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2021-01-06戴显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学技术科技

戴显红

(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定的目标指向和内在规律,其成长、壮大是与中国科技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后,党和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情报政策,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推进中国科技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经过不懈和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科技情报事业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其发展的历程,分析其积累的经验,对当下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启示。

1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技情报事业指的是以推动、促进科技情报传播和提高科技情报利用能力为宗旨,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的搜集、分析和传递,进而形成有价值判断的社会性活动。科学技术情报虽是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各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起点和发展路径是不尽相同的。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在建国之初有了成功的起步之后,也曾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甚至一度陷入了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科技情报事业重新迈开了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及至中共十八大召开,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指引下,科技情报事业又开始在跨越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1.1 成功起步阶段

建国之初,在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国际乃至国内的科技情报工作一时还没有开展起来,以致国内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周恩来在1955年向中国科学院领导作出了建立科技情报机构、开展情报服务的指示。紧接着,郭沫若在1956年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强调指出:“这样的情况今后是不能允许继续存在的;特别要在一定时期内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情报工作做好。”[1]

基于此,《十二年科技规划》针对我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要求迅速建立科学技术情报机构,培养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专家,全面及时地搜集、研究和报导国内外科技发展情况,特别是科学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使全国科学工作者能及时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2]。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设立了科学情报研究所(195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改称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60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归属国家科委领导;1992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同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又与国家科委信息研究中心合并,名称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成为全国科技文献中心,为生产和科研工作服务”为定位,标志着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全面展开。1957年,该所创办了《科学情报工作》杂志(后更名为《科技情报工作》,再更名为《中国信息导报》,2008 年又更名为《中国科技资源导刊》),介绍国内外情报工作现状与发展,并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新中国情报学的研究。

195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明确规定了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任务。同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以下称国家科委)和国家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资料工作、交流工作和情报研究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三大中心任务,并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广、快、精、准”的指导方针,决定建立一个全国脉络贯通的科学技术情报网。在上述政策指引下,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于同年陆续建立了科学技术情报机构,形成了全国的科技情报网。1959年,我国第一个英文版检索刊物《中国科学文摘》宣布正式创刊。1961年,中国国外科学技术文献编译委员会宣告成立。1966年至1976年间,我国的科技情报建设工作虽有所减弱,甚至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但周恩来十分重视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强调“情报所要组织好,搞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为大家服务的”[3]591。

1.2 改革奋进阶段

1978年,随着我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科技情报事业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在苏州正式成立,明确其任务是团结全国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科学技术情报学术活动,促进科学技术情报学术的发展。随后,地方各情报学会纷纷成立。1979年,我国成为联合国世界科技情报计划组织理事国。1980年,我国又参加了世界文献联合会。同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必须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基于此,作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会刊的《情报学报》于1982年正式创刊。同年,我国第一种英文版科学文摘刊物《中国科学文摘》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和信息工作的指示精神,使科技情报工作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家科委召开了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并经国务院批准转发全国。该意见要求提高对科技情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技情报工作的近期方针任务,加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建设。同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又颁布了《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局汪廷炯局长在会上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情况作了一个基本评估,认为“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卅年来有了巨大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科技情报工作体系”[4]。同年,国家科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要求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有偿服务。1988年,国家科委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机制。

1991年,国家科委以“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6号”的形式,公开出版了《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该“蓝皮书”的内容包括:①完善和发展国家科技情报系统;②加强文献支持系统建设;③健全情报检索体系;④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1992年,第八次全国科技信息工作会议作出决定,把“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同年,国家科委在其出台的《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科技信息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对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在上述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科技信息网——中国科技信息网(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CSTINET)于1995年正式建成开通,开始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服务的业务体系。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提出,则标志着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初步形成。2004年,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平台纲要》,要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1.3 跨越创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科技信息服务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新时代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5]630。对此,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保障。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年,为整体性、系统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在其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国家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6]。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型期,为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7]为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决定建立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调查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决策咨询体系渐趋制度化和体系化,使得我国科技决策在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我国又颁布了情报工作的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从此我国情报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

2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

科学的继承性决定了任何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有关资料和情报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因为没有有关科技情报的奠基,科技工作者就很难掌握科学发展的动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逐步推进科技情报事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经验。

2.1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认识与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科技情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具体说来,就是社会整体情报需求和国家经济实力[8]。正由于此,第五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要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广辟科技情报来源,掌握国内外科学技术成就和动向,及时准确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条战线提供科学技术情报资料和分析资料[9]。为此,时任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武衡在1982年召开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科技情报工作要为经济振兴服务,“应该着重抓3项工作:1.为科技攻关提供情报;2.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科技规划提供情报;3.做好咨询服务工作”[3]464-465。1984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又提出,科技情报工作要向经济领域延伸,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6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其主题便是深入开展科技情报体制改革,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2.2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发挥对科技发展的重要牵引力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及时准确的科技情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科技决策,科技情报越全面、越及时,科技决策就越有正确性。对此,邓小平在1984年为创刊两周年的《经济参考报》题词时,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明确指出我国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情报事业在2000年之前确立的基本发展目标,是在全国形成一个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效能的科技情报系统。为此,我国政府于1988年推出了包括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内的“863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沿高技术研究体系,带动了我国高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进入21世纪,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10]16。2018年,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中华民族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11]。这一论述既契合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2.3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集信息库与思想库建设功能于一体

科技情报工作不是一件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是我们党领导技术革命和文化建设的一个工具。正由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就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科技情报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由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受苏联的影响,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文献工作与情报研究工作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各国的工作特色。对此,聂荣臻在1984年为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的题词是:“科技情报是科技工作的耳目、尖兵。”1986年,聂荣臻又为科技情报事业创建30周年作了“科技情报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对科技人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的题词。所谓当好耳目、尖兵和有启迪作用,就是科技情报工作要集信息库与思想库建设功能于一体。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就标志着这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思想的存储、解放和激活为其建设前提的,这给科技情报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具体说来,科技情报工作是科技智库的基础性工作,科技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一进程中,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要增强科技情报工作的整体效益,必须与科技体制改革同频共振,有目的、有重点、积极地发展科技情报事业。对此,时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长武衡1989年撰文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度发展,在深化科技情报事业改革中,全国科技情报系统除以国家办的情报机构为主要骨干外,应与时俱进允许多种所有制的情报机构并存,积极开拓科技情报市场,变过去的完全采取无偿服务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共同开发科技情报资源[12]。2003年,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在全国科技信息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我国的科技情报工作不仅要适应国内外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点,而且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化改革中积极探索出发挥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13]。

3 新中国70年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对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发出了更强烈的呼唤,并赋予了其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更加重大的责任。这给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加速了科技情报事业向良性循环的轨道迈进。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为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绘就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

3.1 推进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既是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使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代表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推进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同步发展,以科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科技信息化,是新时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然。因为迅猛发展的科技信息化不仅引领着科技进步,而且对工业化具有渗透、覆盖和拉动作用,只有推动科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信息化在现代化发展格局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跃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支撑,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长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对此,为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而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10]16。党的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4]。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之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5]628。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5],不断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基础上,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统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3.2 走依靠自身力量的内涵式科技信息化发展之路

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出路在现代化,而科技情报事业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信息化,因为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为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信息技术为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得到了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具体落实到我国,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以及完整的产业体系,为科技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和市场规模,也为科技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驱动力。因此,只有抓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走内涵式科技信息化发展之路,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新时代科技战略与政策决策复杂性的日益增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其2016年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要求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的三大战略方向,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同年,国务院在其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又强调要着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和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其审议通过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中,又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建设,把立足点放在支撑国家发展全局、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的需求上来,着力做好机制设计,推动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迈出重要一步。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国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信息或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领。

3.3 注重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的价值和方向的把握

科技情报事业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其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即在推动科技情报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虽然必须重视和讲求情报活动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但绝不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16]。这是因为随着我们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科技信息化时代,最主要的资源是全社会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不仅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也深度融入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因此,在科技情报事业中,必须坚持把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与科技信息化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做到科学化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走向深入,对科技情报工作和科技情报信息也提出了更高和更广泛的要求。对此,武衡在1989年召开的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成立10周年暨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在科技情报机构和科技人员中要明确科技情报工作是公益性服务工作,今后情报工作的目标是要完善和增强科技情报系统应有的社会功能。”[17]1992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国家科委副主任周平在报告中又指出,科技信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益型和科技服务型并举的科技信息事业和信息产业”[18]。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其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又强调要完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的制度,推动科技资源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切实加大对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19]。这些讲话和文件的出台,无疑为新时代注重科技信息化社会效益的价值指明了方向。

3.4 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布局必须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强盛往往与国家战略直接相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在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研判发展方向上,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关联,提供科学、准确、前瞻和及时的建议,以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要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的结合,从国家层面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持续塑造科技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化工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作出了一系列引领科技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决策,开启了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新征程。有关于此,2016年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引领作用虽日益凸显,但服务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同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强调“十三五”时期是信息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科技情报科学技术科技
基于数据工程的国防科技情报生态体系构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铜陵市科技情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情报自动化发展策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加强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