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2021-01-06黄克亮

探求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会民生广东

□黄克亮

一、引言

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民生为本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解决民生问题,发展民生事业,提高民生质量,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实践。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福祉为依归,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谱写了新中国民生建设的辉煌篇章。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重视“三农”问题就是重视民生。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改造中国社会就是从认识农民的重要性与保障农民的权益开始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1](P305)从1921 年至1949 年,中国共产党以满足农民需求为中心,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核心任务,调动起农民的生产和政治斗争热情,获得了农民的真心拥护与爱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共产党人是主张改善民生的”[2](P248)。

广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基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全国农民运动中心。广东党组织为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样板,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广东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析其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特点及经验启示,以期为新时代广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广东民生建设水平提供行动指南。

二、广东党组织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回顾

1920 年8 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后函约广东的谭平山等人在广州建党。随后,谭平山等人组建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将其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和建党的基础。1921 年3 月,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党员有陈独秀、谭平山、杨匏安等9 人,广州成为全国六个地方党组织之一。1921 年8 月,谭平山等人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广东支部。至1922年6月,中共广东支部有党员32人(占全国195 名党员的16.4%),在当时全国有党员的13个地区中仅次于上海的50 人,是全国第二大的党组织[3]。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1927 年4 月,广东区的党员已增至9027 名。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 年底),广东的党员总数已达4.18 万名。广东党组织建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南粤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不懈地奋斗。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以农民运动为依托,开启探索农村民生建设道路的历程

1921 年7 月,党的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简称《纲领》),明确指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4](P3)《纲领》将农民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表明我党一成立就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社会革命,将农民运动与国民革命结合起来。党的一大后,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的农民运动,最早在广东的海陆丰地区兴起。作为我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农民运动,海陆丰农民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先锋,运动的领导人是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彭湃是党内较早认识到农民问题重要性,并实际从事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22年6 月,彭湃在海丰县龙山乡建立了海陆丰第一个农会组织龙山6 人农会小组。在该小组的基础上,于同年9 月建立了广东省最早的农会——赤山约农会。该农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是我党领导、组织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是中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团结、教育和组织农民的新型农民组织。在赤山约农会的基础上,1923 年元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一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总农会遍布10 个乡,有60 多个农会组织约10万会员,占当时海丰全县人口的1/4[5]。海丰总农会的成立,为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2 年7 月,党的二大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农民的认识较一大时有所深入,“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趋贫困与痛苦。大量的贫苦农民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4](P113)。同年11 月,我党根据二大精神和中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专门讨论了农民问题,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之基础,农民至少占全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最困苦者为居农民中半数之无地的佃农”。他们“自然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为中国共产党所不应忽视的。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功一个大的群众党”[4](P124)。党的二大后,广东党组织以农民运动为依托,开始改善农村民生的探索。为保障农民的利益,海丰总农会颁布了《赤山约农会章程》《海丰总农会临时简章》《广东农会章程》等,把减租减息等作为维护农民利益的主要目标。此外,在发展教育等方面,海丰农会提出了“农民教育”的新口号,通过建立农校和夜校,使农民有了一定的文化,可不受地主的欺骗。农会通过种种努力,切切实实为农民谋利益,因而深得人心[6]。随着海陆丰农民运动的逐步发展,党开始认识到农民在大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1923 年6 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三大对解决农民问题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首次使用“贫农”概念,正式提出农民问题及农民在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指出,“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4](P139)会议还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问题决议案》,提出“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宰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4](P151)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与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进行斗争。广东党组织联合国民党左派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从1924 年7 月至1926 年9 月,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广州主持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共培养了700 多名农运骨干,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开展。其中,在1924 年8 月,以第二届广州农讲所的学生为基础,成立了全国第一支农民自卫军——广东农民自卫军(200 余人),为全国农民自卫军的建立起到前驱先行的作用,在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1925 年1 月,党的四大系统总结了广东农民运动的经验,会上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农民在中国国民运动中是最大的动力”[4](P201),并阐明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提出要扩大农民自卫军,并置于党的政治指导下。在议决案的指引下,1925 年5 月,广东党组织在广州成立中国现代第一个省级农会——广东省农民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广东农民运动进入了高潮,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导。到1926 年5 月,广东90 多个县中建立农会的县有61 个,会员达到62 万多人,占全国农会会员总数的60%以上。随着广东农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农会在国民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增大,影响加深,“其影响扩大到长江、黄河流域的不少省份,甚至远在北京附近的一些乡村,也受到它的影响和帮助而建立了农会组织。”[7]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冲击着封建宗法思想和旧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年):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关键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1925年10 月,中国共产党首次制定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件,即《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强调“解除农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 就是谁耕种的田地归谁自己所有的。”[4](P512)1927 年5 月,党的五大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土地问题决议案》,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提出“要推翻土豪劣绅的政权,没收大地主及反对派的土地,以贫民为中坚,建立农民的政权,实行改良农民的经济地位,一直到分配土地。”[4](P69)毛泽东也指出:“土地问题不解决,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增加生产力,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痛苦。……土地问题不解决,农民无力改良土地,生产必至日减。”[8](P43)阐明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党的五大制定的土地政策把“平均耕地、耕地农有”的政治口号提升为实际的行动纲领,并且将没收土地的对象进行界定和分类,使土地改革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民运动由减租减息向土地改革的过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实践,首先在海陆丰地区展开。1927 年5 月—11 月,在国民党反革命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大革命失败后,在海陆丰党组织的领导下,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了四次武装起义,成功夺取政权,并于1927 年11 月先后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和海丰县苏维埃政府(统称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的诞生,标志着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海陆丰根据地正式形成。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没收土地案》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它以法规形式阐述了实行土地革命的理由,明确宣布没收一切土地分配给农民,并确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它的实施,让数十万海陆丰贫苦农民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揭开了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序幕。

1928 年6—7 月,党的六大对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了更加深入的讨论,通过《农民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等议案,明确指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在乡村的基本力量是贫农”,贫农和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主要动力”。党的六大沿着“八七会议”的思路寻找解决中国革命的突破口,确定以土地革命为打开局面的工作重点。为完成这项重点工作,必须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和生活问题。毛泽东指出:“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9](P139)这表明,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革命根据地都在农村,因此,要动员农民投身革命,就必须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利益,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9](P139)

秋收起义成功后,从1931 年11 月至1934年10 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上,在闽赣粤边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包括97 个县,其中江西省49 个、福建省37 个、广东省11 个(大埔、平远、兴宁、梅县、梅江、蕉岭、丰顺、五华、南雄、饶平、龙川)。广东的中央苏区县与中央苏区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它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广东土地革命的开展,也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不仅在军事上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坚实的南部屏障,还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中央苏区民生的改善增添了砝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也开启了局部执政的伟大尝试,开始了服务农民、改善民生的实践。广东的中央苏区县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土地运动,大力发展经济,满足农民要求,使广东苏区的民生建设水平得到了提升,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实施减租减息等政策作为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员共产党员兄弟一般的团结起来,为抗日救国而斗争,达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之目的是今日惟一无二之任务。”[10](P656)由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生幸福”的目标,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民生建设,并把抗战与农民的解放紧密相连,指出“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抗日的一切,生活的一切,实质上都是农民所给。”[10](P692)“抗日运动与农民结合了,民主运动与农民结合了,这些运动才找到了基本队伍,才有力量。”[4](P56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多处于敌后的乡村,不仅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而且抵抗着70%以上的日寇和90%以上的伪军,战争的消耗和破坏很大,因此财政困难、供给不足是党和根据地政府面临的最大困难,如何做到既保证革命战争的需要,又不致“竭泽而渔”,是摆在党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党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提出:“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借以休养民力。”[11](P894)基于此,抗战期间,在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党开展大生产运动(如著名的南泥湾开荒),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通过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措施,大大减轻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负担,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抗战胜利前夕,1945 年4—6 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把解决农民问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关键是要实行土地改革,并在经济上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再一次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等提到重要的位置。

华南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在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广东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建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7 支纵队,总人数达2.8 万余人,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还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成为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篇章。抗战时期,广东党组织创建的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抗日根据地、琼崖抗日根据地和珠三角抗日根据地等,其中东江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广东党组织根据农业人口占华南根据地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广东党组织领导抗日主要依靠力量的实际情况。为动员根据地广大农民参加抗战,广东党组织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展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为广东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后勤保障。以东江抗日根据地为核心的华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后,发展了农业生产,建立了广泛的群众组织,取得了抗日游击战的胜利,成为全国十九块大的解放区之一[12]。在这一时期,华南抗日根据地在开展生产运动,实现减租减息政策的同时,把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作为加强根据地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如在卫生防疫工作方面,由于当时根据地政府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群众性卫生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注意不够。加上处于战时状态,根据地的卫生条件较差,一些流行病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根据地着力构建医疗卫生体系,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组织民间医生并发挥他们的医疗能力,尽可能地减轻农民的伤病和痛苦,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1946—1956 年):转变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转变土地政策,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为实现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对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简称《土地改革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1947 年9 月1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原则,按照要求,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展开。到1948 年秋,在1 亿多人口的解放区(东北、华北解放区等),根本上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目标。土地改革将贫农、雇农和中农团结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50 年6 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土地改革法》规定,“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3](P343)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为了将《土地改革法》和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广东农村中,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广东在全省范围内从1950 年10 月开始,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土地改革,到1952 年底,广东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打倒了地主阶级,农民掌握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真正实现了广东农民几千年的梦想——“耕者有其田”,紧接着又战胜了经济战线上的投机倒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截至1956 年底,广东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彻底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广东党组织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启示

尽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的农村民生建设实践仍处于艰辛的探索阶段。但其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广东农村民生建设、推进广东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必须坚持党对农村民生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提高民生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改革创新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造福人民,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始终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幸福、关注民生幸福作为执政职责,始终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执政兴国的目标主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民生建设,增进百姓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农村民生建设及脱贫攻坚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一不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结果。2017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在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的同时,对广东今后发展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和希望。其中,“四个坚持”中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广东改革发展的基础与保证,更是广东改革发展的旗帜、方向和原则。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才能着力增进民生福祉,让广东人民共享民生盛宴。

农村民生建设作为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房改造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党的全面领导,要顺利完成农村民生建设这些“硬任务”,是绝对不可能的。农村民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村的发展问题,而农村发展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14]。2018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工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农村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15]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必须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农村民生工作的首位

毛泽东指出,要“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16](P127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在政治上免遭压迫,经济上免受剥削,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因而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17]。新中国的成立,使农民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激发了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确保社会平稳过渡至关重要,只有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到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核心地位,才能保证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邓小平指出:“世界上有人在议论中国稳不稳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中国的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稳定了,发展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比较显著的改善了,中国就稳定了。”[18](P732—733)

进入新时代,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已成为现阶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乡村的需要。总体而言,农民权益的保障主要包括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的保障。当前农民权益保障主要存在部分农民经济权益缺失,而农民主动维权较少等问题。如近些年一些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仍时有发生,不给经济补偿,不签劳动合同,不买劳动保险,随意延长工时,克扣工资等侵犯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安全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杜绝,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广东是我国农民工输入的第一大省,据统计,2019 年全国约有2.9 亿农民工,其中广东约2500 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12601.25 万常住人口中,在广东居住半年以上的外省流入人口达2962.21 万人。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广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在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方面,通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及签订合同措施,健全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的长效机制、新型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为改善农民工生活就业条件提供制度保障[14]。据统计,2019 年广东全省共为12.64 万劳动者追回工资待遇11.93 亿元,2020年春节前实现国企项目欠薪案件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案件“两清零”[19]。

(三)必须把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作为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目标

进入“十四五”,踏上新征程。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缩小城乡民生发展差距,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广东为例,“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用于发展民生事业的支出占支出总额的70%以上,农村民生事业加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但当前广东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现象仍然存在,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的不均衡仍是主要问题。基于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广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当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农业基础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农田基本建设水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效能与农民生活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广东的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解决粤东西北地区的水利“欠账”问题。制定“十四五”广东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产能,使广东1.26 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二要加强发展广东农村教育事业。改善粤东西北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重视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解决粤东西北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问题,促进广东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要建立现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健全农村医疗及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重点,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保的投入支持力度,提高广东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14]。要重视广东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工作,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必须坚持消除贫困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广东在贯彻执行扶贫工作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在全国开启到户到人(扶贫“双到”)的精准扶贫探索,率先开启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率先构建起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推进脱贫攻坚和扶贫协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1]。在省内脱贫方面,自2016 年以来,向2277 个省定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干部近7 万名,投入扶贫资金1300 多亿元,全省161.5 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56 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8 万元。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自2017 年以来,广东对口帮扶桂川滇黔4 省(区)14 个市(州),累计拨付财政援助资金170.64 亿元,社会帮扶资金116.16 亿元,帮助4 省(区)93 个贫困县摘帽、8663 个贫困村出列、近500 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的考核中,广东连续四年(2017—2020 年)被评为“好”等次,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创造了广东经验,体现了广东担当,贡献了广东力量,展现了广东作为,提供了广东智慧[22]。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最大的民生。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升级版,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更高奋斗目标。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到增进民生福祉上来。2021 年2 月发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3]。这表明,尽管我们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新时代农村发展仍面临不少突出短板,只有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才能补齐农村民生发展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广东根据国家部署,实现省内脱贫攻坚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一场战役、两个战场”统筹推进(也谓“双统筹双胜利”),探索走出一条解决相对贫困的新路径[24]。但客观上看,当前广东部分地区的脱贫成果仍不牢固,部分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仍偏弱,防止返贫的担子仍不轻。进入“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必须找准以下主要着力点。

一要确保政策保障的有效衔接。统筹考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民生建设的具体情况,注重乡村振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持续性、协调性与兼容性[25]。要继续延续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保证各项涉农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相对稳定。要完善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政策,制定相对贫困人口认定的新标准,因地制宜做好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工作。

二要确保工作机制的有效衔接。要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并通过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的建设,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4]。如可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探索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实现由“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转变。继续延续广东对口帮扶中西部地区这一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实现原有对口帮扶机制的有效转化和衔接,等等。

三要确保方法举措的有效衔接[25]。要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落实到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具体项目中。首先要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优化升级农民用水、用电、用气等生活设施;其次要确保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衔接,推进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幸福感;最后要确保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衔接。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通过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探索适合广东绿色减贫与生态宜居相衔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式,建设独具岭南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猜你喜欢

农会民生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