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综合虫害管理中陷阱监测的作用、方法与实践

2021-01-06顾彧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库典藏虫害

顾彧平

(上海图书馆 上海 200031)

1 引言

馆藏文献的妥善保存与保护是图书馆提供文献服务的立足之本,是确保馆藏文献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虫害则是典藏环境中威胁纸质文献安全的首要因素。害虫对纸质文献的危害通常是隐蔽的、渐进的,延至肉眼可发现阶段,往往已对文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我国图书馆界许多单位的保存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虫害的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虫害防治是图书馆典藏部门纸质文献保存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图书馆传统的虫害防治手段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法,利用化学药品驱虫、杀虫,如利用硫酰氟、环氧乙烷等熏蒸杀虫。但熏蒸剂在被熏蒸的文献中的残留量并不容易控制,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还被确认有致癌作用[1]。随着人们对化学品危害的认识不断提高,同时化学杀虫剂的处理方法并不能阻止典藏环境中害虫的再次出现,化学防治法的使用局限与风险引起了对害虫防治综合管理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国际图联保存保护中心出版的《国际图联图书资料保存与处理原则》[2],其中推荐将综合虫害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方案作为防治图书害虫的藏品保存方案。综合虫害管理建立在可持续的管理方式之上,是集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依靠日常维护和内务管理,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如温湿度控制、食物来源控制、围护结构密闭性管理等) 营造一个不适合害虫生存及繁衍的环境,将害虫活动水平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健康和环境风险的虫害管理方式。IPM管理方案主张尽可能减少杀虫剂等化学方法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化学试剂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负面影响[3]。

2 监测在IPM中的作用

基于IPM方案的程序与措施可分为预防/阻断、监测、识别、解决方案四个阶段[4]。预防与阻断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害虫进入图书馆典藏环境,但任何建筑物都无法做到完全密闭安全无虞。即使是已建立起完善的IPM程序,仍可能存在这些情况——害虫或之前已在建筑物中存在,或总会找到方法进入建筑物。因此,持续对典藏环境进行有害生物监测是IPM的一个重要环节,定期检查文献和典藏环境能帮助IPM工作者阻止害虫在典藏环境中“安家”与蛀蚀文献,通过陷阱监测这一连续动态评估害虫活动水平的系统方法,能及时有效掌握建筑物内有害生物活动的轨迹、分布、密度,通过实施一定周期的持续虫害监测,有助于建立对本图书馆建筑或典藏区域特定“生态系统”的理解:①建立对图书馆建筑和藏品易于受到何种害虫侵袭的认识与意识;②跟踪掌握建筑内部不同典藏区域的虫害密度及布局,绘制虫害分布风险地图;③了解不同季节变化下的虫害演变趋势,包括逐年的变化情况。

3 监测方法

通过预先调查掌握发生虫害的种类、场所、密度等,实施与情况相适应的对策。调查采用客观的方法和器材判断害虫栖息密度,主要包括目视检查、陷阱捕捉等方法。配合正确使用信息素诱饵,可以显著提高监测的效率。

3.1 目视检查

使用陷阱可以掌握目标害虫的种类、密度,但是在陷阱之外的区域或者生物的痕迹,不进行目视检查是无法掌握清楚的,因此为了全面掌握情况,目视检查是不可缺少的。

目视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有害生物及其活动的迹象,同时目视检查也是发现霉菌污染的最常见方法。检查应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定期进行,重点关注典藏保存和展示区域,有条件时应覆盖建筑场所内外所有区域,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典藏工作者在内的馆员观察、记录、报告制度,让每一位馆员发挥虫害监测“神经末梢”的作用。由于目视不是单纯的巡视,因此对作业的人员进行生物的分类、生态、习性等知识的基础培训也是这项工作的关键之一。

3.2 陷阱捕捉

陷阱捕捉是IPM程序中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陷阱捕捉可以追踪监测目标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在有害生物监测计划中没有单一的最佳诱集装置可以使用,重要的是要使特定诱捕器与每种特定情况下的环境条件以及目标害虫的生物特性相匹配。

诱捕器样式选择不当会导致某个区域中有害生物真实数量的错误描述。一是由于诱捕器设计导致有害生物无法飞入或爬入陷阱,如使用悬挂式陷阱监视很少飞行的甲虫。二是由于诱捕器设计原因,昆虫进入陷阱后能够逃脱。例如,使用仅具有薄胶表面的粘胶陷阱来捕获啮齿动物或大型昆虫,它们一旦进入粘胶陷阱,就很容易从薄胶中逃出[5]。

3.3 信息素诱捕

信息素是昆虫释放的化学物质,利用性信息素或聚集信息素进行诱捕可提高陷阱诱捕效率。但信息素在其工作方式上极具物种特异性,在使用信息素诱饵之前,必须获得昆虫的虫种信息。信息素诱饵设计应以模拟自然释放速率和目标昆虫浓度的方式将信息素释放到环境中。由于信息素负荷和释放速率的差异,诱饵的有效期和吸引距离会有所不同。受控释放的引诱剂将使信息素的释放浓度适当缩小,足以诱使害虫进入诱捕器,但又足够强大到可以辐射覆盖一定的区域范围。

信息素诱捕是IPM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视、识别和定位昆虫种群,从而可以有效地实施控制措施。在典藏环境内找到理想庇护场所和食物来源的昆虫可能不会被“失误”陷阱捕获,因为它们没有旅行的动机。如果正确使用信息素诱饵,可以显著提高监测的效率。

如果正确使用信息素诱捕器,则不会将害虫吸引到要监视的区域。已发现的所有信息素诱剂对人类都是安全的。对于信息素,与所有化学药品一样,务必参考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材料安全数据表)和其他制造安全准则,以确保安全地存储和使用材料[6]。

4 上海图书馆虫害陷阱监测实践

上海图书馆于2019年8月起开展IPM虫害陷阱监测工作,目前监测范围已覆盖包括本馆书库及四个外围书库(各一个楼层)在内的共6个楼层,合计261个陷阱位置点,每月一次的陷阱巡查结合日常书库管理中的目视检查,形成典藏环境有害生物防治的管理闭环。

4.1 目视检查

在对书库管理人员进行虫害知识培训后,将IPM目视检查融入日常书库管理工作中,形成覆盖典藏环境的第一道虫害防治监测网。目视检查的具体技术要求如下:①巡视典藏书库区域,检查窗台、空调管道等位置,着重注意易感物品、柜架下方、潮湿阴暗角落、死角;②注意查看害虫的蛀屑、粪便、尸体、虫蜕等标志性残留物;③各书库管理员是最容易发现负责区域有害生物的人员,与他们密切交流合作,提供害虫资料和收集器材,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监测;④在春末夏初等害虫活跃的季节加强有害生物巡查;⑤保持物品和存放环境整洁无尘会让虫蜕和新鲜的害虫活动痕迹明显,在不常清洁的区域则很难区分新旧虫害侵袭痕迹;⑥发现昆虫尸体或捕捉到昆虫,可将虫体标本放入小瓶中保存,以备进行虫种识别。

4.2 陷阱监测

使用陷阱监测目标空间,重点包括受到各种有害生物渗透和栖息的典藏区域。常见的陷阱选择有通用粘性陷阱、悬挂陷阱等。

4.2.1 通用粘性陷阱

通用粘性陷阱的样式很好地指示了昆虫爬行出没的路径,其通过黏胶作用捕获途经的昆虫,但不能用作啮齿动物的陷阱,在灰尘较多的区域中也会失去效用。陷阱应布置在离典藏文献足够远的地方,以防黏合剂对文献造成损坏[7]。

4.2.2 悬挂陷阱

悬挂陷阱常配套信息素诱饵,用于捕捉飞蛾和具有飞行能力的甲虫[7]。

使用陷阱捕捉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调查布置陷阱的区域,在建筑物平面图上,确定所有门、窗、空调管道、水源、热源和书架。确定布置方案,给每个监测点编号,并在楼层分布图上标注陷阱位置。②陷阱布置须着重注意窗户、墙角、立柱、排水管、墙面和地面的夹角处和出现侵袭迹象的高风险位置。③定期放置、检查、更新陷阱,记录并识别捕捉到的害虫种类和数量。④当陷阱沾满灰尘或捕捉到大量害虫时,应及时替换陷阱。⑤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陷阱分布位置、密度及检查频率。⑥陷阱监测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捕捉结果和地点记录建立害虫感染/侵袭地图。⑦使用可利用的资源正确识别捕捉到的昆虫,标注成虫或幼虫。正确识别属和种可以帮助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并获得更好的控制措施。

4.3 信息素诱捕

信息素诱饵可用于针对性的诱捕。使用时须注意远离门窗等库房出入通道,防止吸引外来害虫。信息素诱饵远比单一的陷阱要贵,因此应在高风险区域或怀疑某些种类的害虫出现时使用。

4.4 监测记录

记录保存是监测的一部分,所有监测结果应妥善保存。记录保存的范围可以从简单的列表、电子表格、自定义数据库到复杂的基于地理位置的跟踪程式。记录信息应包括:日期、地点、区域、陷阱编号、品种、阶段(成虫、幼虫等)、类型(翅膀、碎屑等)、数量等,标记有陷阱位置和检测到的害虫和/或造成的损害的地图应补充在图标后,其他迹象或踪迹,基于此次发现对下次检查提出的建议也应记录下来。经过长期记录害虫规模、类型和季节性周期的数据积累,可以绘制风险区域分布图,建立基于本馆建筑的有害生物情况数据库,以追踪陷阱位置、防治日期和捕获清单,并预测虫害爆发时间段和害虫入侵路径。同时IPM监测应辅以详细的典藏环境监测(如库房温湿度),采取的措施也应当记录下来,作为保存记录的一部分。

典型的虫害数据库字段列表可分为四类:必填、建议、可选和不建议。每个机构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选择适合本机构需求的字段,通过保持数据库简单,可以提高其可用性。

必填字段:通用陷阱位置,特殊陷阱位置,陷阱编号,检查日期,昆虫通用名,昆虫学名;生命阶段,观测到的昆虫数量,害虫的关联生态系统(如潮湿、腐烂、霉菌、水分、外部、温暖、排水等),危险因素。

推荐字段:房间功能,位置细节(如近窗、近水管),陷阱布置日期。

可选字段:环境条件,性别,害虫状况(如活、死),备注。

非推荐字段:采取的措施,事件[8]。

4.5 报告反馈

在每月例行巡查完成后对陷阱捕获虫害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该周期IPM巡查报告,截至2020年10月底,共计完成巡查报告8份,经识别确认捕获衣鱼、地毯甲虫、米象等23种入侵生物,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上海图书馆典藏环境虫害图谱。巡查报告主要依据监测所得虫害活动水平,围绕书库虫害总体概况、天气影响与季节因素、书库围护结构的缺陷、书库内部隐患等方面进行及时反馈,并给予基于文献预防性保护理念与原则的措施建议。从实际落实情况看,保护组反馈的书库办公区墙体裂缝墙面酥松、书库窗帘水痕显示墙体渗水、书库内部中央空调管道局部漏水、个别书库内部个人杂物不合理堆放等问题均第一时间在物业安保中心的支持下得到整改解决。

以陷阱监测为IPM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一定周期的陷阱监测与巡查分析,形成问题反馈机制,促使IPM工作向完善书库围护结构与加强内务管理等预防与阻断阶段纵深发展。

5 结语

虫害监测程序是图书馆IPM方案落地实施的最佳切入点。通过持续实施监测程序,文献保护工作者获取典藏区域虫害活动水平与风险分布数据,为协同物业管理部门促进书库内务管理、加强与完善建筑维护结构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与参考;配合昆虫专家对监测程序中黏性陷阱捕捉的害虫识别鉴别,为下一步针对性虫害治理解决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与情报;培养了包括典藏管理工作者在内的图书馆员的文献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为建立图书馆IPM管理闭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书库典藏虫害
气候变化下的林业虫害防治对策分析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人梯书库”丛书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不用农药也能治虫害
典藏
往来·典藏
典藏
阿克苏林果虫害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