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联合腹部推拿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观察
2021-01-06常霞王莉冯秀芳侯国强杨苗
常霞, 王莉, 冯秀芳, 侯国强, 杨苗
喂养不耐受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胃潴留、腹胀等一组症状,且以早产儿多见。张兰豫[1]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胎龄、出生体质量较低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时以腹胀多见,而较大的早产儿则以呕吐多见,胃潴留的发生则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表现明显。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分别为70.4%、63.03%和33.3%,且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病率越高[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需要,进一步导致生长发育延缓、降低早产儿生存概率。小儿推拿为临床中常用的非药物疗法,治疗小儿厌食、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效如桴鼓。马丙南[3]发现穴位按压可有效防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阻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笔者临床上使用捏脊联合腹部推拿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1 min、5 min的Apag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黄瑛等[4]提出的新生儿喂养困难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32~36周适于胎龄新生儿,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家长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疗。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先天胃肠道畸形、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
1.5 方法 对照组每次喂奶前予无孔消毒橡皮奶头非营养性吮吸10 min、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微量喂养,参照早产儿营养建议加用部分肠外静脉营养。观察组为对照组基础上并加用捏脊(捏5遍)并点压背俞穴(脾俞、胃俞、大肠俞,每穴1 min)、腹部推拿(摩腹、揉腹、拿腹等,共6 min)并点压腹部的中脘穴、双天枢穴(每穴1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
背部推拿手法:操作者两手沿着脊柱两旁,用捏法轻轻将患儿背部皮肤捏起,从骶尾部开始,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直至枕项部为捏脊1遍,共捏脊5遍。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局部潮红为度。捏脊结束后点压双侧脾俞、胃俞、大肠俞,每穴1 min;腹部推拿以摩、揉、拿为主,共操作6 min,以透热为度。摩法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摩腹。揉法以掌根或全掌揉腹,边揉边移动至全腹。拿法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捏拿起腹部并放松。双手手指点按中脘穴及双天枢及,每穴点压1 min。
1.6 症状评分标准 患儿于入院当日和治疗结束后第2天根据症状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1.7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症状评分情况、奶量、热卡、治疗结束后3 d体质量、治疗结束后3 d与出生时体质量差及达到足量喂养的时间。
表2 患儿症状评分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儿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差值、奶量、肠内营养热卡均高于对照组,到达足量喂养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儿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4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其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营养物质的要求更高,而喂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且与远期代谢、心血管疾病等相关[5],所以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的影响尤为重要。目前对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主要以禁食[6]、肠外营养支持[7]为主。非药物疗法包括鸟巢式护理[8]、非营养性吮吸[9]、早期微量喂养[10]、抚触疗法[11]等。但长时间给予静脉营养极易引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等并发症[12]。
喂养不耐受属于中医“纳差”“呕吐”“腹胀”的范畴。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外台秘要》云“食不消,脾不磨也”,可见腹胀、纳差等病的病机多为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相对于足月儿,早产儿脾更不足,运化饮食水谷能力差,所以更容易出现诸多喂养问题。《小儿药证直诀》“所治宜先补脾,后下之,下后又补脾,即愈也”,可见治疗喂养不耐受应注重补脾。捏脊疗法以推、捏、捻、放、提等手法作用在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等,具有调节气血运行、培本固元、健脾和胃、改善胃肠功能的功效[13]。捏脊疗法多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14],在捏脊疗法适宜治疗的病证中,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出现频率占90%[15-16]。捏脊在背部督脉、两侧膀胱经和华佗夹脊穴部位操作,可直接调理脾胃之气;捏脊之后又点压脾俞、胃俞、大肠俞,更加强了补益脾胃、调理胃肠之功效。腹部的中脘穴为八会穴之腑会,天枢穴为胃经要穴,按揉此二穴可调节胃肠功能。
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阿氏评分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考虑到出生1周以内新生儿存在生理性体质量下降,故将治疗后体质量的测量时间定为治疗结束后3 d。治疗结束后两组体质量仍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两组均有胃肠外营养,可补充每日所需热卡及液量,两组日总热卡相差不大有关。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差值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体质量增加量大于对照组,可能与对照组到达足量喂养时间较长有关。这与临床上观察到的单纯肠外静脉营养的患儿体质量增长缓慢,甚至不增反减的现象相一致。症状积分、奶量、肠内营养热卡及达到足量喂养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捏脊联合腹部推拿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肯定。这与杨金凯等[17]、李娜[18]的研究结果一致。总之,笔者采用捏脊联合腹部推拿通过调理脾胃、运脾和胃的治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