去了色彩,但有产生更多有利的元素。黑白首先使画面变的干净,减少了色彩的干扰。没有色彩,影像的写实能力减弱,写意能力加强。对于使用一个模特来说是有利的。通过肢体动作的夸张,增加了照片的戏剧表现力。
在考虑单个人物形象展现的同时,也将这十二钗综合起来考虑。例如在服装上面选择十二种款式,而不是简单的十二套衣服。因为当服装的颜色被抹去,留下的只有服装的造型,同样的模特,穿同样款式的衣服,是对人物形象有弱化作用的。除此之外,更多的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一些具有相似性符号性的道具,将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红楼梦》的原著基础创作前传,加强人物关联性的原因。
(3)十二钗人物设计综述
十二钗在人物设计上,综合之前的条件,会有这几个问题:1、照片是黑白的,不能用色彩来表现情感个性的差异。2、模特是分别扮演十二个人物,本质上模特形象不会产生大的差异,要突出人物性格,表现出每个人的差异。否则容易造成一个模特换了十二套衣服的写真照。3、湿版摄影的特点,曝光时间长,不能拍摄凝固的,不能抓拍。
综合这些因素,我考虑到造型的差异,是最有效直接区分人物方法。虽然说通过模特的一些表演,能够表现,但是仅仅从一张照片上来展现,首先难度是大的。其次展现一定是不能全面的。再次这个照片不是表演教学示例,终归还是影像,不能过分依靠表演。同样这个原因,也不能过分依靠化妆、依靠服装、依靠道具、依靠动作,甚至不能依靠摄影技法。所有的东西应该有一个配合,单一的依靠一个都是效果单一的,会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来协作完成。
在模特方面选择有中国舞的功底的模特,在表演上还有气质上都是可以满足拍摄需要的。在人物动作造型上,有创作的空间,肢体的表现力会更强。两组人物分别以动和静来区分。林黛玉为首的第一组以动为主题,模特的动作会夸张,造型会舒展一些。画面上可以留下一些运动轨迹,会有一些舞台的效果。以薛宝钗为首的第二组以静为主题,主要以表现一种凝重。画面会要求清晰,人物有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在肢体造型依然会拉的比较开,这里的所有动作幅度都会大于日常生活中拍照的幅度。
在服装的选择,包括妆发的设定。两者都没有局限于历史朝代的统一,服饰上通过服装的款型区分人物,发饰上控制造型的差异。妆容上注重形的塑造,以一种夸张一些的造型处理,并不是以简单美或者反映朝代为标准。特别是服装的选择上,更多的选择了现代的简约古装,并没有追求标准的古装制式。
在道具饰品的选择上,利用前世故事的串联。通过道具,符号,利用造型材质的相似性进行表现。一些道具与原著不符合的情况下,也是优先考虑表达,并不是完全照搬原著。从我自己的观念出发,如果要求与原著的完全一致,为什么不去直接看原著呢,那里面的才是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我拍的这个《红楼梦》,更多的包含我的思想,是表现出我想表达的东西。用影像的语言去讲述这十二个人,并不是用影像去做复制。
二、为什么要用湿版拍摄
现在综合下来,就是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形象为内容,拍摄十二张人物肖像。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摄影技法去拍摄?
1. 古片用古法
《红楼梦》这部小说以一个架空的历史为背景进行描写的,从时空的一致性考虑,摄影从技法上应该使用早期的摄影技法拍摄。这里无关影像的质量的高低,技法的难易,只是通过早期摄影技法所特有的影像质感,表达一种历史感。在观看上从时间角度来说就大大拉开了与当下的距离,这种影像不是现代所具有的。换一种表达方法,一位古装戏的演员,只有在穿上古装扮上古妆,演出来的人物才有古人的感觉。但是真正让这个人物活起来的是靠演员的表演,演员对古人的理解完成的,衣服妆容只是表面的形式。在这里一样如此,影像的表现力源于影像的本身,其拍摄技法展示形式是影像的“服装”与“妆发”。
2. 为影像寻找合适的“古装”
(1)彩色胶片
关于我这组作品,拍摄的是古代的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于是也希望能给这组照片,穿上一层古装的外套。回顾摄影史的技术发展,先从彩色胶片说起。
首先,对于90后来说对彩色胶片还是有使用记忆的,90后正处于数字与数码的交替时期。对于我们来说或者说对于现在多数人来说是并不遥远的,从时间上来说古典的意味不会那么强。
其次,彩色胶卷从生产到洗印完全需要专业的胶片厂家控制,胶片厂家的倒闭停止生产也给胶卷的使用带来困难。特别是冲洗胶卷的时候,完全依靠冲洗工人的经验手艺,对于现在来说是有一些不靠谱的。还有一个方面即使用彩色胶卷拍摄出来,想要进行后期制作,就需要扫底转成数码文件进行处理。这样就又变成数码影像了,使用胶片的意义变的就没有那么大了。
最后,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摄的时候,就留存下来大量彩色胶片拍摄的剧照。我这个照片并不是剧照,是单纯的摄影作品,如果用同样的方式拍摄,难免会产生一些混淆。所以,彩色胶卷是不可使用的。
(2)干板法
排除了彩色胶卷,在往前推就都是黑白照片了。自1839年达盖尔摄影法(又名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在法国公布,自此摄影术宣布诞生。之后是1840年卡罗式摄影法,1851年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发明。再后来就是1855年的火棉胶干板法和1871年的明胶干板法,直到1884年“柯达一号”的发明(黑白胶片时期)。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有共同的问题,所以也被排除在外。卡罗式摄影法对摄影中的印象工艺的意义更大,其影像质量远不如达盖尔法。所以在这里不考虑这个方法拍摄。
火棉胶干板法与明胶干板法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干板法。干板法在我看来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摄影方法,介于湿版与胶片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①干板法本质上与湿版的工艺配方相近,主要是解决了需要现场清洗玻璃和涂布火棉膠的工作,光敏化依然需要在拍摄前进行,之后的操作与湿版相同。②在影像质量上没有超越湿版,与胶片相近,但是在便利性上远输于胶片。③干板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出现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兼顾湿版相机的延续使用。(湿版摄影法自1840年发明出来以后一直在摄影人中有使用,直至当下)。这样来说干板的使用也是意义不大的。
(3)达盖尔法
除以上之外,就是达盖尔法和湿版法了。达盖尔法的影像质量是最高的,但是达盖尔法存在几个大的问题:
①首先就是安全问题,达盖尔法在制作中使用汞蒸气(水银蒸气)。这个毒性太大,一个是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环境安全的问题。虽然说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但是不可能为了艺术创作无所顾忌,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责任意识。
②达盖尔法出来的影像虽然及其细腻,但是在观看时候受到角度的限制,不能直面观看,需要找角度从侧面观看,对于观看有要求(补充:达盖尔法原理:这里用简单通俗的方法描述,并不是专业的详细讲述。利用汞蒸气在玻璃表面镀上汞,效果出来类似于镜子。镀上汞的地方如镜子一样,有强烈反光,可以照出人影。所以影像需要从侧面观看。)
③达盖尔法现在能够操作使用的人几乎没有,复原技术都是困难的,就更不要说利用这个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了。
④达盖尔法的感光度低,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才能拍摄。长时间曝光对于拍摄人像来说是具有很大困难的。
⑤达盖尔法无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还是在现在。所使用的药品工具都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当时的历史时期中能够享受这一技术的往往只有贵族。安全性低、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这些原因,也是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存世量少的重要原因。综合上述,达盖尔法对于拍摄来说是并不合适的。
(4)湿版法
现在剩下的是湿版摄影法,这是现在剩下的唯一可用的,而且是唯一可行的拍摄方法。最开始还是先说一下湿版摄影法的问题:
①湿版摄影要在底片完全湿润的状态下完成拍摄,并且冲洗出来。拍摄时当场制作底片,当场拍摄,当场冲洗。这个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可能像胶片一样集中连续拍摄。另一个是拍摄环境必须有暗房,而且必须十分干净。这一点就限制了拍摄的活动半径,最为合适的是在影棚内拍摄。
②湿版的影像质量低于达盖尔法,但是对于这一点,综合利弊湿版法的性价比是远高于达盖尔法的。而且两者间影像质量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完全足够满足使用的需要。安全性略高、技术难度略低、成本相对低廉,这些原因使得湿版法的照片传播使用远高于达盖尔法的重要原因。
③湿版法感光度低,需要用玻璃做基地,不利于保持运输。其实这两个方面对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基本上已经解决。镜头的革新使得镜头通光量增大,使用高瓦数的摄影灯,使得亮度足够。这里虽然不能像数码相机或者像胶片一样能够达到抓拍瞬间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拍摄人像来说已经足够,或者说难度已经大大降低。然后关于基底,可以使用铝板,轻便不易损坏,这是比较传统的解决方法。现在还可以使用高质量的钢化玻璃,也能够大大降低损坏的机会。相比于传统玻璃也更轻更薄,通透性也更好。所以说这一点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算是湿版摄影中一个比较大的困难。
湿版摄影法的优势除了前面说的价格低廉,技术难度低,安全性高以外,相比于达盖尔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接触印像。照片不再是单独的一张,是可以复制的。早期的湿版多采用透明玻璃拍摄,透明玻璃为影像的复制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在透明玻璃后面衬入黑底,底片本身就可以成为照片直接观看。这对摄影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保国 采访.古老的肖像下种蔬菜——黛比·库珀和她的《温室》[J].段琳琳 译 .中国摄影家:2016.1刊
[2]杨梦娇 整理.问题与观点——“现代艺术与古典摄影工艺”讨论会 [J].中国摄影家:2017.9刊
[3]邸晋军.早期摄影术的当代传承[J].中央美术学院:2017
[4]邸晋军.湿版摄影术及当代创作[J].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摄影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青年传承人培养》:培训教程
[5]吴钢.摄影史话[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4
[6]李树峰.摄影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5
[7]钟建明,山姆·王,桑迪·肯,克里斯蒂娜·Z·安德森 等.经典手工印像[M].孔耐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5
[8]仝冰雪.中国照相馆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10
[9]林路.人像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5
[10]于翔.湿版火棉胶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11
[11]陈申 谢建国.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9
[12]郑丽君.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9
作者简介:
李子洲(1992.01—),男,汉族,专业方向:摄影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