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021-01-06邢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2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病情

邢姝

(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内蒙古 兴安盟)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也愈发地重视健康问题。我国中医医学历史悠久,在中医学中,“治未病”是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在治未病理论中,对中医预防学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将中医中,疾病防治及养生保健等方面中“防重于治”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治未病”对于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意义重大,在医学中将这种理论视为最高境界。

1 理论的内涵及渊源

治未病理论最早是出自于我国的经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1]。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描述的相关内容,提到了“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该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关于未病先防的重要。何为“未病”,该状态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分别包含:健康(无任何病症)、病而未发以及亚健康(介于疾病和健康二者间)。根据《素问·八正神明》中所讲“上工救其萌芽”,就对未病先防的概念又附上了另一层含义:即当一些疾病处于萌芽或先兆状态,需防微杜渐,以防病情的继续发展。治未病理论在《难经》中被从防变已病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所以早期的治疗可避免传变恶化。古人华佗创建五禽戏健身法,指出葛红能够强调气功摄生,均是针对“治未病”的实践深化。而唐孙思邈又将疾病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包括:“已病”“欲病”和“未病”,并且还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言论。总之,《难经》《内经》中的关于“治未病”理论,包括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与有病早治等方面,作为现今中医防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防重于治”的特色。

2 未病先防

治未病主要理念是健康为核心,防患于未然。在《千金方·养性序》中提到“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对于哮喘这类疾病,多是由脾、肺、肾虚所致,宿痰伏于体内,诱发因素为外感、饮食和七情等,气道受痰气的影响,这也是造成这类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病的原因。若在病症的缓解期,补脾益气,补肺益肾,培土生精固本,则能实现该病症的有效减轻,减少病症的发作。在三伏天下,阳气旺盛,则可取香燥辛温之物,采用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治疗方式,将“宿根”之邪气散去,清肺中之寒饮,恢复正气,未病先防。

在治未病中,不仅要养神、固精、调气、健形,以匡扶正气,同时需防止邪气外侵,天人合一。在中医中,认为邪气的广义应当包括了疫疠之邪及六淫之邪(甲型H1N1、人禽流感与非典)、饮食劳倦、情绪刺激、金创外伤、虫兽等外因,因而为了避免邪气侵蚀,则应当注意饮食的调节、起居习惯的调节、疏通情志、劳逸适度、注意预防意外伤害等。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言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情绪稳定,内心充实精神愉悦,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3]。同时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饮食和调,才能使脾胃健运,才能使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转,人才能获取健康状态。而反言之,若人长期食用温度过高、味重、过于油腻等食物,就容易生痰、助湿、化热,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在《内经》中有提到一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为饮食过量,就会对肠胃造成伤害,因此饮食应当适度。在《脾胃论》中有提到一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指的是,脾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机体易受百病侵蚀。尤其是如今的一些急性慢性胃肠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都与饮食不节以及失常息息相关。肝癌疾病以往的高发低于为江苏启东,随后经过“治肝炎、防霉以及改水”等一系列措施整改后,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因而在治未病中主要理念为防患于未然,在根源处便对病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控制。

3 已病早治

“有诸内,必行诸外”,无论何种疾病将起之时,均存在先兆反应,只是一些疾病的先兆反应程度不一,一些症状轻微或无临床症状表现,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发生[4]。在这种时候若就先兆反应而展开对症治疗,则能在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任何疾病在起病之初,病位浅,人体正气尚足之时,辅以治疗,易祛邪气。若小洞不补,至其大洞难堵;不防小病,而体内邪气愈多、正气越弱,则大病难挡,尤如螳臂当车、杯水车薪。有研究指出,某务农女士年岁30,出现长期腰痛但并不重视,随后出现血尿到院就诊,通过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为尿路结石,左肾盂以及左输尿管均严重积水,导致左肾毁损,只能实施左肾手术切除,时隔不久发生肾功衰,肌酐>1000 μmol/L,需要依靠每周最少3次血液透析治疗才能勉强维持生命。因而在治未病中,若已病,则当早治、早发现、早就医、早日开展对症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见微知著、已病早治的重要应当得到重视。

4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采取的积极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措施。但人吃五谷,生百病,疾病的发生在所难免,这也是人类群体的普遍现象[5]。因此,针对已患病者也需重视退而求其次的措施,则既病防变。意为人在患病后,尽量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尽最大化地减少疾病对人体的损伤。同时,就治疗角度进行分析,对疾病的进展进行干预,延缓病情进展,阻碍病情恶化,也能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轻病患痛苦、如糖尿病的发生,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对血糖加以控制,则可最终导致肾脏受到严重影响,显著降低病患的生活质量,降低其生存时间。

《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个观点,则人体中的各脏腑,生理之间相互滋生,相生既相克,病理上相互传变乘侮亢害关系,互相影响[6]。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提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意在于,一脏有病而可牵扯到全身的脏腑,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而各传其所胜。如慢阻肺这种久治不愈的疾病,随病情发展,久病肺虚,波及脾土,子盗母气,穷必及肾,最终而使得脾肺肾三脏气虚。因而该病当从肾脾肺的顾护为本。因而,既病防变应思虑整体,对脏腑的生克乘侮关系有正确理解,了解先安或先治未病脏腑。正如那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来有效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大部分身患绝症亦或是危重症患者,倘若患者能够坦然面对、乐观开朗、积极配合治疗,则会加快元气恢复,促使病情早日康复;相反,若患者持续出现担惊受怕、忧伤恐惧,则会出现精神崩溃、气血耗散、加重病情。中医指出,患者的精神状态为本,属于内因,为方药以及治疗措施属于表,为外因,外因经内因起作用。面对出现精神崩溃者,在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案用时还需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所谓“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战胜病魔,配合有效的治疗可抑制病情的发展。

5 瘥后防复

这一阶段是处于大病初愈瘥后阶段,患者疾病症状消失,但邪气未尽,气血未定而正气未复,阴阳未平。因此在初愈阶段的,瘥后防复是这一特殊状态的“未病先防”。根据患者的发病,主要分为了药复、劳复、感邪复病、食复等。初愈阶段的患者无力抗邪、正气尚虚,极易感受六淫邪气引起疾病复发。应叮嘱患者静心调养、调适起居,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防止外邪侵袭;而劳复是指过度劳心劳力或者是房劳复病。瘥后阶段,患者的正气并未彻底恢复,因此需要告知患者防止劳心过度,应当精细调养,并且还需慎戒房劳复病;食复主要是大病初愈,患者的胃气薄弱,五位偏嗜或者是饥饱失宜,误食“发物”或者是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脏腑功能失衡或者是郁热内积致复病。因此需对其饮食进行调节,忌口;药复为大病处于,很多患者喜服补益方药,而正确的理念是不能补虚扶正,反而助邪复炽,导致体内气血失调,阴阳失衡而复病。此外,需辨证施药,即使药补正且不助邪,又可安稳缓图,切忌迭施峻补。七情过激也会造成病情复发,因而应当注意情绪的稳定,切勿大喜大悲。

6 结语

未病先治是中医中的重要理论,将未病理论贯穿于保健养生、防治疾病以及康复治疗中能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病情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幸福来自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