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洲猪瘟时代”谈非洲猪瘟
2021-01-06娄渊志任毅冉袁亚军
娄渊志,任毅冉,袁亚军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延津 453200)
2018 年8 月3 日,沈阳首次暴发非洲猪瘟,随后疫情迅速大范围蔓延,重创了我国生猪养殖业,加快了生猪养殖模式的转变,相关行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从事养猪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现就非洲猪瘟的发病规律、防控措施及生猪复产情况等进行归纳,供广大同仁参考。
非洲猪瘟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经口和上呼吸道感染,短距离可发生空气传播,健康猪若接触病猪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带毒的蚊蝇飞鸟、污染的栏舍车辆、衣物、人等都可感染;二是无法医治,死亡率高,猪只一旦染病即意味着死亡,死亡率接近100%;三是没有有效的疫苗可用,到目前为止,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
1 流行规律及发病表现
一般情况下老龄猪(经产母猪、肥猪)先发病,接着是保育猪发病,但是乳猪发病概率小。对于母猪来说,妊娠前期母猪最易发病,接着是空怀母猪(断奶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后备母猪,哺乳母猪较少感染。对于商品猪来说,育肥猪最易发病、保育猪次之,相对来说哺乳仔猪发病概率最小。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与其他部分猪病十分相似,特别是猪瘟、猪丹毒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临床症状都以发病急、高稽留热和全身泛发性出血为特征。典型的非洲猪瘟临床症状表现为最初耳部尖端发红,随后全身皮肤发红、出血。根据不同的感染途径和毒力强度,临床上将非洲猪瘟分为四种类型:特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各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又各有特点。
猪的具体发病表现根据生长的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怀孕3个月内的母猪流产概率最高,超过3 个月的不易流产,且不吃食在先,流产在后;待产母猪产期延长2~3 d;产后半个月以上的母猪易感性较差;育肥猪在发病初期有聚堆的现象,似流感症状,流鼻涕;保育仔猪的症状不是很明显,死后浑身发软;哺乳仔猪发病后身体变化不明显,发病表现主要是卧地不起。
2 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及原因分析
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类型的病猪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脾脏、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充血、水肿、出血。淋巴组织变性是急性非洲猪瘟最突出的显微病变。
非洲猪瘟发病的病理原因主要是非洲猪瘟病毒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呈现明显的刺激反应前,细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时,刺激反应很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普遍发生有丝分裂。
3 非洲猪瘟的防控
非洲猪瘟是一种重要疫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征。目前,非洲猪瘟没有有效的疫苗可用,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从防控上下功夫。
3.1 降低养殖场内及周边环境中非洲猪瘟病毒密度
非洲猪瘟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增殖,在非宿主细胞内不具有增殖能力,而且其感染性也会逐渐降低。因此,严格清洗、消毒是降低养殖场内及周边环境中非洲猪瘟病毒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3.1.1 推荐消毒方案
3.1.1.1 做好日常消毒和集中或者应急消毒相结合 正常情况下,中小型养殖场(户)、规模场做到每周定期消毒1~2 次。当周边地区有疫情或疑似疫情时进行1 次突击消毒。圈舍用稀戊二醛喷雾消毒,如果环境湿度较大,也可考虑用中草药熏蒸消毒。圈舍周边环境如圈舍周围、走廊、过道等可以用3%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消毒。
3.1.1.2 充分发挥场区已有消毒设施和设备的作用 相当一部分养猪场,特别是中小规模养猪场的消毒池、消毒通道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养猪场特别是规模养猪场一定要利用好场内消毒设施和设备,阻断传染源。
3.1.1.3 建立洗消中心 洗消中心可以分为两个级别,以县为单位在出入县境的主要交通干道口设立一级洗消中心,各个养猪场在自己场区的出入口设立二级洗消中心。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可以在距场区较远的(距场区5 km 左右)、自家场经营车辆经常通过的路口独立设置一级洗消中心。
3.1.2 消毒时应注意的事项
3.1.2.1 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和正确的消毒方式 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方式、消毒液的浓度、环境温度、消毒时间长短、水质等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非常大。
3.1.2.2 圈舍内消毒把握好消毒频率,避免过度消毒 过度消毒容易增加舍内湿度,湿度过大易造成猪群发病甚至引起疫情。
3.1.2.3 保护好养猪场内生态环境 消毒时应该保护好场内水源,避免水源遭受污染。
3.1.2.4 未有疫情的猪场,圈舍内消毒时严禁带猪消毒 消毒剂易刺激猪只的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反而利于疫情传播。
3.2 提升猪群的体质,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
3.2.1 给猪群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
保持猪舍合理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安静的环境也能提高猪群的抗病力,避免感染非洲猪瘟。
3.2.2 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
做好猪群其他疾病的防控,尤其是上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建立起非洲猪瘟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发生有明显的效果。
3.3 做好保健
定期对猪群进行保健,可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防止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发生。
3.4 其他防控措施
如在场区围墙周围加围隔离网,增加其他物品如车辆、人等靠近场区的距离等。
4 非洲猪瘟疫情后的复产方案
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猪生产的恢复是个难题,不能盲目复产,更不能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其他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家场的实际情况,制订周密的、适合自己的复产方案。
4.1 引猪前全面打扫、清理,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4.1.1 总结经验,查找漏洞
对非洲猪瘟传入的可能性因素和管理运营漏洞进行全面排查,避免复产后因为相同问题再次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4.1.2 空置时间要充分
彻底消毒后,场区空置时间不能少于10 d。
4.1.3 猪场在空栏检测合格后引进哨兵猪哨兵猪以后备猪和断奶仔猪为主,哨兵猪评估期一般应在2个月以上。
4.2 补栏时要慎重
判定哨兵猪为阴性后,可以引猪补栏。引猪时不要贪图便宜而从疫区或者是受威胁区引进,更不要引进手续不全的猪。
4.3 做好隔离观察
对引进的仔猪隔离观察7~10 d;对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21 d。
4.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国家规定,结合自家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伪狂犬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提升群体免疫力。
4.5 建立全面的非洲猪瘟预警预报机制
从非洲猪瘟防控意识的建立、生物安全监控、病原监测和临床监测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
5 非洲猪瘟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世界各国对非洲猪瘟病毒研究的信息反馈来看,非洲猪瘟病毒变异快,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安全高效的疫苗普免预防遥遥无期。与此同时,针对非洲猪瘟的药物研发也进展缓慢,短时间内开发出特效药的可能性不大。
针对非洲猪瘟防控新形势,农业农村部及时调整优化防控策略,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印发了《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标志着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
6 建议
6.1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
今后应该是以防控非洲猪瘟为核心,同时加强基础免疫的原则来预防生猪疫病。
6.2 鼓励发展集约化猪场
单场养殖规模不宜过大,养殖区域应当避免集中,宜分散养殖。
6.3 改善扶大扶强的策略,适当发展中小养殖场(户)
中小养殖场(户)具有投资小、复产快等特点。因此加快中小养猪场(户)恢复生产,有利于全国生猪产能恢复,利于社会稳定。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的规定,出台适宜的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和小规模猪场恢复生产。
6.4 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用三元母猪留种
目前二元母猪极度缺乏,而三元母猪供种的数量比较大,利于快速恢复生产;用自己场生产的三元母猪留种,减少了购买、运输等环节,降低了感染风险,但是这只是特殊时期的应急措施,不可长时间使用。
6.5 尽量使用自配料
尽量减少外来饲料带入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