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资源提升青海省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路径研究
2021-01-06沈燕萍
摘要:加大旅游资源区别度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青海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禀赋资源的基础,差异化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对培养内生力具有积极意义。这既能解决生计模式转型后产业接续问题,又能拓宽收入来源,增加收入以弥补生存成本,又能保护传承优秀的文化,增加产业附加值,使“四个转变”“一优两高”在青海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得到具体实施。
关键词:差异化资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竞争能力
一、理论思路
GTP路径是生存解困的初级阶段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具有短平快特征,这为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提供了启示。一些国内外研究对乡村旅游产业优缺点做了相应归纳,并总结出了适合各自研究范围和对象的建议和对策。文化是旅游生命线的观点基本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可,这给予青海省从差异化资源途径提升竞争力,最终给本土化乡村旅游产业路径振兴乡村以启示。青海省是文化富集区。各具差异的文化是旅游产业差异化的基础资源,增加初始资本额的基础资源。根据青海省贫困深度、广度及致贫原因,旅游产业链延伸到乡村田间地头,是依赖文化差异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衔接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是青海省精准扶贫对象的基本特征所决定。GTP扶贫路径初级阶段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极端属性,决定了乡村旅游路径选择应该满足易地搬迁后弥补生存成本对收入的要求。乡村旅游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对精准扶贫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成为有些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新的经济新增长点,对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和生成多元经济结构有积极意义。因此,旅游产业竞争力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的关注点,为更广泛深刻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乡村旅游产业不只给乡村带来经济收益,增加就业机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也具有正向作用。國内外研究也因乡村旅游产业实践指导需求,从定性向定量研究转变。并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从各自学科认识的视角提出了不同观点。因子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时,发现宣传力度、投入大小等影响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旅游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通信、航空、港口等基础设施及卫生健康等,对竞争力影响较大。结构方程模型反映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力资本等对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交通设施、旅游规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由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依赖,原始积累与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积极作用,给予青海省提升多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积极信号。
二、差异化资源提升青海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依据及基础
(一)政策依据
文化和旅游之间是内核、载体和内容、媒介的关系,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规划产业的源泉和动力。文旅融合一体化在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为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契机。青海省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独特差异,是乡村文旅融合一体化竞争力增强的内生资源。“四个转变”“一优两高”部署紧扣省情,为青海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差异资源、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补短板、提升竞争力、创设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
(二)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实践依据
青海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由青海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2014年-2018年)实证可知,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宁市一直居首位,旅游产业发展有极大优势。海东市已超过平均水平。海西州得分提升最快。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生活水平、通信设施、工业和旅游融合,对提升青海省旅游竞争力的影响较大,农旅结合对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青海省各市州旅游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青海省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较快。但是,各市州之间差异大,强弱不同,分布不平衡,也预示着发展潜力巨大。为此,应该巧用差异旅游资源,提升禀赋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及其对经济的贡献。
青海省乡村环境、民俗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食宿等特色元素,是乡村旅游产业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以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为例,黄南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畜牧业生计模式的特色。自然环境、多民族结构、生计模式及其孕育的文化具有旅游产业需求的极端属性资源。近年来,黄南州旅游规模发展迅速,竞争力显著提高,游客数量增多,旅游人次2018年是2014年的两倍多。2014年到2018年,A级旅游景点总数和4A级以上景点数量不变的现状下,旅游收入在增加。2018年,旅游总收入是2014年的2.24倍。黄南州文旅开始出现结合态势,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泽库县和日镇和日村调研可知,为增加村民收入,同时也为了传承和日镇的石雕艺术,和日村成立了和日石雕艺术有限公司。村民雕刻的收入一年有3万多。公司与村里雕刻手艺比较好的人签订合同,公司提供雕刻石材,村民完成的符合要求的雕刻工艺成品将销往省外。这种模式创新传统产业,帮助村民摆脱了贫困。同时,也很好地继承和传播了特色的石雕产业,并在差异化竞争中,形成了富民旅游产业。类似的旅游资源散落在各个村落,有待将差异资源转化为竞争力。
三、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的经验、启示、对策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带来收益的过程,也是促进旅游产业竞争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研究指出了诸多预见性的担忧、存在的困境、矛盾、不足和问题。这些将成为青海省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提升过程中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除了这些共性的问题外,实践中青海省旅游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语言交流难度大,文旅一体化程度低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识较为淡薄,影响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扶贫中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
1.志智德融入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开发。因懒惰致贫的现象相对较多,且缺乏投资意识,这是牧区比较普遍的现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增强投资意识,提高对资金的管理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乡村教育,优化乡村特色旅游资源。
2.语言沟通能力。语言不通,影响生产、生活。近年来,语言不通是影响当地群众脱贫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旅游竞争力。语言障碍,影响旅游意识的形成,影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因此,解决好多语种翻译资源的储备问题,提升居民的普通话能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条件。反过来,旅游产业对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人人参与,在与游客沟通交流中自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创新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增强媒体宣传力度。根据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加大整体营销力度。拓宽旅游宣传渠道,加大宣传投入。发挥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线上线下功能,借助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契机,发挥居民宣传作用,以志智德优化乡村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强化村规民约和文明建设,让文化“软实力”变减贫“硬支撑”。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产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预设足够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以及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青海省很多地区地形复杂,交通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旅游专线。但是,有的自然环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基于旅游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区别,需要换位思考,或许羊肠小道也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体验,只是适用于不同的旅游人群。在政府规划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应该根据高科技發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预设并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以增加旅游专线等形式方便游客在景区之间畅游,以此提高旅游效率和质量。鉴于旅游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做好住宿与保温、安全及医疗救助、卫生和健康等设施的规划及监控预警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三)差异化乡土资源
旅游产业发展会因创造舒适的条件争取市场,盲目地追求服务设施的舒适化、现代化,在商业化拓展中促使乡村城市化。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乡村性将受到削弱,乡村氛围遭受破坏,不断被侵蚀,城乡差异因此逐渐缩小。自利性问题,难以保护可持续依托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资源。一旦失去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等于失去了差异,失去赖以增值的依托。乡村振兴,在于把乡村的特征融入保护乡土资源体系。青海省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产业将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结合,从制度设计将优秀、先进的乡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的元素,避免农牧户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的局面,根据资源基础,依托现有旅游禀赋资源,以乡村旅游产业将贫困户纳入当地旅游产业体系,始终坚持差异即资源的实践。打造差异,让差异转化为资源,进而转化为生产力,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禀赋资源。
(四)提高致富能力
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易受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旅游产业产生了很多没有福利的低工资就业机会,发展旅游产业使乡村进一步贫富分化。为此,既要计算财务成本效益,也应核算社会成本效益、环境成本效益等外部成本效益。从长期的整个大系统角度算成本效益大账,因地制宜,根据禀赋资源决定旅游产业在地方产业体系中的角色。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鼓励居民监督、协助政府管理好旅游市场的政策,约束物价上涨,并监督稳定物价。正确认识旅游产业对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以细水长流的观念,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关注贫困人口参与的态度和效果,提高致富能力。
(五)文旅一体化
研究者意识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在于提高竞争能力,在于注重文化内涵。这给予青海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在于以文旅一体化解决与资源禀赋契合的模式问题,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途径问题。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内涵实施乡村旅游,则难以以特色赋予旅游景点以灵魂。从地域角度看,青海省有多元文化是文旅一体化的基础。目前出现文旅一体化趋势,应当深度挖掘特有文化资源,加快建立文化旅游品牌,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加文旅一体化的独特性和竞争力,以带动就业,促进居民收入提高。
总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的影响,不仅仅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居民的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当地居民习惯、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善对生存的态度。更加有意义的是在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生存中的作用认识逐渐深刻。也因此,提高就业能力,创收能力。差异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是提升青海省旅游竞争力,互通交融促进文化融合、文明融合,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
[2]吴良平,胡健敏,张健.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计量建模与影响因素效应研究[J].旅游学刊,2020,35.
[3]王霞,毛晓蒙,刘明.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统计学报,202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MZ125)“基于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之青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沈燕萍,江苏无锡人,青海民族大学财会专业教授/硕导,研究方向:民族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