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渠引水
2021-01-06赖金英
赖金英
摘 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阅读教学渗透写作知识,让阅读携手写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记叙类课文 阅读 写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36
记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字,理解课文,还要让阅读与学生的作文结合起来,掌握阅读方法,学习写作技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本,才真正成为“本”,让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一、提升品词、用句水平
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作,语言字斟句酌,生动隽永,字字珠玑,为学生作文语言的运用提供了典范。语言表达虽不是作文的核心,却是作文得分的关键。作文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典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词,感悟美句,且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文中典雅词句,逐渐形成积累。
许多课文都有各自独特的美词佳句。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嘹亮地响。”其中用到的“抚摸”“酝酿”“婉转”“应和”“嘹亮”等词生动典雅,值得学生们细细品味。此文还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叠句,读来清新自然。如“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明丽的色彩,欢快的节奏,读之朗朗上口,富有美感的语言描写,阅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动人的画卷里。
再有妙趣横生的语言,如《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茨威格,他在文中描写托翁外貌总印象时能够达到尺水兴波之效,归功于词语“崎岖”“部件”“纠缠不清”等的使用;富有情趣的哲理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再如极具张力的句子“植被多余空地”“优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些词句都具有无穷韵味,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和特别的。这样华美空灵的精彩语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做到广收博采,长期积累。学生“语”路被打开,语言表达能力将从记叙文阅读中获得滋养,就容易做到学以致用。
句式常被学生忽略,灵活的句式,不仅表现思维之灵活和情感之丰富,还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朱自清先生《春》中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教学时提醒学生注意“可别恼”三个字单独成句,这样用句把“雨”写的既亲切又有情趣。经典句子首段的“盼望着,盼望着……”结尾的三个比喻加排比句也是排比段的运用,我也强调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模仿。只有以课文为“本”,发现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段落,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会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去。
二、培养赏景、写景能力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记叙文离不开写景,文章怎样写好景呢?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一片茫然,毫无头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么简单地罗列景物,要么景物写得多且杂,心中的美景不知如何抒写,何谈让阅读者体会景物之美呢?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很有必要教会学生一些赏景、写景的方法。七年级上册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教学范例。“百草园”里的景物多姿多彩、丰富无比,作者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选取了一些印象深刻且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他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用上“光滑”“高大”“紫红”“肥胖”“伏”“窜”等词来表现这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虽是形、声、色、味俱全,但不会让人感觉是“一锅炖”“大杂烩”,而是讲究一定的写景顺序。按照从远处到近处、从低处到高处、由静物写到动物、由夏景再到冬景的描写顺序,对园中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就显得有趣味、有层次。同时调动感官变化来写景物:比如视觉写颜色、形状、动作等;听觉写低唱、弹琴、“拍”的一声等;触觉写按斑蝥、不怕刺等;味觉写覆盆子又酸又甜。作者构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百草园,一个立体的百草园,一个生机勃勃的百草园,仿佛让读者也融入百草园的环境里。在作文时应教会学生像鲁迅先生那样用细腻的笔触,有层次、有详略地描写自然美景。教师要让学生好好咀嚼回味课文此段的写景方法。
三、掌握抒情、悟理技巧
“感人心者,莫之乎情。”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好的文章总能给人以熏陶、震撼与启迪。一篇文章不能是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而是作者感情的媒介,靠真真切切的情感来感染人。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直接抒情有真诚、浓烈而动人心弦的效果,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比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第一句话“对于……,我心里怀着掣痛的热爱。”“掣痛”这词就是作者真情的吐露,接下来就具体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作者在文中用大声呼告,直抒胸臆,不惜用“泛滥”这样的贬义词来形容自己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国土沦丧后的愤懑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再有文中用“她”而不用“它”来称呼国土,也是作者“挚痛的热爱”这一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饱含浓情的句子,赏析以情动人的文章,提倡写真挚情感的作文。学生写作文时,要求应用恰当的抒情句或段。
“立片言与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篇文章的关键句就是这里的“片言”。蕴含丰富哲理的句子,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文中运用这样的“片言”句子,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难以写出思想性强、感情丰富的文章。对于初中生而言想要让作文有深刻的思想,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教会学生多注意课文中的议论句子。向学生强调记叙类文章在叙述和描写之后,用上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能够更好地抒发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升华文章主题,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领悟结构、行文方法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是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学生作文的结构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很少让教师“合意”。课本中所选的文章行文技巧上各有千秋,因而在平时课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提点课文行文结构的运用技法。教会学生不仅要跳出课文内容看课文思想,还要跳出课文情感懂它的行文结构,学课文的结构技巧。李森祥《台阶》可作为很好的教学例子。
阅读时,要透过“文眼”窥探文章的中心。《台阶》一文的文眼就设置在第一段,单独成段的一句话。这一设置引人思索,文中的父亲为什么“总”有家里台阶低这种感觉。抓住了这一句,就知道本文写的是“台阶”,高“台阶”就是父亲一生的追求,父亲的形象就从这里去刻画……这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所以告诉学生在阅读时记得寻文眼,在写作时要考虑设置文眼。
阅读时,知详略。初中生普遍存在不会安排作文详略的问题。写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那是因为学生不懂围绕中心来选材这一道理。《台阶》一文就是详略安排得当。屋“大”阶“小”,建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很简略,反而把造台阶写得不厌其详。依中心定详略,“台阶”是本文题目,“台阶”且有象征意义,它既是文中“父亲”的物质期待,更是他的精神追求。此时,请学生回顾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考虑过详略安排,还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再让学生明白阅读知详略、写作会谋篇。
阅读时,懂照应。首尾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台阶》的教学,开篇部分就写到我家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接着饶有趣味的叙说三块青石板的来历,且从正面、侧面写青石板巨重,表现父亲强健有力的身体。文章写高“台阶”建好后却让父亲因挑水闪了腰。这首尾一照应,前后一对比,父亲身体也垮了,因造了“九级”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表面写的是父亲造台阶盖新屋事件,其实是为了表现父亲那一代人为梦想而付出努力的精神品质。此外,自然过渡也不可忽略,文章中间部分有单独成段的一句是“接着开始造台阶”,这样一句过渡提示语的运用,就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起来。要让学生记住在以后的记叙文写作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文中过渡词、句、段的运用。
总之,“阅读得其方,写作随即长”。作文教学时,教师无须苦心孤诣地查阅典籍,只需活用妙用课文“例子”,凿开课本中记叙类课文这一水渠,平时就把作文教学融入课文阅读中去,让这渠活水不息不停地去浇灌写作之花。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内化教材课文中潜藏的写作技法,个人的写作能力就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