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用于神经肌肉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2021-01-06李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2期
关键词:肌病肌酸激酶皮质激素

李雪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0 引言

神经肌肉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患,但病种繁多,包含有上百种疾病,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患病后可出现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疼痛等表现,但较之上百种不同病因及病理表现,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辅助检查方法提供的可鉴别信息量非常少,常用的检查有肌酸激酶和肌电图检查,然而这也只能大致定位而无法进行定性诊断,敏感性不高。此外,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双 能 X 线 吸 收 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等无创评估方法虽准确性较高,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及昂贵的价格,目前在神经肌肉疾病疗效的评估上使用较少,因此,神经肌肉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精准的疗效评估也是一个难题。近年来随着生物电阻抗人体成分分析技术(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的发展,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在杜氏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肌肉疾病BIA评估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含量增加和肌肉量减少[1-4],对于疾病的鉴别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具有一定作用。在炎性肌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接受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5],病程中临床医生依据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指标及MRC肌力评估等判断病情是否好转,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现血清学指标同临床肌力改善并不匹配平行的情况,此时医生较难判断炎性肌病进展与否。因而本文将探讨BIA对炎性肌病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1 炎性肌病研究概况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作为最常见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主要表现为亚急性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伴/不伴肌肉疼痛,并可伴随体重下降等全身性表现[6]。DM亦会出现Heliotrope征、Gottron征等特征性皮肤受累,然而皮肤病损出现时间不定,可与肌肉受累同时出现[7]。在PM、DM疾病活动期,血清学指标肌酸激酶明显升高,既往研究表明CK升高水平同患者肌肉受累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然而,小部分DM患者疾病急性期CK水平仍无明显升高[8]。此外,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抗Mi-2抗体等十多种肌炎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协助诊断肌炎亚型及对预测治疗效果[9]。通过对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细胞吞噬、再生、嗜碱变性,核膜增大、核仁明显,筋膜周围结构萎缩伴炎性细胞浸润[10]。肌肉MRI应用于炎性肌病患者中,可见受累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等病变,且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11],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肌力,避免肌肉外并发证出现。国外一项研究显示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39%的患者肌酸激酶恢复正常,25%的患者肌力评估完全恢复正常[12],因此目前认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力及肌肉功能[5]。一项研究评估了诊断对于预测患者对类固醇反应的重要性,该研究发现50%PM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有抵抗,87%DM患者对初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然而,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时,92%的患者出现了复发[13]。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炎性肌病疑似无效时,应考虑糖皮质激素诱导性肌病可能[14]。活动性肌炎EMG可呈现持续纤颤电位、正锐波[15]。因受累肌肉呈斑片状分布,肌活检对区分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肌病与控制不良的肌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磁共振成像区分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肌病与活动性肌炎的潜在效用尚不清楚。

2 BIA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自1871年以来,研究者们对组织的电特性在更大范围的组织上的更宽频率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描述[16]。Thomasset使用两个皮下插入的针头进行电阻抗测量最初的研究[17-18]。Hoffer和Nybore首先介绍了四电极BIA技术[19-20]。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BIA基础,巩固了阻抗同躯体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BIA基于人体不同生物组织和器官具有不同电特性,通过向人体注入电流信号,因穿透人体组织深度不同,测量在身体部分上产生的电压信号来估计人体相应部位阻抗和相位信息,以此推定脂肪和其他组织成分的比例,是一种无创且简便的检测身体成分的方法[21]。BIA的测量指标包括体重、无机盐量、蛋白质量、体脂肪、总含水量、细胞外水分比率、骨骼肌量、节段肌肉量等。

目前BIA主要应用于老年性肌肉减少症和肥胖症等研究中[22-23]。多项研究证实BIA作为一种便携式身体成分分析技术,可以提供可靠的骨骼肌质量估计。近年来学者们思考将BIA应用到杜氏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治当中,并通过研究发现在以上几种神经肌肉病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增加和肌肉组织减少,对于疾病的鉴别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具有一定作用。

3 BIA研究的局限

目前BIA主要还是测量人体的全部躯体的电阻抗,尚且达到对人体局部的电阻抗测量[24-25],对人体阶段性肌肉含量、水分等测定弱于MRI、DXA等技术方法,所以测量结果准确性偏低。

4 BIA用于神经肌肉疾病启示与展望

肌炎作为神经系统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PM、DM等类型,主要通过病史、神经系统查体、肌酸激酶、肌电图、肌肉MRI、肌肉活检等进行诊断,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检查除血清肌酸激酶之外,还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MRI、正电子发射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肌炎患者的受累肌肉部位及有无脂肪浸润、水肿、肌肉萎缩等表现。目前国内外尚未采用BIA对炎性肌病患者进行研究,鉴于BIA可快速有效地对身体肌肉和脂肪组织含量进行分析并对躯体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比率等进行分析,因此,在此基础上,对BIA用于炎性肌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猜你喜欢

肌病肌酸激酶皮质激素
“双剑合璧”共克肌病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七总黄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秋水仙碱中毒误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道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