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中药浴联合蜡疗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2021-01-06申艳娥
申艳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先天性发育缺陷或获得性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为2‰~3.5‰[1]。痉挛型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常见类型,包括四肢瘫、双瘫、偏瘫。痉挛型脑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严重影响患儿步态和粗大运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肌张力,可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疗效[2]。本研究采用下肢中药浴联合蜡疗的治疗方案,探讨中药药浴辅助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治疗的痉挛型四肢瘫及双瘫脑瘫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0个月至6岁,平均(31.47±14.67)个月。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0个月至6岁,平均(31.08±13.28)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中脑瘫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脑瘫痉挛型四肢瘫、双瘫的诊断标准;(2)年龄10个月至6周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治疗。
1.4 排除标准 (1)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2)合并有其他原发病或重大疾病影响临床观察者;(3)皮肤破损、感染、湿疹、严重过敏体质等。
1.5 治疗方案 对照组根据患儿病情,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每次训练2 h,每日1次;蜡疗使用恒温蜡疗机制蜡,取厚度1~2 cm蜡饼,外覆防水塑料布,再用布垫包裹固定于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处,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观察组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中药浴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中药方选木瓜、红藤、丁香、当归、黄芪、伸筋草,熬制成汤剂每袋200 mL,每次2袋,选择适当大小的足浴桶,加入药液及温水,调节水温37~40 ℃左右(以患儿舒适为宜)。患儿坐位或辅助下呈坐位,双下肢自然下垂,使药液能够浸至双膝部。注意调节水温,防止烫伤。两组治疗时间以90 d为1个治疗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个、第2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价疗效。GMFM-88包括88个项目,分为5个能区(卧位与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行走与跑跳)。本次研究评价采用总百分比,即5个能区原始分与各自总分相除,乘以100%之和再除以5[3]。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GMFM-88评分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量表总分]×100%。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总分提高1%~19%;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4]。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表1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均值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在治疗第1个疗程和第2疗程后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表2结果表明,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1]。在临床中痉挛型发病率最高,占58.85%[5]。痉挛型脑瘫主要为锥体系损伤,特征是肢体肌张力增高,临床表现可见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内外翻,上肢背身、内收、内旋、拇指内收等表现;可导致脑瘫患儿活动障碍、肢体疼痛、关节挛缩畸形,阻碍生长发育及运动功能发育,影响患儿生活质量[6]。持续的痉挛状态会导致患儿神经、软组织和肌肉特性发生改变,且存在于整个生长发育。肌肉及神经损害又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7]。因此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点应为降低肌张力,尽早缓解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度,从而改善活动障碍、减轻肢体疼痛,促进患儿发育及康复。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等综合全面康复治疗可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言语等能力[8]。在临床中,蜡疗广泛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治疗。石蜡具有温热作用,且作用温和持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缓解肌腱挛缩状态,提高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9]。
目前对于康复治疗结合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较多,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中医对于脑性瘫痪的认识,多归于“五迟”“五软”“五硬”范畴中。其病因多有先天禀赋不足,精气未充,肝肾亏虚;或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均可导致精髓不充,筋骨肌肉失养,经脉不畅,肢体强硬失用,关节不利。其病位在脑,涉及肾、脾、肝。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主发育、生长;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提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脾病则四肢不能屈伸运动。肝主筋,肝血不足,肝阳过亢则筋脉失养,可见筋挛拘急,关节不利。根据临床实践经验,痉挛型脑瘫常辨为肝强脾弱证[10-11],肝旺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脾虚不能抑肝,肝气亢胜筋脉失养而出现筋挛拘急,关节不利。故治疗上予以健脾柔肝,益气养血,舒筋通络之法。中药药浴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使药物透皮吸收,内病外治,疗效确切。现代理论认为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功能[12-16]。并且能避免口服中药患儿依从性差,难于坚持。辨证选方,黄芪归脾、肺经,健脾益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木瓜归肝、脾经,伸筋草归肝、脾、肾经,二者共为臣药,平肝舒筋活络;余三味中药共为佐药,红藤归肝、大肠经,活血止痛;当归,归肝、脾、心经,补血活血通络;丁香归脾、胃、肺、肾经,温经通络。方中诸药合用加之药浴的温热效应,共奏健脾柔肝、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之效[17-18]。痉挛型脑瘫因肌张力高而导致下肢肌肉痉挛、跟腱挛缩,立位及步态平衡差,临床可表现为尖足或足跟落地不充分等,影响患儿发育及运动功能[19]。故本研究选择下肢进行中药药浴进行治疗,受众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同时选取部位也易于实际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安排康复治疗顺序,宜先进行蜡疗及中药药浴,使患儿肌肉放松,肌肉痉挛稍有缓解再行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更佳。同时缓解痉挛状态能提高关节活动度,能减轻患儿康复治疗中可能出现的疼痛,促进运动等训练更好的完成,提高依从性及疗效[20-22]。
综上所述,治疗痉挛型脑瘫,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采用下肢中药浴联合蜡疗,将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康复方法相结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并且方法简易方便,患儿依从性及耐受程度好,作为痉挛型脑瘫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另外本次观察未选取痉挛型偏瘫患儿,可在今后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