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
2021-01-06徐明珠杨述玉黄石玺路树超
徐明珠,杨述玉,黄石玺,路树超
(1.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100050; 2.北京市密云区中医院,北京 10005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中枢性面瘫属于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后遗症,主要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大部分患者伴有进食时患侧出现口腔存食、在刷牙漱口时患侧出现漏水、患侧口角流涎等临床症状[1-2]。中枢性面瘫在中医学上属于“歪嘴风”“吊线风”等范畴,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能够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3]。本研究选取 2017年4月—2019 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主要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4月—2019 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17±6.36)岁;病程20~70 d,平均病程(37.46±5.43)d。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23±6.40)岁;病程20~70 d,平均病程(37.53±5.47)d。治疗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11±6.32)岁;病程为20~70 d,平均病程(37.40±5.39)d。两组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诊断标准[4],存在脑卒中病史,经头颅 MIR或 CT确诊;伴有伸舌歪斜、流涎或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或变浅、面肌痉挛抽搐或麻木等症状。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针灸学》中关于“面瘫病”的诊断标准[5]。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面色暗滞或面色淡白,急躁易怒,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胸胁或其他部位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点、紫斑,脉涩。
1.3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患者目前神志清晰,病程在3个月以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患者伴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全身感染等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针灸严重不适或拒绝接受针灸治疗者;患者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火针疗法,取穴:双侧风池、翳风和百会,患侧地仓、下关、四白、颧髎、合谷和曲池。采用华佗牌针灸针(0.30 mm×50 mm),患者保持端坐位或仰卧位,保持平缓呼吸,对进针部位采用75%浓度乙醇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采用无菌干棉签进行擦干,在穴位处涂上少量石蜡油以保护皮肤,操作时,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将针尖在酒精灯上外焰灼烧到针稍上方以及针尖处变为通红色,快速进针,针刺深度为3~5 mm,然后快速拔出,采用补法。1次/2 d,2周为1个治疗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取穴:四白、承泣、颧髎、大椎、太阳、迎香、颊车、足三里、合谷、中脘、地仓、解溪、天枢及神庭、丝竹空及百会等督脉腧穴,首先是大椎穴快刺不留针,然后针刺足三里、天枢及中脘,再针刺头面部及解溪、列缺和合谷等腧穴。每次针刺时选择头面部5~6个腧穴,轮流使用。健侧合谷,双侧天枢、足三里和中脘等穴,面部健侧针刺手法采用泻法,患侧留针时间短、针刺手法轻浅采用补法。患侧腧穴及面部健侧交替针刺。天枢、合谷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手法;足三里、中脘采用补法;面部穴位采用浅刺,l周之后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应用华佗牌毫针(0.33 mm×25 mm)针刺头面部,华佗牌毫针(0.30 mm×40 mm)针刺其他部位。对针刺皮肤进行消毒后,左手轻触揉按针刺部位,将穴位处皮肤绷紧,使针轻进入皮下。行小幅度地提插捻转,每次捻转3~5次,以得气为度。1次/d,留针时间为2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6次,周日休息1 d, 2周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痊愈:治疗后H-B分级为 I级和Ⅱ级,面部区域全部恢复正常;显效: H-B分级为Ⅲ级,面部存在轻微功能减弱,出现轻微的联带运动,张力正常,面部在静止时对称,上额运动中等,口轻微不对称,眼部轻轻用力能够完全闭合;有效:治疗后H-B分级为Ⅳ级,存在明显的功能减弱,但是患者双侧没有损害性不对称,面部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能够完全闭合;无效:治疗后H-B分级为V级和Ⅵ级,面部静止时不对称,眼不能完全闭合,上额无运动,口仅存在轻微运动。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6]。
1.6.2 MHBN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量表(MHBN) 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对患者面部总体:静态、运动时面肌变化及眼、口变化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功能越好[7]。
1.6.3 FDI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面部残疾情况,该量表包括饮水、进食、流泪、刷牙和发音等,根据困难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55分,评分越高代表面部残疾越轻[8]。
1.6.4 ET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集肘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水平。
1.6.5 安全性 对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恶心、头痛、局部肿胀、瘀血和晕针等发生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MHBN评分、FDI评分及ET水平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代表比较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ET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2 两组患者ET水平对比
2.3 两组患者MHBN评分和FD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HBN评分和F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和FDI评分明显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MHBN评分和F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HBN评分和FD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例(%)]
3 讨论
中枢性面瘫在中医学上属于“歪嘴风”“吊线风”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受风寒湿邪侵袭后,脉络气血闭阻,经气阻滞,致使气血不和、瘀滞经脉,导致经络缺失濡养,造成肌肉纵缓不收而引起发病[9]。气主运化、推动,如若气虚失于推动,血液则难以上行至头面部;血主濡养,血虚则颜面筋脉失于濡养,日久则面部动作失调、面肌麻木而致面瘫[10]。中枢性面瘫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或变浅、眼球震颤和麻痹等。目前临床上关于中枢性面瘫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卒中后一侧大脑皮质脑干束受到损伤,从而累及患者面部肌肉、血管及神经等,进而导致面部肌肉出现麻痹和瘫痪[11]。根据人体解剖学知识,患者面部神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火针具有温通作用,能够改善患者头面部的血液循环[11]。地仓、四白、下关及颊车等穴位在气血充足的阳明经处,通过温热的火针疗法能够激发出阳明经的经气,有利于患者颜面部气血运行。火针针刺翳风和风池穴可调节患者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而改善循环障碍[12]。并且火针具有补益的功效,针刺少阳经、阳明经穴位能够起到补气生血的功效,使血液充足,有助于改善大脑病灶血容量,濡养颜面肌肉,有利于损伤血管及神经的修复[13]。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阳病治阴”, 以调和阳明为主,正所谓 “和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 “手足二三阳督脉之会”;高玉蝽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对本病的认识,选用阳明经穴,与督脉取穴相配合,采用调督和胃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4]。大椎穴属于督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手足二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位于背部,背为阳,该穴位是阳中之阳[15]。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督脉与6条阳经均交会在大椎。卫气充盈,那么六淫之邪不能侵犯阳明经筋,并且能够宣散阳明之邪。故针剌大椎穴具有疏通督脉及振奋阳气的功效,既能发挥通调诸经,又能发挥益气补虚的功能,达到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16]。百会属于督脉,与足厥阴、手足三阳穴相交会,所以也被称作“三阳五会”,针刺百会穴具有阳气旺盛的功效[17]。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采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提示联用调督和胃针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ET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收缩血管作用,其水平与中枢性面瘫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8-20]。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提示联用调督和胃针法能够降低ET水平,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18]。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和FD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提示联用调督和胃针法能够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