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内涵研究*
2021-01-06付玉东
付玉东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学校规模、基础设施、内部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有显著提升。但是也应该看到,新疆高职院校在文化内涵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在课堂文化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这对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高职课堂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文化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相对缺失,建设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和教育使命出发,根据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探索建设新时代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是体现“以文化人”的价值旨归,更是促进新疆高职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塑文化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卓越工匠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的内涵
1.1 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课堂文化是大学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发挥着育人及规范、模塑课堂主体行为的功能。”[2]课堂文化对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塑造学生文化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课堂文化主要通过课堂价值理念、课堂环境、课堂规范、课堂交往、课堂样态等要素和环节具体体现出来。课堂价值理念是基于对人类学习行为和职业教育理解的引领课堂学习的价值观;课堂环境是基于课堂价值理念而营造的物质、精神氛围;课堂规范是课堂成员基于课堂价值理念而制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约;课堂交往是课堂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课堂样态是课堂成员学习行为的总体样貌形态,最终表现为主体学习风格。
1.2 高职课堂文化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特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堂文化的特殊性。高职教育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决定了高职课堂文化的实践性、实操性;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决定了高职课堂文化的精神性、观念性;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背景决定了高职课堂文化的开放性、互融性;高职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决定了高职课堂文化的立体性、有机性;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特定岗位需求的人才,决定了高职课堂文化的规范性、协作性。
1.3 新时代高职课堂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要求新时代的课堂文化建设要注重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念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显化出来,着力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格”,进而彰显中国特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基于此,新时代课堂文化应注重显化学生的集体大我意识和全面发展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教育要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新时代课堂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知识、思维、技能的灌输层面,更要提升到培养学生精神境界和身份认同层面,从塑造社会主义集体人格的高度审视课堂文化,通过课堂文化,发挥凝聚人心作用,促进学生的整体协调发展。
2 课堂文化建设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
2.1 课堂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课堂是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场域,可以说,课堂文化是课堂的灵魂和精神,是课堂成员的精神家园和意识共同体,是融灌于课堂现象和样态之下的精神之钙,是对技术教育工具理性的超越和提升,其指向的是大写的、有精神张力的自觉者,呼唤的是精心深蕴的、有灵魂的新时代工匠。劳动者精神内涵的提升意味着文化人格的锻造和提升,如何为职业技术人才赋予精神和灵魂,课堂文化建设必不可缺。课堂文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课堂学习的面貌,真正树立基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应该具备的独特的学习理念,从而塑造学生作为工匠型职业技术人才所特有的人格品质、学习品质和职业品质,从内质层面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应该积极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新愿景,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符合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的课堂文化。
2.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厚植课堂的文化底蕴
建国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断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处于基础起步阶段,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升为“熟练劳动者”;20世纪90年代建设市场经济体系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人才类型趋于多样化,培养目标定位为“专门人才”“实用人才”;到了世纪之交,随着职业教育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技能型人才”;进入新时代,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启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映射了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调整过程,仔细体察“工人”“劳动者”“实用人才”“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这一系列语词形象及其内蕴的递进思脉,我们不难发现,其内涵逐步丰富完善,其文化气韵逐渐厚重,恰与近年来我国社会日益浓厚的文化融聚氛围相称相应,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不无契合。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社会结构体系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文化建设的子系统,自然要主动肩负起相应的文化提升使命,课堂作为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场域,应该积极适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新愿景,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符合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的课堂文化。
3 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现状
对于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现状,课题组对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医学高职专科学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147名教师和552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另外通过课堂观察、随机访谈、实地走访获得了相关的信息和样本。具体从课堂价值理念、课堂环境、课堂制度规范、课堂交往、课堂样态等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3.1 课堂价值理念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文化缺乏认知,51.09%的学生认为“课堂不是文化,但教给我们文化”,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堂文化概念的基本了解和认知,同时缺乏课堂文化的自觉意识;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文化价值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自觉构建,36.73%的教师课堂文化价值理念模糊,19.05%没有形成课堂文化价值理念,这表明相当部分教师课堂文化建设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其文化形象不鲜明,课堂观念、价值理念意识缺乏。问题及数据见表1、表2。
表1 你对课堂文化的认知状况(学生)(N=552)
表2 你对课堂文化价值建立构建状况(教师)(N=147)
3.2 课堂环境
调查显示,新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文化总体上还比较薄弱,41.12%的学生认为“课堂一般,缺乏吸引力”,而52.38%的教师认为“课堂文化环境一般,缺乏吸引力”。这表明新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心理需求,课堂整体环境氛围有待于改善和提升。经访谈交流,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环境文化薄弱的原因还在于课堂价值理念的缺失,要从课堂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构建入手,才能解决课堂文化环境薄弱的问题。问题及数据见表3、表4。
表3 您对课堂环境状况的评价(学生)(N=552)
表4 您对对课堂环境状况的评价(教师)(N=147)
3.3 课堂交往
调查显示,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课堂交往状况总体向好,但仍与预设的理想境界存在一定差距。在师生关系方面,20.29%的学生认为老师“若即若离,捉摸不透”,这表明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沟通还不够深入,大部分老师没有将课堂人际交往作为支撑课堂文化的专门知识和课题加以研究和探索实践;44.57%的学生认为老师“高高在上,严厉苛责”,这表明部分老师对以人为本、平等交往教育理念的课堂实践还不够深彻,这固然与职业院校学生难教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但作为教师,对自身角色如何认识和定位,还有待作深入的体悟和调整。在生生关系方面,针对问题“在课堂上各民族同学之间交友情况如何?”选择“密切交往”的学生占52.72%;选择“一般普通交往”的占38.41%;选择“偶尔交往”的占6.7%;选择“没有交往”的占2.17%。针对同一问题,64.63%的教师认为各民族学生之间“有沟通交流,但缺乏深度交流”。这表明近半数的各民族同学之间在课堂学习沟通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通过引导进一步加深交流。问题及数据见表5—表7。
表5 在课堂上,老师对待你们的态度(学生)(N=552)
表6 在课堂上,各民族同学之间交往情况(学生)(N=552)
表7 在课堂上,各民族同学之间交往情况(教师)(N=147)
3.4 课堂规范
总体上,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普适性的制度规范基本健全,如教师礼仪规范、课堂纪律制度、学生学习守则等。但是课堂制度规范的有效性、实效性却存在不足。针对“课堂上学生遵守课堂制度情况如何?”,59.86%的教师认为“不太遵守,部分学生违反课课堂纪律”;6.80%的教师认为“消极遵守,很多学生违反课堂规范”,这反映出目前课堂具备外在规范的表象下内在自治力、自律性、自洽性的不足。另外,在访谈、课堂观察中发现,大部分的课堂规范制约性色彩较浓,但引导性色彩不足,特别是课堂学习价值性和理念性方面的规范很少。针对“目前的课堂规范需要哪些方面改进完善?”,42.85%的教师认为应“注重价值引导”;35.37%的教师认为应“增加激励措施”。可见,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新时代的高职课堂亟待补充的不再是单维度行为调控,而是理念和价值层面上的调控,这是课堂规范构建的新的方向。问题及数据见表8、表9。
表8 课堂上学生遵守课堂制度、纪律情况(教师)(N=147)
表9 目前的课堂规范需要改进方面(教师)(N=147)
3.5 课堂样态
课题组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互助性、对话性、运用性方面做了调查。在主动性方面,44.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状态是“机械被动,亦步亦趋”,比“朝气蓬勃、积极配合”高出6.8%,这表明新疆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在合作性方面,8.33%的学生选择“有时会开展协作”;33.70%的学生选择“缺乏协作”;3.26%的学生选择“没有协作”,这表明课堂学习的合作性不足。对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合作状况,33.7%的学生选择“一般浅层协作”;7.07%选择“偶尔协作”;2.36%认为“没有协作”,这表明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协作度有待于提升。在互助性方面,针对问题“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互助情况如何”,50.54%学生选择“密切互助”;38.04%的学生选择“简单互助”;8.33%选择“偶尔互助”;3.07%选择“没有互助”,这表明新疆高职课堂上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互助性还有待提升,民族团结在微观上行为上还需要深化。问题及数据见表10、表11、表12、表13。
表10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N=147)
表11 在课堂上,你和同学们的协作关系(学生)(N=552)
表12 课堂上不同民族同学之间协作情况(学生)(N=552)
表13 课堂上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互助情况(学生)(N=552)
综上,目前新疆高职课堂文化建设总体上偏于薄弱。教师文化形象不鲜明,课堂观念、价值理念指向不鲜明,中华文化底蕴欠充分;课堂过程呈现出平面化,课堂意图呈现出单一化、符号化,部分师生交往关系处于非积极状态,特别是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课堂沟通、课堂合作、课堂互助需进一步加强,课堂凝聚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概言之:共同体意识不足。究其原因:①新疆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对课堂文化的观念自觉和历史积淀;②学校层面对课堂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关注度不高,缺乏有力的措施和协同推进;③没有将课堂文化于学校特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文化建设与课堂文化建设相脱节,缺乏课堂文化价值指向;④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课堂教学理念还有待于更新。
4 新时代新疆高职课堂文化价值指向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双高”院校建设步伐加快,对职业教育课堂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挑战和新问题,如何让职业教育课堂文化建设既能体现职业教育时代发展特征,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彰显新时代迫切呼唤的共同体意识,这需要以明确的价值指向加以引导。基于此,从5个方面提出新时代新疆高职课堂文化价值指向。
4.1 新时代要求高职课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当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出发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视域上深入理解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深谙于心,梳理德的价值出发点和行为释放点,找准立德树人与课堂文化的融合点,并将育德、育人贯穿到课堂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力求让德成为课堂文化的可感性氛围和师生文化认同的坐标原点。
4.2 新时代要求高职课堂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新时代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渠道在学校、在课堂。新疆高职院校要走好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要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在课堂文化建设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文化的根本和底色。
4.3 新时代要求高职课堂要着力培养工匠精神
在构架以“道”与“德”为基点的传统文化引力场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倡导的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意旨,进而将课堂文化由“德”的基点引向富有“工匠精神”的丰满立体的人格培育愿景。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内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指示着人的精神的丰足和圆满。当我们立足于课堂文化的视角,对此工匠精神进行条分缕析的可视化传达,便可基于人本主义的考虑进而提出一种“工匠人格”为目标的人才培育图示。其中的核心逻辑不妨可转译为“技能”和“精神”的二元互动的统一。在课堂文化的价值理念构建中,应该把“工匠人格”作为学生成长的共同愿景,以此确立课堂文化的精神动因和行为驱动力量。
4.4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要求高职课堂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培养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环境营造。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着力提升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诚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企业固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又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民族企业的终极使命和价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道互补、造福苍生、兼济天下、利他利众的商道精神密不可分,善于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所以,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课堂与社会的结合,更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
4.5 新疆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团结互助是高职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着眼点
新疆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这也是长期以来新疆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因而对于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来说,“团结互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为价值导向,通过平等、合作、共享、互助的课堂文化氛围营造,引导各民族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守望互助,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的学习精神,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份认同、集体认同和文化认同。
5 构建“工匠研学共同体”课堂文化
5.1 “工匠研学共同体”课堂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对新时代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的价值指向、新时代新疆高职课堂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的要义也相应展现出来,一是要牢牢抓住兼具潜心技艺、持恒专注、追求极致、匠心独创、修身为本的“工匠精神”与“工匠人格”这一人才成长的理想品格的塑造;二是要把立德树人、中华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互助、立足传统文化根脉的企业文化加以融合并统合起来,进而呈现出高凝聚性、和合性、整体性的课堂样态。不妨将课堂文化的主体成长目标指向为“卓越工匠”;同时聚焦学生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借鉴新时代“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深宏旨义的关键词,充分领悟其对价值行为所具有的巨大融聚力、聚合力和感召力,在课堂文化样态指向上定名为“学习共同体”。进而,新疆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构架可统而概括为“工匠研学共同体”。以卓越工匠个人生命成长目标融聚工匠文化、企业文化。以“工匠研学共同体”作为社会主义大我意识培塑及集体生命成长的课堂核心价值,以此实现德行共勉共修,民族团结互助、工匠品格提升、中华文化认同的统合整体育人效果。
5.2 “工匠研学共同体”课堂文化内涵阐释
5.2.1 以卓越工匠作为共同的成长愿景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理想的人才形象我们不妨命名为卓越工匠。卓越工匠不仅是职业技能的纯熟表达,也是圆满人格的文化诉求。工匠研学共同体课堂文化的共有使命和愿景就是成长为卓越工匠。故而此种课堂文化首先意味着师生课堂行为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和凝聚性,即致力于把技艺的纯熟、造诣的精深和人格的完满、境界的高远进行有机完整统一的大写的人的塑造。通过共同的成长愿景赋予师生精神的使命感和行为的自觉性。
5.2.2 共同的文化底色——中华文化
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要以中华文化为底色,这是职业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课堂文化建设中,无论是有形的物质环境,还是无形的精神氛围,无论是课堂行为规约,还是课堂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教学样态,都应该从以中华文化为底色,如此,才能使共同体课堂文化有所依托和归属,才能使师生在同一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成长理念、学习意识、课堂身份的认同和一致。
5.2.3 共同的学习理念——协作学习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当代社会已经跨步迈入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频繁,但在市场主导的商业经济模式下,人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自我中心主义滋长,反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浅表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也日益缩减,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不利于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协作学习旨在教育学生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在共同体意识的引导之下,养成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团队意识的养成,也为学生终身发展塑造精神品格。
5.2.4 共同的交往原则——守望互助
守望互助意味着生命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从有差别的小我意识走向无差别的大我意识,意味着对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禀赋的生命的接纳和包容,意味着在生命层次和意义上的群体认同。把守望互助作为新疆高职院校课堂的交往原则,是共同体课堂文化生成的重要基础。
5.2.5 共同的发展载体——实践运用
高职课堂文化必须牢牢坚持把实践运用作为出发原点和最终检验,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实现了内在转变,但是在实践层面上,也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课堂实在样态的具体作为中,还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落差,特别是在校内课堂、第一课堂中还存在实践性导向不鲜明、学生主动性、探索性、自觉性、自主性内驱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课堂文化建设中通过实践运用理念的树立和张扬加以破解和突破。
5.2.6 共同的动力源泉——生命成长
高职课堂文化生成的动力原点,从根本上讲,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技术把握,因为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是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性的,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类型化目标已远远超越技术把握这外显的、单一维度的“冰山”水面以上的可视目标。由此,高职课堂文化的共同动力源泉,应该从更为根本、更为深彻、更为本源的生命视角来加以涵容,即从人的生命成长位次来加以定位,从而使得高职课堂文化的共同体意识更为深厚、更为持久。
总之,对于新时代新疆高职院校的课堂文化建设来说,需要立足于新疆高职院校实际,在明确课堂文化建设价值指向的基础上,构建“工匠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以此来实现课堂文化的具体化和外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