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氏腹针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临床研究*

2021-01-06孙颖哲孙远征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孙氏腹针腹部

孙颖哲,高 扬,孙远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失眠,见于古代文献中的“不寐”“不得眠”,主要症状是以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为表现。患者或入睡困难(即入睡时间延长),甚则整夜不寐,或睡眠质量差,在睡眠过程中易醒,且醒后难以复入睡[1],患者常因长期不能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乏力等症状,因而失眠可以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精神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2]。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困扰也变为了一个常见的难题,且失眠患者中存在焦虑状态的比例占54%,失眠与焦虑二者具有双向性[3]。因此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情绪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基础[4-6],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无副作用,但腹针在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方面的研究尚存不足。因此,本研究在查阅、研究和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利用PSQI量表、ISI量表及HAMA量表客观评定患者的睡眠状况和焦虑症状,探讨孙氏腹针一区、八区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为丰富和优化失眠伴焦虑状态的针刺治疗方案做进一步探索。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门诊60例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12)岁,平均病程(4.9±1.9)月,PSQI平均总分(13.93±3.82)分,ISI平均总分(17.16±1.21)分,HAMA平均总分(17.90±4.22)分;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9±11)岁,病程(4.7±2.0)月,PSQI平均总分(13.97±3.86)分,ISI平均总分(16.89±1.53)分,HAMA平均总分(18.67±3.46)分。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比较,经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7]:①患者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多梦和醒后不易再睡等失眠症状,伴有醒后不适感、疲乏和困倦等症状;②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产生明显的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③有失眠和非常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④持续至少1个月,且每周发生3次以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不寐的诊断标准:①轻者入睡困难或虽睡易醒、醒后不易再睡,重者则整夜难于入睡;②常伴头晕、头痛、健忘、心悸和多梦等;③实验室及各系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PSQI评分>7分,7≤HAMA评分<29分;③年龄18~65岁;④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镇静催眠、抗焦虑抑郁及抗精神病药物;⑤患者已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署。

1.4 排除标准

凡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均应排除:①酒精依赖以及其他可能诊断精神障碍者;②合并心、脑血管和肝肾等脏器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取穴[9]:孙氏腹针一区(3个穴位) :即剑突下0.5寸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的2个穴位;孙氏腹针八区(4个穴位):即脐的上下左右各0.5寸,共4穴。操作:针具选用安迪牌无菌针灸针(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标准号:GB2024-94),规格0.35 mm×40 mm。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75%医用酒精将取穴部位皮肤严格消毒后进针。孙氏腹针一区进针时针尖向肚脐,以15°斜刺入皮下,进针30 mm,三针平行,施轻度手法捻转;腹八区则采用直刺,进针30 mm得气,不予捻转,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2 对照组 常规取穴[10]:穴取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和申脉。操作:四神聪进针角度15°,针尖向后斜刺,进针15 mm得气;神门直刺,进针15 mm得气;安眠、三阴交、照海和申脉直刺,进针30 mm得气,泻申脉,补照海,余穴不作捻转。余皆与治疗组相同。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PSQI量表减分率拟定[11],PSQI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痊愈: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长正常,伴随临床症状消失,PSQI减分率≥75%;显效:睡眠质量及时长改善明显,伴随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75%>PSQI减分率≥50%;有效:睡眠时长延长,伴随临床症状有所改善,50%>PSQI减分率≥25%;无效:睡眠质量及时长均无改善,伴随症状亦无明显缓解,PSQI减分率<25%。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观察指标

1.7.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用于睡眠质量评定。量表包含有24个条目,其中自评19条,他评5条,每个条目在0至3之间打分,得分越高代表着越差的睡眠质量及精神状态[12]。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时间点评价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总评分进行定量观察。

1.7.2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用于睡眠质量评定。量表包括7条自评项目,可以评价患者的失眠严重程度,每个项目0~4打分,得分越高代表着越差的睡眠质量[13]。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时间点进行评价,对总评分进行定量观察。

1.7.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用于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4打分,得分越高代表着越严重的焦虑程度[14]。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时间点评价。

1.8 统计学处理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经过比较后,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由表2可知,将治疗前所评两组PSQI量表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治疗后PSQI量表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显示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治疗后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失眠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I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将两组治疗前所评的ISI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经对比得出两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ISI量表评分比较,经对比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确切的效果,可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失眠症状进行改善。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失眠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由表4可知,对两组治疗前所评HAMA量表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经对比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治疗后HAMA量表评分进行组内比较,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有效,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焦虑情绪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孙氏腹针疗法概述

孙氏腹针疗法[9]最早由孙申田教授于2006年左右提出。孙申田教授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以及腹脑学说、脑肠肽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这种全新的“以腹治脑”的微针治疗方法。首先,腹脑与颅脑存在相似性,二者对于信息传递也是双向的[15];其次,在脑肠轴理论中,脑-肠之间也存在着双向的通路[16]。因此本疗法根据穴位全息律,将腹部的区域与焦顺发头针[17]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类比,通过针刺腹部腧穴(区)影响脑肠肽的分泌[18]来实现脑功能的重组或再建。

3.2 选穴依据探讨

在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和失眠等神志病方面,孙申田教授提出可采用“腹一区”(情感一区)及“腹八区”(情感二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及左右旁开0.5寸的2个穴位,共3穴;腹八区位于脐的上下左右各0.5寸,共4穴。孙申田教授认为“腹一区”相当于大脑的额极部,其与头部腧穴情感区的作用相似,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意识,针刺腹一区类似于头针的智三针,针刺“腹一区”有安神解郁、宁神定志之功;而“腹八区”相当于头部的四神聪穴,针刺腹八区可调节一身之阳气,有养心安神、舒畅气机之功,二区同取可达到改善睡眠障碍及缓解焦虑情绪的目的。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针刺,选取四神聪穴、安眠穴以镇静安神定志;配合心经原穴神门穴以安神除烦;穴取三阴交穴以益气养血安神;照海穴、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通过泻申脉补照海、泻阳跷补阴跷,调节人体阴阳,达“阴气盛则目暝”之效。诸穴合用,可调畅气机、补益气血和镇静安神,共奏调和脏腑阴阳气血之功。

3.3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选用孙氏腹针疗法依据

孙氏腹针疗法具有独特的治疗体系,其通过针刺腹部特定腧穴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疗效肯定,效果明显。本研究之所以选择针刺腹针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理由在于:其一,《灵枢·动输》曾云:“胃气上注于肺……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依赖于正常的脾胃功能,得到气血的充养,才能拥有充沛的物质基础,进而保证良好的精神情志活动,因此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居于腹部的中央,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中医理论认为,胃气降则心气降,脾气升则肾气升,通过腹针疗法,可以间接使得心肾相交,达到水火既济、君安相位的疗效。其二,从经络理论来看,循行于腹部的各条经脉在头面、四肢和脏腑均有联络,那么位于腹部的腧穴自然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对于经脉经过区域的病变均有疗效。其三,脏腑的位置均在于腹部,6条经脉(包括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胆经及任脉)均经腹部,因此,针刺腹部的腧穴既有调阴的作用,又有调阳的作用[19]。且十二经别亦通过腹部与脏腑相连,腹部既是脏腑内精微物质贮存的场所,也为气血向周身输布、温养濡润各组织器官及维持机体生理功能提供可靠的运输途径。

3.4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选用孙氏腹针疗法依据

从现代医学角度出发,本研究选择孙氏腹针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解释:其一,腹部分布着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因分泌如舒血管肠肽VIP、神经降压素NT等脑肠肽来自主调节肠道的功能,所以被看作为“腹脑”,即人体的第二大脑[20]。该发现为孙氏腹针的效应作用提供了客观上的依据。神经肽影响着很多神经递质代谢与功能,因此也影响着人的思维及情志活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脑肠肽所扮演的重要角色[21-22]。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针刺“腹脑”可以通过抑制迷走神经功能,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内、外Ca2+的水平,改善脑的机能状态[23]。这说明针刺腹部腧穴发出刺激信号可通过周围神经上传至中枢神经的机制是存在的,这些电生物信号经过大脑的整合处理,可以再通过下行传导系统支配效应器,最终使机体做出反应。其三,针刺腹部腧穴发出的刺激信号可穿透腹壁直接作用于“腹脑”,兴奋其神经细胞,调节控制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利用,从而对机体产生影响。其四,近年来对细菌-肠-脑轴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的失衡对于脑功能影响神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4],大量研究也指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调节宿主的情绪行为,而作用于腹部的针刺可以通过促进肠道黏膜免疫重建、调节免疫失衡来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25]。

本课题组在前期临床研究中已证实孙氏腹针一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的有效性[26],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开展单纯应用孙氏腹针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意图通过量表的测定证明孙氏腹针对于患者失眠程度、生活质量以及焦虑程度的改善情况是否确切。在研究中,PSQI可以在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反映患者与睡眠质量相关的身心健康情况,而ISI对于患者失眠程度的灵敏度较好,可以反映日间和夜间因失眠引发的生活功能障碍情况。HAMA作为临床常用的心理评测量表,对于患者焦虑状态的反应灵敏,可以准确高效地评价出患者目前的焦虑程度。最后,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三种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孙氏腹针一区、八区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可为临床推广孙氏腹针治疗失眠伴焦虑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孙氏腹针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心魔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