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影响

2021-01-06林,钟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阴陵泉痉挛性肢体

何 林,钟 琪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脑卒中具有致残率较高、发病率较高等特点,70%~80%的卒中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痉挛性偏瘫是卒中一种常见后遗症,临床常见表现为关节僵硬、肢体疼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能够出现永久性关节挛缩[1-2]。目前在临床上通过抗痉挛药物联用被动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痉挛性偏瘫在中医上属于“痉证”“拘挛”“筋痹”等范畴,与筋脉失养、窍闭神匿和阴阳失调等密切相关,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4]。本研究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9 年4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86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年龄在41~72岁,平均年龄(55.43±6.18)岁,病程为0.5~8个月,平均病程(4.57±1.39)个月。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5.47±6.21)岁,病程0.5~8个月,平均病程(4.61±1.42)个月。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5.39±6.15)岁,病程0.5~8个月,平均病程(4.53±1.3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纳排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制定的关于痉挛性瘫痪的诊断标准[5],患者瘫痪肢体肌张力大于0级,临床表现为腱反射亢进,单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引不出或引出病理反射。

1.2.1.2 中医辨证标准 《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的诊断标准: 主症:神识昏蒙、偏瘫、不语或言语謇涩、口舌歪斜和偏身感觉异常;②次症:眩晕、头痛、饮水发呛、瞳神变化、共济失调和目偏不瞬。

1.2.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痉挛性瘫痪的诊断标准,患者病程为0.5~8个月;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能配合治疗和检查者。

1.2.3 排除标准 合并脑寄生虫病、脑肿瘤和脑外伤等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伴有精神疾病、代谢系统、循环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针刺“五泉穴”,取穴:天泉、极泉穴、涌泉穴、阴陵泉穴和天曲泉穴,天泉穴于腋前纹头下66.66 mm;极泉穴于腋窝正中处,在腋动脉搏动处;曲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膜肌和半腱肌止端前缘的凹陷处;涌泉穴于足趾跖屈时在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阴陵泉穴于胫骨内侧髁下方的凹陷处。下肢运动障碍者取患侧下肢涌泉穴、阴陵泉穴、曲泉穴;上肢运动障碍者取患侧上肢天泉穴和极泉穴。保持患者处于仰卧位,华佗牌毫针(0.33 mm×40 mm)针刺,采用医用酒精对局部进行消毒,针刺极泉穴应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曲泉穴、天泉穴、涌泉穴和阴陵泉穴采用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以肢体出现抽动感为最佳,留针时间为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1次/d。

1.3.2 治疗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先针刺患肢阴侧:下肢取穴为阴陵泉、血海、太溪及三阴交,上肢取穴为曲泽、极泉、内关及大陵,保持患者处于仰卧位,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20 mm×40 mm)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采用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不留针;然后再刺患肢的阳侧:下肢取穴为风市、环跳、承山、阳陵泉及膝阳关,上肢取穴为臑会、肩髃、合谷、外关及手三里,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20 mm×40 mm)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为30 mm左右,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2 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病残程度评价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在90%~100%为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病残程度评价在1~3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在46%~89%为显著进步;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在18%~45%为进步;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或减少<18%为无变化;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为恶化[6]。

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4.2 Ashworth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评分量表评价患者上下肢肌体功能情况[7]。

1.4.3 痉挛指数 治疗前后采用CSI(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痉挛程度[7],该量表包括阵挛、肌张力和腱反射,轻度痉挛:0~9分;中度痉挛:10~12分;重度痉挛:13~16分。

1.4.4 FIM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FIM(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8],完全依赖:评分小于18分;极重度依赖:评分为19~35分;重度依赖:评分为36~53分;中度依赖:评分为54~71分;轻度依赖:评分为78~89分;极轻度依赖:评分为90~107分;基本独立:评分为108~125分;完全独立:评分为大于126分。

1.4.5 FMA评分 采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8],该量表满分为100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差。

1.4.6 Barthel评分 采用Barthel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9],满分为100分,评分越低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差。

1.4.7 NSE、TGF-β1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Barthel评分、CSI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及血清TGF-β1、NSE水平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CSI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评分、CSI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水平显著升高,CSI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NSE和TGF-β1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SE和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SE水平显著降低,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CSI评分、FIM评分和FMA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NSE和TGF-β1水平比较

3 讨论

痉挛性偏瘫在临床上属于卒中的一种常见后遗症,常见临床表现为关节僵硬、肢体疼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能够出现永久性关节挛缩。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在中医上属于“痉证”“拘挛”“筋痹”等范畴,属于本虚标实之病,病机为气血失调、肝肾阴虚,兼夹有湿、风、瘀而致病,应补虚泻实、畅达气血、平调阴阳,肢体气血畅流而得养[10]。治疗原则为调阴阳、通络解痉和化痰止痛。《灵枢·海论》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五穴所处经络在外与四肢相络,在内与五脏相属,针刺五穴可调节人体五脏,并且能够改善肢体功能活动,起到治病求本的功效[11]。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五泉穴”治疗,朱现民等依据阴经穴位主治及临床经验通过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五泉穴”即心包经之天泉穴、心经之极泉穴,具有疏通血脉的功效,使神明得养、心血充足,改善大脑功能,解除患者肘臂挛急或麻痹[12]。阴陵泉属于脾经合穴,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化湿的功效,能够增强四肢肌肉和经气之功能;肾经之涌泉穴,刺之具有活血化瘀、滋阴补肾和生髓益脑的功效;肝经之曲泉穴,用于治疗下肢痿痹;诸穴相配具有醒神开窍、化瘀通络和益气活血的功效,有助于瘫痪肢体的快速恢复;针刺“五泉穴”能够调节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具有调和阴阳的功效,以治其本[12]。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处于阳缓阴急状态,弛缓属虚,拘急痉挛属实。《灵枢·根结》记载:“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精气乃光,调阴与阳,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泻阴补阳针刺法,娄必丹等根据阴阳失衡中医学基本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泻阴补阳针刺法,通过选取肢体阳侧、阴侧穴位,提插捻转于阳侧施以补法、阴侧施以泻法,起到调节阴阳平衡、泻阴补阳的作用[13]。患肢阴侧选取阴陵泉、血海、太溪、三阴交、曲泽和极泉等穴位,针刺之可起到化瘀祛痰、健脾利水和舒筋解痉通络之效;患肢的阳侧取穴为风市、环跳、阳陵泉、膝阳关、臑会、肩髃和合谷等穴位,针刺之可起到清热降温、舒筋和壮筋等作用[14]。泻阴补阳针刺法能够拮抗肢体亢进肌群,主要协调肌张力平衡,从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肌痉挛状态[15]。本研究目的在于在针刺“五泉穴”的基础上联用泻阴补阳针刺法,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处于阴急阳缓,分别选取肢体阳侧、阴侧穴位,通过阳侧施以补法,提插捻转于阴侧施以泻法,起到泻阴补阳的作用,从而调节阴阳平衡,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组患者上肢和下肢Ashworth评分、Barthel评分、FIM评分、FMA评分和CS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能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因泻阴补阳针刺法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泻阴补阳的作用;NSE是一种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蛋白酶,当脑组织发生损伤时,NSE水平会明显升高,NSE水平可用于评价脑组织损伤程度[16]。TGF-β1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7]。两组患者NSE水平显著降低,TGF-β1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提示联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能够改善患者血清TGF-β1和NSE水平,有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针刺“五泉穴”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血清TGF-β1和NSE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阴陵泉痉挛性肢体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围刺阴陵泉治疗膝关节鹅足区运动性损伤疗效观察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