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2021-01-06许彩俊连平生
□ 许彩俊 连平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已初步形成化学原料药、化药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药、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等门类较为齐全,传统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新医药协同发展的医药工业体系。
|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安徽省地理位置特殊,健康产业资源丰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先天优势突出。一是中药材资源丰富。全省中药材品种达3578种;拥有霍山石斛、亳白芍、宣木瓜、茯苓、灵芝等多种地道皖药品种;2019 年,安徽省中草药种植产值超60 亿元。二是中医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新安医学、华佗医学、针炙医学等特色中医学流派。三是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平台优势明显。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也将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国内看,随着国家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在医保改革控费、集中采购、降价限价、两票制以及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药品降价幅度较大,市场规模和行业将会受到影响。从国际形势看,美国关于加强药品专利保护、扩大对华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等条款将对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深层次的不利影响。从发展态势看,生物医药行业两极分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创新药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
|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突出问题
《中国制造2025》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调转促4105 行动计划”,都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十大重点领域和十大高成长性产业之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安徽有基础、有优势、有空间,但也存在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集聚程度不高。安徽省医药产业链前端所占比重大,省内缺少龙头带动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产业规模,盈利能力差距明显。2018 年安徽省规模上医药制造企业480 家、主营业务收入 897.55 亿、利润74.18亿元,分别相当于浙江(430家、1433.20 亿元、225.82 亿元)的111.6%、62.6%、32.8%,江苏(645 家、3423 亿 元、447.34 亿 )的74.4%、26.2%、16.6%。安徽省医药产业缺少龙头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没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生物医药区域企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规模不大。
二是产业配套受限、政策支持乏力。受环保政策约束,化学原料药项目难以落地;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滞后,省内化学药制剂企业的原料、辅料和包材80%以上外购;医疗器械检验中心资质不全,制约新产品上市速度;医疗器械设计配套企业不足,医药器械加工制造能力与湖北、河南、江苏等国内第一梯队尚有差距;产业专项配套能力不强,企业融资难,政策支持乏力、强度不够。
三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和应用存在明显短板。2019 年,安徽安科生物、欧普康视研发投入为1.88 亿元、0.15 亿元,远低于全国研发投入前三的百济神州(64.7 亿元)、恒瑞医药(38.96 亿元)、复星医药(34.63亿元),与其他国内龙头企业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19 年营业收入232.9 亿元,研发投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 16.75 %。同时,安徽省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少、规模小,难以覆盖创新产品研发的全生命周期,品种结构相对落后;制药设备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国产设备尚不能满足生产和质量要求。
|加快发展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建议
加快安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实现资源、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一)形成规模集聚发展
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建立健全产业链。制定培育龙头企业实施方案,从省级层面,围绕制订龙头企业筛选标准和培育工作程序,在每条产业链筛选2 家左右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和集中园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对专利到期药物的国产化仿制工作,支持疗效明确的中药产品做大做强。依托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与印度医药产业合作,共同打造中印国际医药产业合作试验区,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国际化水平。
(二)构建精准政策体系
全面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政策体系。政府同步设立扶持资金,按一定比例配套,对布局建设医药医疗工业集中园区以及龙头企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围绕龙头企业募集产业投资基金,定向投入医药医疗新兴企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产品项目,采用相互持股模式。分类出台生物药品创新各环节支持政策:在新药研发环节,给予研发资金扶持,降低研发制度性成本;在流通环节,出台推动全省医药流通业发展相关政策;在注册审评环节,深化药审改革;在新药上市环节,落实出台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政策。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配套投入机制,支持原始创新联动。
(三)加强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创新药、布局改良型新药、兼顾高端仿制药。制订支持政策,鼓励医药医疗产业产学研对接、项目投资对接、上下游技术对接、生产企业和医院需求对接;推进传统产品工艺流程优化,加快主导产品二次开发和关键技术的工艺攻关;加强企业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充分联合高校等创新资源,在生物药制剂技术、制剂连续生产技术、纳米晶制剂技术、制剂3D 打印技术、智能给药技术等方面建设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培育专业化的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支持企业中药大品种的质量研究和二次开发;支持运用科学方法评价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国产原料设备的替代,争取摆脱进口产品的束缚;积极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前沿医疗技术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