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逻辑、原则导向和实施路径

2021-01-06何利娜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明中心群众

何利娜

2018年7月,中央深改组研究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上,党中央再次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建设创举,对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类的文明成果用到生活实践中,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1]文明与实践是一对辩证发展的关系。从广义来看,文明实践是人类文明和实践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狭义来看,文明实践是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循环发展。依据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定位来看,这里的文明实践主要侧重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亦即通过文明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凝聚群众,成风化俗,促进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于占领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本逻辑

(一)理论逻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全社会共同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唯物辩证法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内在地规定了文化自身发展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顺应了文化自身发展的这一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新时代要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全社会凝聚全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破了传统思想宣传工作的思维定势,创新了基层思想宣传工作的方式,把思想宣传工作放在基层一线上,这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的深入认识和创新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已经成为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活动一直是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刻回答了如何理解文化重要作用的问题,为新时代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创新平台,并为充分发挥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现实逻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的交融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日显紧迫和重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安全领域比较典型的竞争是意识形态竞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而意识形态往往与文化认同相关联,因而国家文化安全在主权国家中的一大重要表现是国家内部高度一致的国家文化认同。在此意义上,构建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空间,是构建人民群众文化认同的重要机构场所。一方面,文化艺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文化能够构建读者和社会,进而构建强大的文化认同。由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任务定位是“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因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能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社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凝聚民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这能够形成我国的文化优势,能够在国际激烈的文化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旗帜,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文化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一大布局,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文化建设平台,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在普及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为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力提高了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能够更大程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历史逻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发展要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4]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早至《周易·贲·彖》就已经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后世对此观点不断发展,西汉刘向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6]“化”字演化成教化之意,“文化”即文治教化,以文化人即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以文化人、文治教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厚人伦、移风俗、规范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历史传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秉承以文化人这一历史传统,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再次激活文治教化的功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以文化人传统的传承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人格修养的完善、对社会价值和精神风貌的规范以及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三个方面。首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其提供的各类思想读物、古籍典故为个体读者提升自我成为可能。个体读者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思想理论读物、经典典籍、历史文化乃至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熏陶和陶冶,激发个体内心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欲望,促使个体启动自我完善和自我改变,进而促成读者个体精神世界和人格习性的潜移默化的转变,从而实现对个体的教化。其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社会风俗、秩序的规范与对个体的教化结合在一起。社会风俗与价值规范是整个社会中群体性的个体行为,经过自我完善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社会群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就会因量变达到质变,个体教化上升到社会整体性教化,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推动了社会整体的社会化进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而起到发挥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以及价值引导的社会功能。最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了“以文化人”这一文治教化传统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把个体修养、社会价值规范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承中,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的高度自觉。

(四)实践逻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明确的“六有”标准,该中心属于新型的公共文化机构,其建设无疑能够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发展。

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专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固定场所,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力量来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文明实践活动,有具体的活动项目来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这些组织和项目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改变文化领域中的城乡不平衡状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有效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振兴,更是村容村貌、科技文化以及人才的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风貌,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有效推进科技文化普及,促使人才留在乡村助力乡村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实实在在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原则导向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决定着其他各方面制度的特征和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政治引领的作用,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向前迈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项目,理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政治引领,首先要坚持党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9]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要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在全县域整体以及县、乡镇、村的三级设置中,由党组织成员同志担任负责人,以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正常运转。其次,要牢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政治使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要组织村民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和弘扬时代新风活动,不断增进村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后,要在行动上落实党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具体要求,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盘活现有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平台,统筹协调运行,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其应有功能。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党和国家取得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胜利,其重要法宝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执政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理论指导,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传工作中的地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机构,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纳入到具体的宣传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具体建设工作。“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2]根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实际进展状况,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具体建设、运行中,要善于调查当地的现有资源、民俗民风、历史文化资源等,盘活各种资源,为文明实践工作所用。最后,要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领导干部队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运行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自觉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运用到指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际工作中,要“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4]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要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确保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首先要提供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内容。“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5]好日子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要根据基层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工作,进行文艺演出、科学普及等活动,讲人民群众想听的内容,普及人民群众想学的知识,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真正依靠人民力量建设好、拓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是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要紧紧依靠人民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最后,要把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7]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宣传教育作用,培养时代新人,动员广大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物质力量。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8]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文化建设中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9]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首先要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主流价值的强大感召力,凝聚社会共识,构建强大的文化认同。其次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精神、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梦想精神,推动理想信念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整合社会意识,筑牢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奋勇拼搏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后要进行精神文明创建和法治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开展学习时代楷模、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榜样人物等活动,开展弘扬家庭美德、家风建设、乡风文明等活动,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努力向善。加大法治宣传活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三、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实施路径

(一)根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管理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把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之一。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其组织管理体系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依托,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常管理和工作开展的重要制度依据和保障。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落实层级管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要“以全县域为整体,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进行三级设置。[20]从县一级开始往下,每一级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级均有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负责。这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各地方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三级设置之后,依据地方基层管理条块分割的不同,展开具体的文明实践工作。其次是规范资源整合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盘活当地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与现有公共服务阵地如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等统筹协调,协同运行,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此外,大力开发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民俗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如民间艺术、地方戏剧、特色乐器等活用起来,既丰富活跃文化生活,也有力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资源。最后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是保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持续向好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21]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要通过学习来加强,“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22]不断提高干部队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键抓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把做好基层思想宣传工作和从群众实际问题出发相结合。“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23]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能更好地实现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问题导向能更好地促进目标导向的实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常工作要紧紧抓住群众问题这个关键抓手,把思想宣传工作融入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一方面,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人民群众生活,“要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善于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24]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是展现政府形象、建立群众信任的一个过程,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时机。在服务群众、为群众解决问题过程中教育引导群众,可同时做好思想宣传、政策解读等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可深入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开展宣讲工作、其他活动时能有的放矢。如以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讲活动,讲解人民群众想学、想知道的内容知识,开展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促使实际工作实现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教育。

(三)组织力量: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与志愿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是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志愿服务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理念,不以物质作为报酬,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和平区时提出两个“同行”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即“解决好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中如何实现志愿服务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行’,与中国梦‘同行’”。[25]志愿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党的群众工作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志愿服务能够减轻人力资源压力,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更好运转。“一个社会除了依靠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必须依靠志愿部门、非盈利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后者可以大规模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减少和杜绝官僚主义与不作为。”[26]由于中心的工作在重要节庆、假期等时间节点上相对集中、繁忙,志愿服务人员加入无疑能够缓解阶段性的人手不足情况。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人力资源上的,也包括物质层面上的,如活动平台的支援和提供等,能够有效借助社会力量,把文明实践的工作铺得更广,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思路,使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机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促进社会各主体协同参与,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来。

(四)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创新平台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具体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当代现有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地方特性和地域主题。

首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和设置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方面,设置思想理论读物空间,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政策的学习和传播。阅读空间的设置可以考虑与现有文化服务平台结合起来,如基层文联组织、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打通不同平台,促进平台之间相互交流,把现有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性和地域主题,设置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通过普及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了解,增进群众对历史的认同,进而促进其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要兼具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设置地方剧院、公众表演舞台等公共设施,促进地方特色戏剧、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达到以艺明道的效果。其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在内容设置上丰富多样化。除了思想理论读物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读物之外,还可增加相应的历史读物,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历史书籍,以及地方史、地方志等读物。要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发挥历史英雄人物、榜样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的精神力量,从精神上给予广大人民群众滋养。最后,要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好、拓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要充分激活人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性。动员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参与文明实践管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培训、教育和引导,激发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创举,能够有效推动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是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提高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猜你喜欢

文明中心群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请文明演绎
多让群众咧嘴笑
漫说文明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