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助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1-06张星星范越月唐宗洁
张星星 范越月 朱 聪 唐宗洁
重庆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402160)
0 前言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与普及,已然成为当今建筑行业内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BIM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数字建模的方式,把建筑物的各种信息(如进度信息、成本信息、质量控制信息等)参数化、数字化后,集成于一个三维模型信息数据库中,形成与实际工程孪生的可视化虚拟模型,完成了工程建筑从平面线条表达的2D建造到3D数字化建造的华丽转变。从本质上来讲,BIM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实现了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运营直至退役的全寿命周期内各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递[1]。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历程中,各级政府鼓励项目全生命周期协同应用BIM技术,促进新时代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助推工程项目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目前,BIM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国内大型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管理阶段[2],如国家速滑馆项目、中国铁物大厦、江西信江航运枢纽、重庆璧铜线节点工程等,但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因此,掌握建筑信息化技术的全新工程项目管理理念的人才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抢手货,这种新型专业的管理人才具有创新性、复合性和应用性等特性,同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显然,建筑行业和企业的迫切需求势必给我国各大高校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带来强烈冲击,尤其是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1 BIM+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文理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建设新工科的背景之下,学校高度关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发展动向,紧紧围绕“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行办学,主动布局具备新工科特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学校土木工程学院自2007年先后成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三个专业,目前在校学生1400余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这三个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是工程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毕业以后的从业能力和规划职业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仍然以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为主,涉及BIM+的内容较少,急需进行大力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4]。
1.1 BIM+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重庆文理学院工程管理系现有专任教师均由硕士和博士组成,每位老师均具有深厚的工程企业和技术背景,大多都持有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但同时精通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BIM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占比较少,而涉及BIM技术的专业师资队伍力量更是较为薄弱,储备不足。
1.2 BIM+的教学内容偏少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讲授传统的基础知识要点,包括管理学理论、组织理论、采购模式、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涵盖业主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其中,BIM技术在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三大核心目标方面的教学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各个参建单位之间如何通过BIM技术实现建筑信息的互联互通仍知之甚少。
1.3 BIM+的实践应用考核体系缺失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出勤率共同组成了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不难看出,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大,更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考评,而关于BIM技术的实践应用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工程项目管理与BIM技术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脱钩现象。
2 基于BIM+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BIM技术师资力量
加强与BIM技术企业沟通联系,组织师资培训。当今,学院正积极与行业内知名BIM技术企业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如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浩元软件有限公司等,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线上+线下”师资培训,奠定教师扎实的BIM技术基础。
邀请行业内BIM技术资深名师、施工单位总工程师及技术负责人等走进校园,主要围绕BIM相关标准、流程与制度、BIM技术管理体系等内容开展讲座和专业培训,现场交流答疑。同时,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制订年度学习计划,由企业导师指导BIM技术的实践应用,并进行考核评定,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夯实BIM+师资基础[5]。
2.2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重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将BIM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相结合,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企业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学院工程管理系教师展开广泛调研,走访了多家国内施工企业和BIM技术企业,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据此采用反向设计,增补BIM应用技术教学目标,调整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配套与BIM技术有关的教材,合理调整现有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内容,适当增补BIM+管理方法论,同时减少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的课时。此外,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慕课资源,结合教师的课堂讲授知识重点和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传统管理和BIM技术管理的对比分析,以利学生快速掌握BIM技术的有关基础及应用[6]。
2.3 搭建BIM技术实践平台,突显BIM技术实践应用
合理分配现有实践实训课时,突显BIM技术实践应用。即减少PROJECT实训课时,而减少的部分由学生课下结合传统的工程案例自学完成。提高BIM软件实操课时的占比,如REVIT、BIMMAKE、BIM5D、BIMFILM等。同时,改革现有的考核体系,降低理论考核比重,突出BIM技术实践实训。具体的改革方法为将期末成绩的占比降至50%,平时成绩的占比降至10%,实践实训成绩增至30%。在实践实训成绩中,BIM软件实操应用占比60%,以利取得优良的实践教学效果。
开展校企合作,搭建BIM技术实践平台。当下,学院与上海鲁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以致用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助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学院BIM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加BIM类实践比赛,如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BIM数字工程技能创新大赛、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等。比赛的实践锻炼,不仅可以将课堂所学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还能够促进学院与全国其他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加速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3 结语
BIM+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沿发展方向,更是新时代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文章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详细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BIM+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BIM技术师资力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重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搭建BIM技术实践平台以及突显BIM技术实践应用等强有力措施,将BIM+全面融入到后期的教学过程之中,助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丰富和拓展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的建设内涵,亦可为其他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