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方法简述

2021-01-06

陶瓷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越窑白瓷釉色

路 通

(一室工作室,安徽亳州,236800)

1 前言

中国古代陶瓷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从商周时期诞生,一直发展到明清,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陶瓷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与叙述者。

新石器时代,火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炊煮食物与储存食物,人们不断地摸索合适的材料,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了耐火粘土,开始试制陶器。

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不断摸索制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瓷石被发现;商周时期,瓷石被广泛应用于陶器的制作,又发明了原始釉,原始瓷烧制成功。到东汉时期,瓷器最终发展成熟,具有了目前比较公认的瓷器的特质,在这个基础上,瓷器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耀眼的一朵奇葩。

瓷器的装饰,总体上可以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和彩装饰。大体上以釉色为界,通过梳理中国古代不同的窑址,明晰陶瓷装饰的发展脉络。

2 青瓷

我国古代最早创制成功的瓷器就是青瓷,北方窑场正是在对南方窑场青瓷模仿制作的过程中,最终创制白瓷,到唐代时期,形成了“南青北白”两个谱系。越窑的釉典型釉色是艾色,釉色上一般没有彩装饰,以釉色见长,其中秘色瓷最为著名,与越窑青瓷相比,秘色瓷的釉多数呈淡青绿偏灰色。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在确切的实物证据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不知道秘色瓷中的“秘色”到底指的是什么,就年代问题也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秘色瓷始烧于唐,非开始于五代吴越时期。法门寺地宫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收藏器物的记录,上面清楚地写着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遗物解决了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秘色瓷釉色问题和秘色瓷烧造年代的问题,学界就烧造年代达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在五代达到了顶峰。陆龟蒙有诗专门吟诵秘色瓷,也增加了秘色瓷的知名度,尤其是在未曾确定秘色瓷釉色时,该诗是学界推测釉色的主要凭据之一。

龙泉青瓷,龙泉青瓷承袭了越窑的烧造传统,装饰有划花、篦纹、刻花、印花、贴花、填白、点彩、露胎、出筋、开片和紫口铁足等多种方法。同时浙江早期青瓷所用的点彩,在龙泉青瓷上也能看到[1]。

耀州窑在唐代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装饰有白釉褐彩、素地黑彩、釉下绘白彩青瓷、黑釉剔花填白彩、绞胎、茶叶末釉、花釉等。五代末至北宋,耀州窑创烧刻花青瓷,先将半干的坯用直刀划开,再用斜刀削成一个坡面,有一种阴影的感觉[2]。

汝窑,或者称汝官窑。汝窑的瓷器,传世品中多以釉色见长,有“雨过天青”的美誉,釉色为淡天青色,青中闪蓝,有明显的乳浊感。汝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汝窑产品以釉色淡雅,传世品稀少著称。在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位列第一,产品由于烧造时间较短,釉色特殊,后世难以仿制,有“以玛瑙入釉”的传说。釉面抚之如绢,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钧窑,以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釉色闻名于世,钧瓷的釉色有豆青、天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器表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和鹅哥绿等多种窑变,窑变为钧窑最大的特色,同时钧窑创制成功铜红釉,是烧制工艺的创新[3]。这改变了过去高温青釉和黑釉独大的局面,同时也为明清时期釉里红和霁红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明张应文撰《清秘藏》“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4]。钧窑同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变”色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铁、铜等着色氧化物的釉料,在烧制过群中,随着温度高低、气氛浓淡而呈现的变化[5]。北宋官窑钧瓷的烧制工艺十分纯熟,虽然钧瓷最终的釉面效果难以确定,但是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恰到好处,是北宋瓷器高超的制作工艺的体现。北宋官窑钧瓷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窑址也被埋在水下,有“纵使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3 白瓷

邢窑,是中国早期白瓷的主要窑场,为中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最早烧制成功精细白瓷,釉色洁白。为了提高白瓷的白度,在瓷胎的表面开始使用化妆土。邢窑重胎质和釉色,装饰较少,仅有少量的印花、刻花装饰。[6]

巩县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同时兼烧唐三彩、绞胎、唐青花和黄、绿釉单彩瓷[7],唐三彩为低温铅釉瓷器,装饰技法为釉上彩瓷,绞胎瓷器,是指将两种或以上颜色的瓷泥揉和在一起,拉坯制作成型,再浇上透明釉。唐青花为釉下彩瓷器,青花为钴料的颜色,唐青花为我国最早发现的青花瓷器。

定窑烧制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白瓷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印花、点彩, 北宋早中期主要有刻花 (刻有莲瓣纹、花卉纹)、划花、印花、模印贴花, 北宋后期到金代主要有刻花、划花、刻印结合、印花、剔花、釉上红彩;定窑鼎盛时期的典型纹样主要有莲、牡丹、菊花、石榴及四季花卉等植物类,、划花、印花、模印贴花, 北宋后期到金代主要有刻花、划花、刻印结合、印花、剔花、釉上红彩;定窑鼎盛时期的典型纹样主要有莲、牡丹、菊花、石榴及四季花卉等植物类[8]。

龙泉务窑,是辽代重要的烧制白瓷的窑口,以生产中原风格的器物为主。龙泉务窑瓷器的装饰主要流行于中晚期器物之中,装饰方法有刻、印、点彩三种,其中刻花最为流行,印花次之。装饰题材以花叶纹为主,人物、动物图案较少,花卉中莲瓣所占比重最大,牡丹次之,叶纹的时代地域特征明显。植物花卉常见于罐、枕等器物。动物装饰题材有蜂纹、螓纹、鱼纹等。[9]

景德镇,装饰种类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颜色釉等,有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等。景德镇在元代烧造的元青花,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代景德镇的窑工改造了传统的瓷土配方,以“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取代了以瓷石为主的做法,瓷器的胎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为烧造大件的元青花器物奠定了基础。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器体硕大,釉色饱满,构图精美,工匠绘画技艺纯熟,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元青花中最具特色的装饰之一就是人物故事类的装饰,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人物故事出现在瓷器上,说明了元代杂剧、小说等文化事业的繁盛。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集全国顶级工匠,生产了一批质量优越的精品瓷器。创烧的五彩是在传统低温色釉和辽金时期 北方红绿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珐琅彩是在明代景泰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粉彩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釉上彩品种,可见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工匠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具有革新 精神。

前文简要地梳理了不同窑址瓷器的装饰,从对瓷器装饰的梳理来看,古代瓷器的装饰处于不断地发展中,东汉越窑瓷器作为我国古代最早成熟的瓷器,主要是以釉色见长,北方的窑场在对南方窑址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创制成功白瓷。东汉至唐前期,瓷器的装饰以胎装饰为主,但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也不大,如邢窑,仍沿袭了釉色取胜的传统做法,刻、划花装饰有少量发现。

长沙窑时期,出现了釉上彩装饰,如青釉褐彩,还出现了在瓷器上书写唐诗的做法。唐青花,为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花器,为釉下彩装饰。在此基础上,中国瓷器的装饰技法不断发展,到宋代形成了各大窑系,釉彩装饰争奇斗艳,磁州窑集装饰技法于一体,有划花、剔花、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白釉釉下黑褐彩划花器、绿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红绿彩等,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有50多种,位列宋代全国窑场之冠[10]。尤其是磁州窑烧制的红绿彩瓷器,以红彩和绿彩为主,有少量的黄彩,烧造的手法是在已经烧制成功的白瓷上面涂绘低温的红绿彩,入窑烘烤,使彩留在瓷器表面。红绿彩瓷器为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瓷,珐琅彩、景泰蓝和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在皇家的支持下,生产瓷器不计成本,瓷器装饰之精美,令人赞叹。

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瓷器除了碗、盘、盏等日用器物之外,古代瓷器有很大一部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花瓶、仿古器、茶盏等。而不少以釉色见长的瓷器,文人墨客们写了不少诗词,如赞美越窑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赞美汝瓷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邵亨贞的《西江月 赋陶九成瓷牖朝光书室》,张伯淳的《摸鱼儿•次韵抱瓷》也都歌咏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瓷器。瓷器从东汉一直繁盛到现在,融合了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目前发现的一些载有瓷器的沉船,也为了解古代世界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窗口。梳理古代不同窑址的装饰艺术,可以让我们一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猜你喜欢

越窑白瓷釉色
如意
越窑青釉直颈瓶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谈南京江宁博物馆藏青白瓷 明如镜 声如磬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