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探析桑类中药的性味功效

2021-01-06姚鋆戴金枝魏栋梁操志奔朋汤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1期
关键词:桑白皮桑椹桑树

姚鋆,戴金枝,魏栋梁,操志奔,朋汤义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8)

0 引言

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总结出中医诊断的精髓——望闻问切,《古今医统》记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望其色,闻其声,问其症,切其脉,合为四诊,为中医诊断病症的必经步骤。人有五脏六腑,药有四气五味,中药的使用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既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具有其独特的应用形式。安徽省中医院朋汤义主任[1]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在中医“望闻问切”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中药四诊的观点,即中药的“望闻问切”理论,提倡采用望、闻、问、切四法认识中药,以眼察之色,以鼻嗅之气,以口尝之味,以手触之形,运用主观感知对药物的质地,形状,气味,颜色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求其内在规律,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及临床功效。

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象思维,即运用联想,直觉,推类等方法,从客观事物表现在外的现象中找出普遍规律,将主观之象与客观之象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2]。象思维是构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思维基础,正是有了象思维的指导,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才得以逐步发展并完善,象思维同时也直接影响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了思维依据,在中药的配伍、功效及煎服方法等都有着指导意义[3]。这种思维方式将五行,五味,五脏,五气等理论相互联系起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就是在象思维的指导下产生,该理论利用“望闻问切”四法将中医诊断的核心与中药药性的鉴别相串联,从药物的自身特点找出其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剖析药物的性味功效。

桑类药物种类繁多,桑树身上的不同部位都可作为中药,且有各自不同的功效,桑类中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因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深受医家喜爱。桑树的药用最早记载可见于《五十二病方》:“蛇啮,以桑汁塗之。”历代的本草文献也对桑树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收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将桑叶列为中品,“有小毒,主除寒热,出汗。”《本草拾遗》记载桑椹为“利五脏关节,通血气。”《药性论》对桑白皮功效论述为“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日华子本草》载桑枝功效为:“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病。” 桑类中药的传统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医学对其药理成分也进行了诸多研究,桑树资源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1 临床常用的桑类中药

1.1 桑叶

为桑科植物桑的叶子,又名家桑、荆桑等,可生用或蜜炙用。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桑叶出自《神农本草经》,早在神农时期就被作为药物进行使用,《本草分经》言:“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指出,根据中药的形色可探知其归经,中药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桑叶本色为青,为木叶春天萌芽之色,木五行属肝,青色药物大多可入肝经,该类药物多有清肝疏肝之用,桑叶具有清肝热,平肝阳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阴不足等证。该理论还指出,闻之清凉或无味,其性多寒凉,具清热泻火,发散风热等功效,桑叶质地轻薄,闻之味淡,可知其性寒味甘,散风清热。临床常用桑叶配伍薄荷,菊花等来治疗风热感冒;配伍石膏,阿胶等来清肺养阴,润肺燥,清肺热。

1.2 桑枝

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春末夏初进行采收,去叶后除去其中杂质,洗净,浸泡,切段,晒干。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具有祛风湿,行水气等功效。《本草图经》记载“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本草再新》言“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中药的取材部位相似,形状相似,功效亦有相似之处,藤茎类的中药多数有舒经活络、祛风除湿之功,桑枝为桑树的嫩枝,质地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这种结构有利于其抵抗大风,应用此理论进行探析,可知其祛风湿效果较好。临床常使用桑枝配伍桂枝,两者合用温经通络,祛风寒湿邪;配伍黄芪、鸡血藤等,可增益补气血之力。

1.3 桑椹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果实变红时采收,略蒸后晒干。性寒,味甘、酸;归肝、心、肾经。可用于心悸失眠,津伤口渴等证。《本草纲目》记载桑椹可“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从中药取材部位来看,果实或种子类中药多数有补益作用,药物质地轻者功效多升浮,质地重者多沉降,桑椹为桑树果实,触之手感略重,气味俱厚,归肝经,可下行肝肾而补益精血。中药五色对应人体五脏,黑色药物多数可归肾经,桑椹原为黑色,且略带酸味,酸入肝,肝藏血,肾生髓,故可知其适用于肝肾阴血不足之证,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润燥之效,能濡养肌肤,调节肝肾不良状态,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1.4 桑白皮

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采挖根部,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可生用或蜜炙用。性寒,味甘;归肺、肝经,可治疗肺热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桑白皮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云:“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药性论》言其“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中关于五色入五脏的论述可作为中药归经理论依据,白色中药多数归肺经,具有排脓之效,桑白皮为桑树根部白皮,质地较厚重,重者趋向于沉降,因其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达到利水消肿之效。临床常用桑白皮配伍地骨皮、甘草等治疗肺有郁热,配伍麻黄、杏仁等治疗咳逆上气,水饮停肺。现代研究证实桑白皮能清肝降压,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1.5 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采割后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胎动不安,妊娠漏血等证。《本草求真》对其记载为“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桑寄生作为藤茎类药物,按该理论分析此类药物多数具有利关节或祛风除湿之效,其捻之质地较坚实,多有沉降下行之效,可下补肝肾之营血。桑寄生性甘苦,甘能补,苦能燥,性平不燥,祛风湿又长于补益肝肾,临床常配伍杜仲,独活,牛膝等来治疗痹症日久,筋骨无力之证;配伍阿胶,当归,菟丝子等治疗月经过多,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证。

1.6 桑螵蛸

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采收后浸入沸水中杀其卵,蒸透晒干后使用,因其形状不同可分为长螵蛸、团螵蛸、黑螵蛸。性平,味甘、咸;可归肝、肾经。常用来治疗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证。桑螵蛸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下卷中将其列为虫兽部中品,言其味咸平,可益精生子,通五淋。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称桑螵蛸因在桑树上,得桑之药性,故而有养血逐瘀的功效。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指出味甘类药物多数有补益的功效,以手触之质地较厚实的药物多为沉降药,有固表止汗,收敛固涩等功效,桑螵蛸甘咸入肾,固精止涩,有补益,封藏,温补肾阳的作用。临床上常将其配伍鹿茸,菟丝子,肉苁蓉等补肾壮阳,治疗肾虚阳痿;配伍龙骨,石菖蒲,远志等调补心肾,治疗小便频数,心神恍惚。

除了上述几类桑类中药外,临床上还有许多与桑树有关的中药材,皆可用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推导其功效。闻之清凉或无味的药物多具沉降之性,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如桑黄,性寒味甘辛,归肝肾经,有软坚、活血之效,常用于治疗血崩,经闭等证。桑芽,性寒味苦甘,归肺经,可利眼润喉,清消热毒。辛味药物多有活血行气、理气健脾的作用,如桑耳,味甘性平,归肝脾经,可治疗衄血,症瘕积聚等证。质地轻的药物多浮升,有透疹解毒、温里散寒等功效。如蚕茧,味甘性温,归脾经,常用于治疗大小便血,痈疽脓成不溃等证。桑蚕沙,性温味甘辛,归经肝脾胃,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4]。

2 桑类中药的传统应用

汤剂为目前桑类中药临床应用最广的剂型,可单味药直接煎服,也可配伍其他中药同煎,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特殊的给药形式。如桑叶既可内服,也可用于外敷,《本草蒙筌》记载“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根据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桑叶质轻色青,归肝经,多上浮向外,具透疹解毒、清肝明目之效。桑椹为桑树果实,既可煎服也可酿酒,《本草纲目》载“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抗衰驻容颜”桑椹色黑味甘,归肾经,可下行肝肾,多具滋补功效。在紫癜风治疗的方剂中,桑枝可为君药,熬膏服用,《太平圣惠方》言“去渣,入小铛内,熬成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10g。”桑枝为藤茎药物,质地较重,通行善行,可利关节,有祛风通络之用。

桑类中药的传统应用就是在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证候辨证论治来选择对应药物,利用其药效祛邪去因,以调节机体阴阳和脏腑经络达到平衡的状态,保持人体的健康[5]。

3 桑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医学对桑类药材药理成分进行诸多鉴定和研究,用以扩展桑类药材在西药方面的使用。来源于桑树的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多种多样,包含有甾类、黄酮类,多糖及多种维生素等[6]。桑叶中所含脱皮激素能够降低人体血脂水平,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说,血脂异常归于中医“痰湿”“眩晕”等范畴,多与肝脾肾有关,桑叶归肝经,质轻色轻,具有清肝平肝功效,可治疗肝气郁结形成血瘀和阴虚阳亢所导致的血脂异常[7]。桑椹中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8]。心脑血管疾病多由本虚,痰瘀,痹阻所引起,桑椹为果实类中药,色黑味酸,归肝心肾经,可补血滋阴,生津润燥,调整身体脏腑功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9]。桑白皮含有多种黄酮类衍生物以及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常用于降血压,止咳。高血压多由肝阳上亢所引起,桑白皮触之重而沉降,色白,归肝肺经,能清肝降压,治疗肝阳上亢导致的头晕目眩,这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相对应[10]。

来源于桑树的药材多数能够改善人体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胆固醇、血脂和血压。从中医角度来说,桑类药材多数归肝,肾,心经,功效各异,作用明显,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与现代药理研究相似。桑类中药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空间,无论是在古方中作为临床常用药与其他中药相互配伍使用,还是现代医学对其中化学成分作用于人体机制的研究,都足以看出其深受历代医家学者的重视。

4 总结

我国关于桑树的栽培有着数千年历史,古今医家对于桑树不同部位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历代本草也对其有诸多记载,这便是如今桑类中药种类之多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深入分析,人们对其药用价值有着更明确的认识,桑类中药在中西医结合之下的临床应用研究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将象思维与中药密切结合,把中药“形”“气”“味”“质”与中医“望”“闻”“问”“切”相联系,从主观到客观,从个性到共性,利用身体主观感受探析中药的客观规律,本文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出发,以桑类中药作为研究对象,阐释该理论在中药性味功效等方面的推理作用,旨在丰富桑类中药的理论研究,促进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在中药性味功效等方面上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桑白皮桑椹桑树
春天手作“桑椹膏”
桑白皮炒制前后HPLC 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桑椹(外一首)
桑椹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桑白皮清肺化痰又美发
桑白皮汤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Hunan Expert Group Recommended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No.2 Prescription Against COVID-19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
奶奶家的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