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内囊状淋巴瘤CT表现一例
2021-01-06宋勤红
宋勤红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肠系膜内囊状淋巴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患病率不高,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本文介绍 1 例肠系膜内囊状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以提高对囊状淋巴瘤的影像认识。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3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不适,自觉局部有1肿物,触碰时疼痛明显,伴嗳气,反酸,时有烧心感,纳差,查胃镜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一步无锡市人民医院超声胃镜印象:胃窦部脂肪瘤。近期又出现食纳差,进食后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明显,为阵发性疼痛,休息后不缓解,遂来我院检查治疗。
CT平扫:左上中腹部见分叶状巨大软组织肿块影,最大截面约62mm*48mm,周围及腹膜后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影,局部与邻近肠管分界欠清晰。胃窦部壁似稍厚。增强:左上中腹部囊样灶囊壁见有明显强化,其内可见分隔,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其余结构强化不明显。病灶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病灶周围及后腹膜区肿大淋巴结呈明显强化。诊断:肠系膜囊性灶合并感染可能大,恶性不除外;肠系膜及后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
术中探查见:腹腔清亮腹水,空肠近端肠系膜水肿,肠系膜多发肿大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明显,肠系膜根部可扪及6*4cm质硬肿物,活动度尚可,包膜完整。探查屈氏韧带到回盲部小肠,无粘连、梗阻。术中诊断:肠系膜肿瘤(性质待定)
2病理:
肉眼所见: 送检灰黄灰褐色带系膜肠管1段,长约55cm,直径约2-3cm,距一侧切缘约25cm,距另一侧切缘20cm,肠腔外系 膜上可见1灰黄灰褐色肿物,大小约7*5.5*5cm,切开呈囊性,目测肿物未浸润肠壁,肠粘膜皱襞未见明显异常。取 11盒。(①-④肿物(①肿物基底侧;②肿物近肠管一侧;③肿物浸润最深)⑤肠管一侧切缘;⑥肠管另一侧切缘 ;⑦离肿物最近处肠壁;⑧-⑾自检淋巴结) 光镜所见: 免疫组化(4#):CK(-)、EMA(-)、CD20(+)、Pax-5(+)、CD15(-)、MPO(-)、CD68(组织细胞 +)、CD3(-)、CD5(-)、BCL-2(散在+)、BCL-6(-)、CD21(-)、CD23(-)、CD10(部分+)、Mum-1(- )、CD56(-)、C-myc(-)、CyclinD1(-)、Ki67(+,80%)、CD30(-)、ALK(-)、Syn(-)、CgA(-)、 Actin
(-)、Desmin(-)、S-100(-)、CD117(-)、CD34(-)。
诊断意见: 1、(小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细胞弥漫增生,增殖活性高,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因肿瘤细胞大部分坏死退变,细胞结构不清,请临床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2、肠管两侧切缘未见病变组织; 3、自检淋巴结17枚未见肿瘤。
图1 肠系膜囊性淋巴瘤,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不适,自觉局部有1肿物。1a)CT平扫,轴位示左上中腹部见分叶状巨大软组织肿块影,最大截面约62mm*48mm,病灶中心CT值为33HU、病灶边缘囊壁CT值为27HU。邻近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1b)CT增强扫描,轴位,动脉期,病灶边缘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壁薄,CT值约62HU;病灶中心未见强化,CT值约34HU,邻近可见多发强化小血管影;1c)CT增强扫描,轴位,静脉期,病灶边缘囊壁进行性强化,CT值约90HU,病灶中心仍未见强化,CT值约29HU。病灶整体呈薄壁囊状改变。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细胞弥漫增生,增殖活性高,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
同一病例:2a)CT平扫,轴位示后腹膜多发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未见融合,其中较小一枚淋巴结CT值约26HU,较大一枚CT值约39HU;2b)CT增强扫描,轴位,动脉期,多发淋巴结可见明显强化,较小淋巴结CT值约58HU,较大淋巴结CT值约100HU;2c)CT增强扫描,轴位,静脉期,多发淋巴结强化较动脉期减弱,其中较小淋巴结CT值约32HU,较大淋巴结CT值约87HU,三期淋巴结强化表现呈“快进快出”改变。
本病病理为:3a)(小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细胞弥漫增生,增殖活性高,倾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因肿瘤细胞大部分坏死退变,细胞结构不清,请临床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3讨论:
淋巴瘤是由于淋巴细胞病变形成的一类恶性肿瘤,其种类复杂多样,在形态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多具异质性,通常被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2大类。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主要发生于胸腺、淋巴结或脾脏等淋巴器官,但常受淋巴系统分布特点影响而累及患者全身各器官系统,其中腹腔NHL常见病变部位为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1)。临床根据细胞来源可分为B细胞、T细胞及NK/T细胞三种类型,其中以B细胞型最为常见。本例患者病理为肠系膜N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文献统计结论相符。DLBCL 根据分化抗原簇 10(CD10)、B 细胞淋巴瘤原癌基因-6(BCL-6)及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等免疫标志物分为生发中心 B 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 B 细胞型(non-GCB)。前者五年生存率(76%)明显高于后者(34%)(2)。本例患者病理为GCB型,提示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传统观点认为淋巴瘤较少发生囊变、坏死(3),当淋巴瘤中心现大范围囊变或(和)坏死时称之为囊状淋巴瘤(cystic lymphoma , CL)。目前,关于CL 的研究报道较少,其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可能与淋巴瘤较大时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或明显囊变所致或者HIV 感染与免疫抑制相关性淋巴瘤容易出现囊变、坏死所致(4)。有文献报道当肿瘤最大截面积 >50cm 2 时容易出现坏死(5)。廖海等研究发现CL呈单发囊样改变,最大截面积大小2.31~50.05cm2 ,平均约20.21cm2,CT平扫病变囊内密度较高,高于水密度,与囊壁密度相近,平均 CT 值 37HU ,增强扫描囊腔多无强化,囊壁呈渐进性强化。研究表明,坏死液化的淋巴瘤组织内常合并瘤内出血,且混合的囊液因其富含蛋白大分子,所以囊腔密度往往较高,明显高于水密度(6)。本例患者曾因囊壁较薄且比较均匀,囊内较大无增强囊变坏死灶,周围肠系膜内多发渗出灶,所以误诊为肠系膜囊性灶合并感染。但结合病理再回顾分析此病例,可以发现病灶囊壁是呈明显持续渐进性强化的,三期为27HU、62HU、90HU。囊内囊变或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平扫CT值约33HU,高于水样密度CT值0HU,与廖海等囊状淋巴瘤研究结果完全相符。本例患者囊性病灶周围肠系膜内见多发絮状模糊影,肠系膜及后腹膜内见多發肿大淋巴结,增强后也呈明显不同步渐进性强化,与廖海等研究发现CL为单发囊样病变结果不符,但结合病理淋巴结未发现肿瘤细胞及近期腹部阵发性疼痛病史,所以推测为肠系膜炎症合并多发炎性肿大淋巴结可能,属于囊状淋巴瘤(CL)的合并症改变。
MSCT容积扫描检查腹腔NHL较其它常规影像学检查有明顯优势,其原始数据经过后处理获得的图像进行MPR、MIP等重建,能清楚显示腹腔各脏器整体形态和病灶位置、大小及其累及范围,并对淋巴结改变进行准确评估,对NHL定位、定性及判断有无周围脏器转移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7)。典型的肠系膜淋巴瘤CT表现为“三明治”征,即均匀强化的淋巴结肿块包绕在肠系膜血管周围(8)。本例患者经过MPR重建,图像中也发现了“三明治”征,这对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诊断依据。
囊性淋巴瘤CL 需与其所在部位的其他好发病变鉴别. ① 肠系膜囊肿及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多见于儿童,为多数扩张的淋巴管所组成,多发生于回肠系膜,有时呈弥漫布满整个小肠系膜(9),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边界清楚,而 CL增强扫描囊壁呈渐进性强化,且肿瘤具有一定侵袭性,容易侵犯周围结构或包绕相邻血管(10)。②腹腔脓肿:临床上一般出现寒战、高热等中毒感染症状,脓腔可呈多房或单房改变,可见积气或气 - 液平面,增强扫描囊壁呈明显环形强化,周围渗出明显。③ 位于腹腔、腹膜后者需与间质瘤、脂肪肉瘤鉴别:间质瘤、脂肪肉瘤较少出现大范围的囊变、坏死,脂肪肉瘤可见脂肪成分,增强扫描两者一般无渐进性强化特点.④ 转移坏死淋巴结: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易与 CL 鉴别。
CL 在临床上少见,其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出现以下征象① 平扫为相对密度较高的单发囊样病变;② 增强扫描囊壁呈渐进性强化,囊腔多无强化; ③ 具备一定的侵袭性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包绕周围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或浸润周围结构间隙;④肿瘤出现“三明治”等 CT 征象时,可提示囊状淋巴瘤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张军强 腹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MSCT表现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04 第17卷 第4期:126-129
[2]江山、孙浩然、尹慧明 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年第35卷第5期 691-695
[3]徐宏亮、吕晓勇、庞伟强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诊断[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22(11):818-820
[4]廖海、赵阳、康巍、阳君、左阳、方献柳等 囊性淋巴瘤的CT表现[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20年7月第36卷第7期 1074-1076
[5]张文浩、叶丽芳、雷永霞等 纵膈淋巴瘤出现坏死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30.(8):1310-1312
[6]郭瑞珍、唐文台 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坏死相关因素的探讨[J] 肿瘤防治研究 2009.36.(7):589-592
[7]汪海滔、杨文广、贾济波等 小肠淋巴瘤MSCT影像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杂志 2015.13(11):96-97
[8]苗儒林、季加孚 肠系膜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 腹部外科 2014年第27卷第1期:4-7
[9]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 外科学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46
[10]李占吉、徐山淡、张永红等 纵膈胸腺瘤和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附65例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22(6):67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