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促进青海省高质量发展
2021-01-06刘红梅
刘红梅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这一部署,让青海省经济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全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进程,不断促进青海省高质量发展。
一、双循环战略体现了辩证思维,既有相互替代的一面,也有互相补充的一面
其一,我国经济循环不是单一的国内或国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两个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国内循环要深度融入国际循环中,但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国际循环包含国内循环,为国内循环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其二,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因为受部分产业外迁,以及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依靠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大循环来稳定经济增长。
其三,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脱离产业链供应链来谈双循环,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们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
其四,双循环兼顾效率和安全。通过参与国际循环,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分享全球化红利。同时,如果有了国内大循环,当国际循环出现风险时,我国经济也能够安全运行,从而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呈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矛盾
从青海省来看,当前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同时,青海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疫情的出现,亦对青海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相互统一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际看,疫情令原本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各国除了要深化传统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还要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矛盾疏解等社会政策方面进行深度协调。协调的难度显著增大,摩擦与分歧难免增多。与此同时,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升温等不利局面接连出现,各国必须在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
由此,实践要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积极保障经济安全,谋划新增长空间,主动推动青海从传统的均衡模式转向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模式。
三、以“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国内大循环处在主体地位,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循环则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加强国内经济大循环,才能让各类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动,进而形成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
(一)以经济循环畅通应对新变局
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民经济循环,这是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显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的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的积极带动和相互促进作用,这是当前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升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经济循环通常决定着经济的健康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自觉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充分发挥好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所汇集成的省内市场规模优势,打通青海经济存在的“供需梗阻”,从而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外需萎缩,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青海省都要着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苦练“发展内功”,而决定这个功夫高低的关键则是能否真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做到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互动。青海省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协同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的问题。聚焦重点问题,推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打通阻礙经济循环的瘀点堵点。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搞自我封闭的“全能型”经济体系,而是要更加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开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积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激发内需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提升供给质量。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就要充分发挥消费在支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青海经济存在的结构性“供需梗阻”,严重影响经济的循环畅通,进而损害青海经济效率,衰竭经济发展动力。要消除这些结构性“供需梗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必要的需求张力,进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要立足自身优势激发内需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拓展消费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提升供给质量。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就要充分发挥消费在支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和企业预期,打通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痛点堵点,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和有效投资加快释放,畅通国内循环。唯有如此,青海省经济才能“气血充盈”,激发活力、行稳致远。要继续把满足省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发挥内需潜力,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青海省在下大力气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宽国际市场,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力支撑。要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并通过发挥规模市场作用为遭受重创的世界经济创造有效需求,形成国际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坚持打造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找准青海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开展更多差异化探索、首创性改革,争取更多制度创新试点。产业链的核心是产品,供应链的核心是服务,不管国内国际外在形势如何变化,青海省都要围绕市场需求和客户痛点,打造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产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服务,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降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加强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对内开放,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故步自封。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全球化遭遇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对青海省来说,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不仅符合自身的发展利益,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青海省要通过深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尤其要在开发好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对接畅通国际市场,不仅要继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而且要保持与主要贸易国的沟通交流,协商解决供应链顺畅运行面临的难题,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五)全方位高水平创新
以全方位高水平创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在双循环中推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与双循环的有机统一。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意在瞄准产业和发展制高点,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出更多“独门绝技”,推动科技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需要更加注重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经贸规则,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需要在规则制定中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提升青海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青海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全新的双循环,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发展。也只有依靠高水平创新发展,才能真正發挥国内大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的带动作用,进而真正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努力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