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用菌种业问题与技术创新的挑战

2021-01-06张金霞

食药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菌种种业食用菌

张金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以食用菌作为主要脱贫项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民间资本近5年在食用菌业内的投入估计逾千亿元。产业整体发展看上去如火如荼,但产业经济运行现状令人堪忧。

1 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

1.1 产业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在各类资金的支持下,我国食用菌产业新区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硬件设施上得快、定位高,但实际生产却少有盈利。而老产区种植规模在持续萎缩,菇民种植积极性不高,设施老旧,但种植者多有盈利。食用菌总体生产效益在持续下降,成为了一个薄利的产业。

农法栽培多为一年一季,目前投入产出比1∶1.2~1.3;工厂化栽培一年多季,但按产季计,投入和产出比仅1∶1.03左右。专业化的大型菌棒厂多数处于亏损运行状态。

其原因,个人认为,一是我们对产业的定位缺乏科学认知,发展存在一定盲目性。食用菌不像刚需型粮食类产品,市场断供会引发社会不稳定。作为非刚需产业,其市场定位、市场策略和发展规律不同于刚需产业。目前如此大的规模,首要问题是扩大市场需求。二是随着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食用菌生产要素及其价格变化很大,处于全面涨价和持续涨价的态势,极大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很多企业甚至地区,缺乏系统调研分析和应对措施,就匆匆上马,对运营风险缺乏清醒的认识,具极大的盲目性。三是产业缺乏市场体系建设,亟待对市场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增强对市场消费趋势的敏感性和驾驭能力,扩大消费。

无序、盲目、缺乏理性的生产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可持续性受到质疑。政府、金融、企业、科研、技术推广等全行业人员都需要冷静思考,需要对整个产业做一个全面调研,梳理发展中的问题,科学理性面对和处置,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产业链结构待完善

我国食用菌的产业链结构,从产值看,栽培(基质、产品)环节逾3 100亿元,物流环节118亿元,加工产值160亿~180亿元,产后副产品(菌渣)利用16亿元,支撑产业发展的设施、设备、机械、塑料耗材、能源等相关产业的总产值超过1 000亿元,而作为产业基础的菌种仅10亿~15亿元。

其中,栽培方面,我国食用菌种类最多,除了双孢蘑菇的单产不及荷兰、美国等,单产水平总体上世界第一,特别是木腐菌栽培高产而稳定,栽培技术国际领先。加工方面,专业化加工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加工产品覆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和日化产品,技术成熟,产品多样。副产品利用方面,涉及肥料、饲料、基质、能源等多方面,虽然尚未形成产业化,但技术已经成熟。产业链真正的短板在菌种,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专业化的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缺乏,种业的上游,可利用种质资源量不足等。

2 我国食用菌种业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比其他农作物,食用菌产业得到的国家项目和资源要少得多,技术平台建设不足,技术研发受到限制。“十三五”期间,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项目100个,食用菌仅1个;而马铃薯有十余个,玉米有数十个。菌种质量监督是反向逼迫菌种生产企业生产优质菌种,促进菌种改良的有效手段。但全国性的质量监督,缺乏财政资金支持,已将近10年没有开展。

2.2 缺乏完整的菌种生产体系

一是缺乏规范的品种生产性能测试,一个品种全国各地引进甚至串种,但其适用性并未经事先试验测试。二是技术平台建设不足,导致缺乏规范的区域试验,食用菌产业目前没有国家级的良繁基地,区域性的仅有一个。三是缺乏完整的菌种生产专业化技术体系。作为我国继粮、果、菜之后的第四大类农产品,食用菌总产量仅10%左右是工业化(工厂化)生产,90%为农法栽培,而为农法栽培提供菌种的规范化菌种厂不超过10个,90%以上的生产用菌种属于三无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2.3 缺乏完整的菌种选育技术体系

菌种选育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一是种质资源多为有保藏无评价,种质资源近年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数量,但没有资金和人力逐一评价它们的特性,遗传规律的研究差距就更大。这导致种质资源可利用性极低。二是育种与菌种生产本来是难以分离的,然而育种单位与菌种生产企业衔接不紧密,导致种源质量不断下降,劣化菌种流入生产,影响栽培效益的提高。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严重缺乏,不少品种为民间从国外引进,随意扩繁。四是育种的方法学尚未完全建立,对品种缺乏生产性能测试手段,特别是对某些环境敏感性状的测试。一个品种,栽培效果好菇农说品种好,反之就怀疑品种有问题。而实际上,很有可能只是对品种的环境敏感性状不了解,环境调控不恰当所导致。五是缺乏菌株维护观念,对菌种的老化、退化、劣化熟视无睹,任其流入生产。六是菌种质量判定尚未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缺乏理论支撑和检测方法,仍处于凭经验和窍门阶段。现有的质量标准缺乏质量内涵,只能给出及格与否的判定,而及格线以上的质量水平,不能给予判定。

2.4 遗传学基础研究不够深入

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待研究明晰,如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包括色泽是如何遗传,遗传率怎么样;外观、产量、敏感性、周期、储藏性状等哪些是数量性状,哪些是质量性状;各个重要的生产性能之间遗传学上是否有关联等。尽管目前已做部分研究,但还远远不够。这些基础研究的缺乏导致在育种中难以对性状进行预测和筛选,育种筛选中盲目性大,制约了育种效率的提高。

2.5 商业育种举步维艰

为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2016年修订的《种子法》规定商业与生产用品种选育工作由企业负责,但食用菌菌种企业和栽培企业受限于材料、技术和人才等的不足,难以启动,较长时期内难以有成果产出。科研单位不再享有国家的商业育种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任务转为育种技术、新材料创制、种质资源挖掘等上游基础性研究,以技术服务于企业育种。科研单位虽有商业育种条件,但缺乏资金支持。另外,育成品种在绩效考核中难以融入科技评价体系。同时,食用菌无性繁殖的特点使得品种权难以保护,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育种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导致商业育种举步维艰。

2.6 菌种违规生产成常态

业内菌种违规生产和侵权成为常态,一些菌种场随意引种串种,摘朵子实体分离,就称是新品种。这样的品种来源不明,就算自身是“良种”,也没办法与原有的“良法”技术配套,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而劣化的菌种进入三级菌种生产程序,导致的结果是老化、退化和变异,生产表现弱而杂。

菌种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栽培生产频繁发生问题。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每年都会接到多起菌种问题投诉。但因为品种不明确,品种的种性及其适用的栽培管理方法不清,到底是栽培管理问题,还是菌种问题,很难判定。

3 如何突破重围补上种业短板

菌种作为食用菌产业最源头的需求,须突破这一系列问题,补上短板。

3.1 营造政策环境

政府层面科学决策,规划、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分工协作,科学分配任务,不同单位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并配套合理的考核指标。鼓励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合作共赢。只有所有合作的单位都实现共赢,育种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

政策方面长期、稳定、务实支持,才能实现种业及整个产业良性发展。

3.2 建立行业共识

目前,我国《种子法》中知识产权相关条款的修订已提上日程,我国将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1991年版),即对新品种实现全面保护。因此,业内应形成引种、用种遵法守法的共识。这里的“法”包括《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要尊重科学,尊重育种者的权利,坚持长期规划,以科学、严谨、规范的态度对待育种工作,互相学习,坚决反对剽窃他人的材料和品种。欺世盗名、剽窃他人成果的不正之风要坚决抵制。

企业要切实承担育种的主体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开展育种工作,制定好规划,与科研单位做好对接,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思路推进实际育种工作,加快育种创新能力建设。

3.3 借鉴国外创新经验和机制

国外的一些创新经验和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如欧美有科企结合、科学家嵌入制,科学家每周有固定时间到企业坐班,开展研究工作。韩国有国家奖励制度,企业育出优良品种,会获得国家奖励。日本则以组织完全商业化的行业协会形式,约定彼此尊重知识产权,共同维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

3.4 建立适于我国的食用菌种业技术体系

食用菌种业上游工作一是完善国家菌种库,并建立数据库,对种质资源进行可利用性评价,种质和数据做到行业共享;二是发掘与创制新材料,赋权共享;三是研发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下游育种企业急需组建自己的人才队伍,建设一套技术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菌株维护、菌种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3.5 建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企业成为食用菌种业技术创新主体,要建立并保持持续创新能力,采取业内联合是最为有效地可行路径,院企、校企、科企(科学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以赋权、利益共享为核心的联动创新机制,共研、互补、协商、共享,加快创新。

在院企、校企、科企联合的研发工作中,科技人员须深入一线,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下功夫、做研发,引领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有实质内涵的创新,最终使企业成为食用菌种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食用菌种业最终有望实现:公益机构做上游,提供技术指导,科学家嵌入企业;企业做下游,有队伍、有技术、有材料,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新主体。届时,食用菌种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助推整个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菌种种业食用菌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