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田教授应用安胃温肾汤治疗胃癌术后脾肾阳虚型患者经验浅析*
2021-01-06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 青 邢紫阳 孙春霞(石家庄 050011)
提要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复发转移率高,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人中比较少见,但是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现代医学对其暂无较好治疗措施,主要手段为手术治疗结合放化疗。中医中药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彦田教授精研古方,秉持“健脾温肾”的治疗原则,以其行医经验自拟“安胃温肾汤”治疗胃癌术后脾肾阳虚患者。通过分析胃癌病因病机、方义、辨证论治、案例举隅浅析王教授在治疗胃癌术后脾肾亏虚型患者的诊疗思路。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其复发转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胃癌的发病部位以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癌细胞可侵犯胃壁不同深度和广度。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胃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人中比较少见,但是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临床尚无根治胃癌的药物和方法,对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等西医治疗为主,术后创伤会增加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并发症发生可能性[3]。如何改善胃癌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当前胃癌研究工作中较为迫切的问题。胃癌在中医学归属“胃痛” “反胃” “积聚”范畴,近现代医家在中医中药治疗胃癌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王彦田教授是河北省名老中医,其行医五十载,医术造诣颇深,精通仲景方论,临床经验丰厚,对胃癌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其提出的“扶正癌消”的观点对胃癌临床治疗与预后发挥作用。王师结合临床实践以“健脾温肾”论治胃癌术后脾肾阳虚型患者,获效颇丰。笔者有幸随师跟诊,获益匪浅,现将其用方经验予以整理分析。
1 水土不调,脾肾虚损是病机
中医学将胃癌归为“胃痛”“反胃”“积聚”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胃癌发病一般较缓,初期以气血瘀滞、痰凝互结为患,以标实为主;后期则正气虚馁,病邪攻伐克正,以本虚为主。胃癌的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正气虚损有关。王教授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嗜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得人体脾胃之气大伤,生化之源受损,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营卫气血无根可依,则水湿内生。《难经》也记载:“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情志失调则致肝之气机疏泄不利,肝气不舒则脾土气结,邪气壅滞,水湿内蕴,痰毒交阻,故发病。《金匮要略》曾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正气内虚,脏腑功能紊乱,痰毒久积不得消减,又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为患而致本病[4]。《脾胃论》曰 :“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王师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统血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依赖脾胃水谷之海化生精微,脾胃阳气依赖肾阳的温煦。胃癌患者脾胃之气大伤,受纳和运化功能减退,水谷精微不能循正常通道运化,损害中焦运化功能,久病及肾,肾精不足,命门火衰,最终导致脾肾阳虚。经过手术及术后化疗等治疗,脾肾及元气亏虚更甚。
2 用药轻灵,补调并用是关键
2.1 临证思路 胃癌患者术后化疗等治疗在祛除病邪,抑制癌瘤的转移和发展时,也耗伤了人体精血,损伤正气,致胃气虚弱,肾阳虚损。临床上常表现为食少纳差、腰膝冷痛、畏寒、神疲乏力等。王师认为“补肾不若补脾”,脾胃元气强壮则饮食自复,荣卫既养,则可养骸骨,保精血。但胃癌病病机复杂,脾主中央,脾土受损则五脏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故在治疗脾肾阳虚患者时,不可一味补脾,应注重兼补肾阳及其他脏腑,同时辨证论治,对症用药,以驱邪外出,培扶正气[5]。王师指出,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条畅气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脾气健运,精气自复,故在健脾温肾、扶正祛邪的治疗基础上,强调益气扶正,以达到“养正积自除”的效果。在用药方面,王师强调,患者脾胃虚损时久,若过用滋腻之品,恐虚不受补,再伤脾胃之气,故用药轻灵平和。
2.2 方药分析 王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深入钻研经方又不拘泥于古方,灵活运用经方加减,自拟一方名曰“安胃温肾汤”,主要针对患者为胃癌术后脾肾阳虚之人。此方组成为太子参20 g,白术、茯苓、薏苡仁、黄芪各15 g,麦冬、生地黄、仙灵脾、肉苁蓉、山慈菇、白芷、生蒲黄、焦三仙各10 g,甘草8 g。该方以党参、白术、茯苓为君,大补脾气。党参主五脏虚弱,大补元气,助脾运化;脾主湿,脾胃既虚,运化无力,则湿浊易于停滞,故以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湿去脾健,又以其甘淡之性,渗利湿浊,且使参、术补而不滞。又加以薏苡仁,甘以扶脾,此4味仿四君子汤方义。臣为黄芪、仙灵脾、巴戟天、麦冬、生地黄、山慈菇。黄芪可以补脾益气,更可升阳举陷,现代药理学也显示,黄芪可抗癌,有增强造血功能[6];患者术后真阴虚损,麦冬、生地黄滋其阴液,使阴足而生阳;仙灵脾温补肾阳,肉苁蓉则在补肾阳的同时益精血,促进肠胃蠕动;山慈菇则为散结抗癌常用药。佐以焦三仙,癌症化疗病人,正气虚馁,多服久服滋腻之品碍于胃气,恐虚不受补,故以焦三仙健脾和胃,消导化滞,以资运化;白芷消肿止痛,生蒲黄消瘀活血,王师常以此2药组成药对,此药对可生肌长肉,促进伤口愈合,为王师所用多年,疗效甚佳。甘草一则调和诸药,使药力缓和而持久,再则甘草以至甘之味,补脾气虚损,且能解毒,缓化疗之峻。
胃癌术后化疗后患者多以脾虚气弱症状为主,以虚证多见,但在虚证基础上仍有虚实夹杂的症状,如气虚血瘀证可加减使用红花、丹参、血余炭;肝郁气滞证可加减使用八月札、白梅花、荔枝核、佛手,如有气滞胀满等症状可加枳实、川朴;痰浊凝聚证可加减使用浙贝母、桔梗;脾肾阴虚证,则可加减使用山茱萸、桑葚、女贞子、黄精;热毒留瘀证可加减使用白花蛇舌草、冬凌草、蒲公英。
3 典型验案
患者林某,男,79岁,石家庄藁城人,2015年9月13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5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随于某院检查,电子胃镜:胃癌;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于2015年6月行腹腔镜下腹部探查+腹腔热灌注管置入术。术后予患者3次紫杉醇注射液120 mg腹腔热灌注化疗,后予出院。后于2015年7月予患者奥沙利铂130 mg/m2+替吉奥40 mg/m2化疗2周期,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现症见:胸闷,腹部胀痛,呃逆,乏力,四肢逆冷,入夜尤甚,纳差,寐差,小便清长,大便质稀。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弱。中医诊断:胃癌病,脾肾阳虚证;治法为益气健脾、温肾安神;方药如下:白术、茯苓各15 g,薏苡仁20 g,山药15 g,黄芪20 g,仙灵脾、巴戟天各10 g,肉桂6 g,枳壳10 g,陈皮15 g,延胡索10 g,山慈菇15 g,白芷、生蒲黄、远志各10 g,酸枣仁15 g,焦三仙各10 g,灵芝6 g,天花粉10 g,甘草8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2015年9月20日二诊,患者自述胸闷、腹部胀痛减轻,纳眠好转,仍有呃逆之感,治以降逆止呕,随守上方加半夏20 g,生姜3片。2015年10月11日三诊,患者自述恶心呕吐感减弱,但近来情绪波动大,偶感头痛,有眩晕感,血压168/110 mmHg,治以定晕除眩,镇敛浮阳。故从上方去枳壳,加地龙12 g,天麻9 g。2016年10月21日四诊,患者上述症状好转,血压:147/94 mmHg,原方去地龙、天麻,加代赭石10 g继续服药。上方连续服药2年,后已无胃脘胀痛之感,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好转,寐差好转,体质量增加约6 kg,面红气声足,诸证缓解。嘱患者慎起居,节饮食,畅情志,并定期复查肿瘤指标。
4 小结
该患者为胃癌术后化疗后,手术、化疗损耗元气,伤及脾胃肺肾等多个脏腑,导致该患者气虚体弱,脾胃不和,久病及肾,而出现纳差、寐差、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状。王师根据该患者症状,以益气健脾为大法,兼以温肾养阴,在安胃温肾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用药,效果显著。根据患者表证及舌脉分析,患者病位在肝脾肾,正虚与邪结是发病的关键。本案患者既有脾肾阳虚之候,又有肝郁气滞之征,虽病位在肝脾肾,但关键在脾。因而本病的治疗,重在健脾、益气。药用安胃温肾汤为基础方健脾兼以温肾,加山药补脾以推动后天气血之化源,来填精化气。患者“四肢逆冷,入夜尤甚”,又见“大便质稀”,皆为阳虚之候,故在加肉桂以温补元阳,巴戟天以温肾壮阳,去肉苁蓉避免加重便溏。证见腹胀呃逆,气机不畅,故加枳壳、陈皮、延胡索疏肝散结、降逆止呕、行气止痛。患者受邪结所扰,夜寐不安,故加远志、酸枣仁以安神定志。又因患者 元气虚弱,故加入灵芝、天花粉以培元正气。王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胃癌术后治疗中有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并提出“扶正癌消”的观点,对于提高中医中药治疗胃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