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航柴达木

2021-01-06李宗汉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塔尔工地工人

李宗汉

塔尔丁机场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格茫公路K212段北侧。

柴达木塔尔丁机场位于巍巍昆仑山东侧,一面傍山,三面是漫无边际的沙漠、石砾,数百里无人家。就在这荒无人烟的沙地上,修起了青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机场,它的建成,记载着开拓者的辛酸苦乐,铭刻着开拓者可歌可泣的足迹。机场从1955年8月开工,1956年6月竣工,9月试航,跑道全长2000多米。试航成功,质量合乎标准要求。

踏上征途

1955年9月,一批刚走出校门的陕西、河南省学生,由组织分配到祖国边远的柴达木盆地工作,这是对有抱负的青年的考验,也是年轻人为探索人生道路迈出的第一步。

同年9月25日,去塔尔丁的全体干部到西宁宾馆集合装物资、行李,下午4点出发,计划赶到塔尔丁过国庆节。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新来的学生坐在两辆载行李的十轮大卡车上,沿着西宁的北山岭下西进。晚上歇在湟源县,睡在有炕的土屋内。第二天,曦光吐艳。眼望南方,有驮着盐巴的牛群被身着黑色花边长袍的小伙子、留长发的姑娘们驱赶着,从湟水中蹚水而过。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青海特产牦牛。

在湟源,我们又换乘南京出产的跃进牌汽车,一行四、五辆向西挺进。晚上12点左右爬上青藏高原的第一座大山日月山,海拔3979米。王书生同志大声喊着:“快看呀!这就是当年文成公主路过的地方。”我们急忙抬头,借着汽车的灯光看见一块石碑上刻着“日月山”三个大红字。汽车继续靠山依水向前行驶,翌日下午两点来到倒淌河之滨,汽车从哗哗的河心蹚水而过。我第一次看到河中数不清的湟鱼成群结队在水中戏游,悠悠自在。再前行,就是我国最大的著名的咸水湖——青海湖。湖面碧波荡漾,令人喜出望外,情不自禁。远看,碧蓝湖天相连,使人有海阔天空之感。行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拔4451米高的橡皮山下,汽车沿着弯曲的山涧颠簸着绕来绕去的西行。

1955年9月27日,到了茶卡,夕阳西下,司机同志也疲惫不堪,只好动手搭起随身携带的帐篷,铺好各自的马褡、被褥,就地宿营。

天亮了,书生同志介绍说:“这路边的一堆青盐,就是从南边茶卡盐湖捞出的,多美呀!”我们手捧大青盐,品尝着,味道真浓。要不是赶路,我们真想跑下去,欣赏盐湖的自然风光。事不由己,我们只好卷起帐篷,上车西行。

同年9月28日,夜幕之下进了察汗乌苏城(今都兰县),在唯一的国营饭馆第一次吃上了青海的名小吃——“手抓羊肉”。晚上睡在低矮又透风的小屋地上。经过长途颠簸,同志们倒下不一会儿就打起鼾声进入了梦乡。我因晕车、恶心,久久不能入睡,只听到风在呼啸,狗在汪汪的叫。东方刚露出鱼肚白色,我睁开眼,才渐渐地看清屋檐下原来是一排未砌齐的墙。站起往南看是个牛羊圈,周围是半人高的断墙残壁。晨光初吐,再向外看,有几个驱赶羊群的男女,其他什么也见不到。

出察汗乌苏,昼夜兼程急行,过诺木洪、格尔木转向西北,很难再看到有路的痕迹,汽车只好在沙石、河中心转弯抹角地摇晃着寻路慢行。乌图美仁过了,终于在1955年10月2日下午历经8天的艰苦历程到达了目的地——塔尔丁。

10月1日是在路途中度过的,我们只能在心中庆贺伟大祖国的生日。

上班的钟声响了,我们这批年轻人围坐在人事科长韩长清老同志身旁静听着人员的分配。宣布一结束,无一人提要求、讲条件,都高高兴兴服从组织分配,去各科室、大队报到,开始有生以来的第一天工作。

美好的回忆

青海省柴达木塔尔丁机场工程处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周围除一些零星骆驼草外,遍地全是沙漠碎石,看不到任何绿草树木的地方。在这广袤无垠的沙土地上,仅有我们机场工程处一个单位。我们刚踏入社会的这批年轻人,除一身穿戴、换洗衣物和铺盖卷外,其他物品一无所有。衣服破了,自己缝补。单位上虽有个小卖部,只供日常用品,有時还脱销。吃的主副食品全由西宁、兰州供给。住的,除领导和主要科室的三个蒙古包外,其他科室、工程队的所有人员全住帆布、白布制作的大小帐篷。远看真像皑皑积雪的小山堡。办公时,只能在每人领到的2尺见方的木板上工作。写字时,把木板放到地铺或大腿上。总务科全体同志办公、睡觉的地方与生产工具、主副食品在一起。夜晚,干部、工人均在沙土地上过夜。到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自己动手把帐房搭在就地挖的坑内,四周围上从几十里外河溪割来的芦苇,这样既防风又御寒。地铺上铺一层芦苇,睡上面感到软绵绵的很暖和。尽管这样折腾,第二天起床,被头上仍结下白茫茫一层冰霜。

记得十一月的一天,工地上正在紧张施工,突然间从西北方刮来一股带沙的黑风,天昏地暗,对面看不见人,使人寸步难行。施工员、队长扯开嗓门喊着,“同志们不要跑,快原地爬下,千万不能动呀!”我当时正从工程处领东西往回走,听工地上这一吆喝赶忙把随我去的工人拉倒,将东西压在肚皮下,原地爬下,沙子吹打在脸上真叫人受不了。风过后,他看我,我看他,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真像刚从泥土地里钻出的泥人。到队部,只见好多帐房拔地而起,拉绳拔出,杆子倒地,同志们的被褥、碗、盆、茶缸内全被沙土覆盖着。

下雪了,不能出工,我们围坐在地铺上打扑克、下象棋,有的唱山歌、说笑话,真是谈笑风生,其乐无穷。

春节来临,政委杨浩同志亲自布置,下单位检查。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千方百计地搞好伙食,让大家过个好年。我是三大队管理员,搞好伙食是自己的职责,于是就动脑、想办法使饭菜天天变花样。

正月初一,处领导一个帐房一个队的去向职工拜年,问寒问暖。到我队伙房,一眼看见帐房上贴的每日饭菜单,他们会心地笑着说:“同志你考虑的周到,今后更要好好地干。”

初五这一天单位举行联欢会,工人们在自己搭起的简易戏台上跳起了藏舞、土族舞,唱起了清脆悦耳的山歌,尽情地欢跳、歌唱。演出结束,处领导为一百多名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十几个先进集体颁奖。一片锣鼓和欢笑声回荡在昆仑山巅。

工地战歌

人们一到这块沙漠地里,组织上就提出一定要在来年解冻前必须完成挖方任务。500多名建设工人分为四个大队由南向北一字排列在2000米长的跑道上忘我地劳动着。

在沙漠中待过的人,大都摸索出沙漠吸放热快的规律,饱尝过“热难当冷难熬”的滋味。除7、8、9月份好干活外,其他月份不是冷就是热。而我们施工的大半时间恰恰在严寒酷暑之中。这批开拓者明知有艰辛,但他们为了开发柴达木这块宝地,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零下30℃左右的工地上,工人们举起十字镐,一镐镐地刨着,镐碰石子,火花四溅;手握铁锹,一锹锹地铲着,碰撞沙石,沙沙作响;装满箩筐的沙石,被工人们运送到10米以外的旷野地。你来我往,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人们头上的汗珠一滴滴向下淌,无一人叫苦。为了赶任务,大家早出晚归。有的同志嗓子干痛,患感冒嗓子哑了,他们就向我要些花椒、生姜和茶熬一熬喝下出出汗,第二天接着干。有的同志手被十字镐震裂了,脚上裂口流血了,就让我去卫生所要点凡士林给擦一擦又接着干。有位名叫马五十六的回族小伙子病了,医生建议休息5天,但他第三天一大早就偷偷地上班去了。他们的想法只一条,就是重活、累活抢着干,甘为机场流大汗。

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根据上级指示,跑道要延伸近千米。技术员郭丕强同志是位刚跨出大学校门、身材肌瘦的青年人,承担了延伸跑道的测绘任务。他每天早出晚归,从南望到北,又从北跑到南测绘下桩。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每天在工地上跑几十里路,发现不合格的地方,就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向工人讲解,直到合乎要求时才肯离去,在他的带领下测绘任务终于提前完成。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处长黄飘萍同志是个身体瘦弱的老干部,同副处长王玉池同志各把一段,每天巡回在工地上和工人一道上下班。黄处长的妻子第一胎曾是剖宫产,第二胎经检查诊断是横生,仍须剖腹。妻子来电报催他回家照顾一下。他回电让妻子先住院。等到他回去时,孩子早剖腹生了。妻子埋怨地说:“你真狠心……”他抱歉地向妻子解释说:“施工任务紧,我真的脱不开身。”他给妻子买了一些滋补食物放到桌上,第三天从西宁又匆忙地赶回了工地。

工地上展开了劳动竞赛活动。早上,工区的广播响了。“同志们请注意,现在报告昨日工地战况:一大队超额完成任务50方,二队超40方,三队任务超70多方,名列前茅……还有三大队长马登云同志向各队宣战,在原超任务的基础上再争超30方。”

马队长是民和享堂人,黝黑透红的脸上总是挂着完成任务的必胜神情。他和工人一道上下班,一道参加劳动,关心工人生活,体贴工人难处。凡是工人家里有急事来信要钱,他都毫不吝啬资助。慷慨地把自己的工资借出寄回,以解燃眉之急。他每天吃完晚饭,见缝插针召开小队长碰头会,总结一天工程进度,布置第二天的工作。他还善于同工人谈心,终日操劳不休。因此,他带的人,个个都是好样的,谁也不甘心落后,每日三大队的任务总是超额完成。

铺基工程是在地温天天上升、顶着34℃左右的高温进行的。压路机在后边追赶着,工人们更显得紧张,为配合压路机施工,工人们连中午饭都得拿到工地上吃。大家知道一道工序衔接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展。所以,筛沙石的工人们必须不停地筛,不停地装,才能供上抬筐的;为了保证原料的供应,抬沙筐的人真像织布梭儿似的不停奔跑着;手工拌合代替了搅拌机,一堆堆合沙人弯着腰不停干,从左向右、从东转西来回翻腾搅拌铺设。人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无一人喊苦喊累。个别同志因体质差,晕倒了,休息片刻,吃些仁丹之类的药,接着又干。直到黄昏视线模糊了,才唱着山歌往回走。

一年的工程里,经过人们战天斗地、共同奋战,终于提前三个月竣工了。

迎接中央代表团

为了慰问奋斗在边远地区的工作同志,陈毅元帅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慰问后,决定委派王斋天、罗毅两同志带领的第一分团专程来柴达木盆地慰问机场的建设者。他们的到来给塔尔丁工程处全体职工带来了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

1956年6月的一天,塔尔丁工程处的全体干部列队欢迎亲人——中央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从老远就下车,在时任青海省副省长扎喜旺徐同志陪同下来到了我们中间,同我们一一握手,向大家亲切问好。小憩后,首长们在处领导陪同下巡视工地,向正在緊张劳动的工人同志们招手致意。接着来到我们帐篷,他们一眼就看见了周围挂着的胡琴、笛子之类的乐器。罗毅书记笑着对扎喜旺徐副省长说:“你看这些青年人多活泼多可爱呀!真是些乐观主义者。”扎喜旺徐副省长夸奖我们说:“对呀!他们真不愧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虽然只几句对话,却意味深长。这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呀!

时任团中央第二书记罗毅同志向我们问长问短,关怀备至……直到文艺演出快要结束了,大家仍沉浸在朗朗欢笑声中,不愿离去。

晚上,我们观看了代表团文工队精彩的杂技、魔术表演,阵阵掌声回响在戈壁滩上,真叫人大饱眼福、永生难忘。

第一堂党课

1956年元月的一天,指导员吉爱礼同志通知我听党课。这对初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人是个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在学校组织活动一般都是党团员带头,积极分子参加。听党课,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党课是在一个小帐房里进行,地上放着一排排圆木做的凳子,自己的大腿当桌子。听课的同志个个都在专心致志地听,细心地记。讨论时我们联系各自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就如何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怎样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在实践中自己深深体会到:只有下决心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提高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才能更好地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磨炼自己的意志。从此,我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党的教育下,经过自己不懈努力,思想上有明显的进步。我和张世武同学于1956年5月2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些青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首航成功

1956年9月的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架银灰色的“雄鹰”在塔尔丁机场上空翱翔,顺着跑道滑行。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跑到飞机前抚摸着,眼中闪着喜悦的泪花说:“终于看到首航柴达木的任务完成了。”政委杨浩同志握着飞行员的手亲切地说:“同志,你辛苦了。”飞行员同志回答说:“谢谢,谢谢,大家辛苦了。”

在这块茫茫大沙漠中,洒下了500多名建设者的汗水,也将永远记载着柴达木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

(来源: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塔尔工地工人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波比的小工地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母亲的餐桌
那些有趣的奶酪们
热闹的工地
工地上的女人们
和塔尔羊套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