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优势分析

2021-01-06王美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

□ 王美福 徐 璐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作为、真抓实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落地,消费升级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政策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综合实力雄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盘稳固

(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高

长三角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总值于2011 年突破10 万亿元,于2017年突破20 万亿元,2020 年达到24.5 万亿元。2020 年,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4.1%,其中,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1%、6.4%、3.8%和3.8%。

(二)人均GDP 基本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9 年,长三角区域人均生产总值12410 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19 年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标准线(12700 美元)。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5.7万元、12.4 万元和10.8 万元,分别居各省(市、区)第2、第3 和第4 位,均已跨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三)长三角区域是全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

2011-2020 年的10 年间,按可比价计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9%、7.9%、7.4% 和6.9%,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9%)。2020 年,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4%,增幅比全国高1.1 个百分点。

|家底厚实,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潜力巨大

(一)财力充沛,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保障

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长三角是我国最富裕的区域之一,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钱袋”充盈,扩大消费、增加投资的空间较大。居民收入水平高。2020 年,上海、浙江和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2232 元、52397 元、43390 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第3 和第5 位;安徽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3 元,居第13 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2020 年,浙江、上海、江苏和安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1.96、2.19、2.19 和2.3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企业盈利能力强。2020 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8 万亿元,占全国的27.9%;比上年增长8.7%,增幅比全国高4.6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7620亿元,占全国的29.9%;比上年增长0.1%,增幅比全国高7.1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充足。2020 年,长三角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 万亿元,占全国的26.5%;比上年增长1.4%,增幅比全国高2.3 个百分点。

(二)内需市场规模优势明显

市场资源是长三角区域的巨大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将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从消费品市场看,2020 年,长三角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 万亿元,占全国的25.0%,占比比2018 年提高0.7 个百分点;比2018 年增长6.9%,增幅比全国高3.1 个百分点。市场活跃,2019 年,长三角区域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44 个,成交额5.3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3.3%和47.0%。新商业模式发达。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消费市场逐步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长三角地区涌现一批全球知名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零售平台。2020 年,长三角区域卖家在全国电商平台实现商品类和服务类交易额9.9 万亿元,占全国的27.6%。消费升级潜力巨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和中高端的消费品快速进入百姓生活。2020 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比2015 年有较快增长。2020 年浙江限额以上单位分商品类值数据显示,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通讯器材以及金银珠宝等消费升级相关商品零售额占比为13.5%,比2015 年提高2.7 个百分点。从工业品国内市场看,2020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内销售21.7 万亿元,占销售产值的83.3%,比重比2019 年有所提高,比2015 年下降0.9 个百分点,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的空间十分巨大。

(三)扩大有效投资精准发力

依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大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拓展投资的空间。2020 年,长三角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6%,增幅比全国高0.7 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3.6 万亿元,占全国的25.7%;增长8.0%,增幅比全国高1.0 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7 亿平方米,占全国的21.0%;比上年增长7.9%,增幅高于全国。从地区看,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如:上海制造业投资增长20.6%;安徽和江苏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0.6%和9.4%;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4%。“十三五”时期,安徽、浙江和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9.7%、8.4% 和6.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的5.9%;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1%,增幅略低于全国。

|经济外向度高,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能力突出

(一)国际贸易地位显著

2020 年,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出口总值分别为11.9 万亿、7.0 万亿和4.9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6.8%、38.8% 和34.5%,与2015 年相比,占比分别提高1.7、1.6 和2.0 个百分点。江苏、上海和浙江进出口总值分别居全国的2~4 位。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较高,占全国的38.5%,比全部出口占比高4.0 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浙江、安徽、上海和江苏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0%、71.7%、53.7%和53.4%。

(二)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陆续成立,2013 年上海自贸区、2017 年浙江自贸区、2019 年上海临港新片区和江苏自贸区、2020 年安徽自贸区陆续获批成立,2020 年浙江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赋权扩区,新增杭州、宁波、金义三个片区。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自贸区全覆盖,形成了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浦东开发开放等重点区域为“尖兵”,四大贸易试验区为改革开放“先锋”的雁阵格局,示范带动作用将逐步发挥。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有序推进

“引进来”成效显著。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外资企业投资热情不减。2020 年,长三角区域实际利用外资827.1 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7.3%;比上年增长7.9%,增幅比全国高3.4 个百分点。“走出去”稳定有序。2019 年,长三角区域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5724 份,占全国的48.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1.6 亿美元,占全国的16.3%;年末在境外从事承包工程人数和从事劳务合作人数分别为8.3 万人和10.6 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6%和16.9%。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入境参观旅游。2019 年,长三角区域国际旅游收入190.4 亿美元,占全国的14.5%,比2016 年提高1.3个百分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外国人)1406.2 万人次,占全国的21.4%。

|数字经济发达,畅通双循环动能增强

(一)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推进供需循环畅通

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是经济循环最基础的动力。数字技术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助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的交互终端、更丰富的内容资源、更有趣的场景体验,为生产者提供更智慧的生产决策、更精准的流程控制、更低廉的人力和资源成本。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最活跃、规模最大,为经济循环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占GDP 比例,上海已超过50%,浙江和江苏超过4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市场化改革提速,推进要素循环畅通

人流、物流等“硬要素”循环通畅能力增强。2020 年,长三角区域公路货运量65.4 亿吨、货物周转量9831 亿吨公里,分别占全国的19.1%和16.3%,比2015 年提高3.0和1.5 个百分点;客运量13.1 亿人、旅客周转量832 亿人公里,分别占全国的18.9% 和17.9%。2019年,长三角区域水运货物周转量5.2万亿吨公里,占全国的50.2%;是2015 年的1.4 倍,比重提高8.6 个百分点。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布局逐步完善,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辐射能力巩固,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2019 年,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两大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达108 家,通航51个国家,通航点总数达314 个;旅客吞吐量首超1.2 亿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405.3 万吨。信息流、技术流等“软要素”循环进一步畅通。2020 年,长三角区域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467 亿元,业务收入3964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5.5%和35.9%。其中,快递业务量屡创新高,快递业务量和快递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3.7 倍和2.9 倍。金华(义乌)市快递业务量从2015 年9.7 亿件突飞猛增至2020 年90.1 亿件,年均增长56.1%,业务量首次超过广州,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2020 年,长三角区域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为25369 亿和2906 亿元,占全国的18.6%和21.4%。

(三)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区域循环畅通

从长三角一体化出发,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沪苏浙皖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核心功能,逐步形成集区域产业链、区域市场链、区域创新链于一体的循环体系,推动长三角区域动能整合和效率提升,推进长三角区域“小循环”畅通。政务更趋一体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上线,实现跨省身份、电子证照互认互用等多项功能;长三角全部41 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覆盖医疗机构3500 余家;推出交通“一卡通”,9 个城市地铁卡互联互通。交通快速便捷,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十三五”时期,长三角铁路基础设施投资超4300亿元,铁路营业里程增长30.2%;高铁里程增长84.9%。织线成网、持续扩容的铁路版图,让长三角区域内除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实现“市市通动车”,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 小时至1.5 小时快速通达,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加快成形。城乡循环畅通。2019 年末,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88.3%、70.6%和70.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6%)。

|创新能力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基础扎实

(一)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较强

2019 年,长三角区域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12.0 万个,占全国的33.0%。规模以上工业中,有R&D 活动的企业5.6万个,占全国的43.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2%,比全国高13.0 个百分点;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0 万个,占全国的 46.9%,平均每3 家企业就设有一个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平均设置率33.8%,高于全国的22.6%。

(二)科技投入强度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

2019 年,长三角区域R&D 经费6728 亿元,R&D 人员全时当量154.4 万人年,分别占全国的30.4%和32.2%。R&D 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 之比)为2.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1 个百分点,与2018 年美国的2.8%、德国的3.1%、日本的3.3% 接近。其中,上海的R&D 经费投入强度最高,达到4.0%,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79%、2.68%和2.03%。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研究。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5704 亿元,占全国的33.6%。

(三)具备突破产业瓶颈的基础条件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环境优越,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 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约1/4 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 科创走廊建设,具有较强的基础前沿研究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能力增强。2019 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企业数10838 个,占全国的30.2%;营业收入4.4 万亿元,占全国的27.6%。专利创造质量水平较高。2019 年,长三角区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37.1 万和78.3 万件,其中,发明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2.0 万和11.1 万件,分别占全国33.7%和30.8%。科技成果转化顺畅。2019 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销售收入7.6 万亿元,占全国的35.9%;大量新产品出口国外,新产品出口产值1.6 万亿元,占全国的39.7%。

|现代产业体系完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后劲较强

(一)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三产比重上升,一、二产比重下降,已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10 年的5.6∶49.8∶44.6 调整为2020 年的4.1∶39.5∶56.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1.8 个百分点,快于全国的提高10.3 个百分点。特别是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2个百分点,2020 年已高达73.1%。

(二)都市圈和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

都市圈、城市群因为更高的要素聚集效应、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长三角已形成一批以超大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明确划定上海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功能的合纵连横,逐步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2020 年,全国23 个GDP 超万亿城市中,长三角区域有8 个,上海以3.9 万亿元稳居地区生产总值第一,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南通跻身万亿俱乐部。

(三)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逐步推进

长三角区域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逐步建成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最有实力构建国际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家发改委认定的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长三角区域共有13 个,占全国总量的1/5。2020 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7.6万亿元,占全国的25.5%;比上年增长2.6%,增幅比全国高1.8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营业利润率6.5%,比全国高0.4 个百分点。从行业规模看,2019 年,化纤(66.9%)、通用设备(44.3%)、仪器仪表(42.9%)和电气机械(40.2%)等行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国的40% 以上;纺织(39.6%)、服装(32.8%)、专用设备(32.3%)、橡胶塑料(31.9%)、化学原料(31.5%)和金属制品(30.2%)等行业营业收入占到全国的30%-40%。从产品产量看,民用钢质船舶(79.2%)、家用洗衣机(60.4%)、集成电路(44.1%)、家用电冰箱(41.9%)、交流电动机(38.2%)、化学农药(36.1%)、合成纤维聚合物(34.8%)、电子元件(34.3%)、铜材(32.1%)、汽车仪器仪表(32.1%)和化学纤维(31.0%)等产量占全国的份额较高。

(四)区域协作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2013 年,产业专题合作被正式确立为长三角12 个合作专题之一,产业合作逐步常态化,合作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以上汽、上海电气、吉利、阿里等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优化产业配套半径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在补链、扩链、强链上展开更紧密合作,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断点、堵点,有效增强了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五)绿色发展统筹推进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我国第一次跨省建立的以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18 年,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 年,浙江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2020 年,长三角区域41 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5.2%,比上年上升8.7 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5 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6%。“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左右。锁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长三角三省一市一马当先,均提出各自的碳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出硬招、实招,确保提前实现目标。

总的来看,长三角区域具有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肩负起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任,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先行探路者。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长三角区域将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乘势而上,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猜你喜欢

长三角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小区域、大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区域发展篇
2014年5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