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意义及路径

2021-01-06魏雪晨

关键词:师生党组织党员

郭 方 魏雪晨

(华中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党校, 湖北 武汉 430079)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①,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讲到,“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③的措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着力提升组织力”④。党组织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对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关键,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构筑党建同心圆。

一、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特点

(一)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对于“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目前学界认识较为统一,基本都将其看作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能力,是包含多种力量的合力,但有着不同的维度划分。有一些学者将组织力分为内部组织力和外部组织力两大维度,如覃翠生和庄严认为,“组织力包含组织从政党利益出发对群众进行动员,实现党的目标的外部组织力和组织内部结构合理、组织形态完善、组织内部运行稳定的内部组织力”⑤。另一些学者对党组织组织力划分了多个维度。如郝宇青将党组织的组织力分为“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贯彻能力”这三个维度⑥,王一清分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组织力及发展推动力”等四个维度⑦,卞爱美认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包含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这六个维度”⑧。

本文将“党组织组织力”界定为,党组织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在各个环节所形成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的合力。

(二)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特点

高校党组织由于形成过程、外在表现、成员对象、运作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党组织有明显区别,所以既有党组织组织力的一般特点,又有与政府、企业等的党组织不同的特点。

第一,高校党组织组织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支部成员等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内部各种力量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任一力量的改变都会引发其他力量的改变,从而引起组织力的改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变更,对党组织的组织力影响较大。比如在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中,每年都有一大批毕业生党员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也从学校转出。一些毕业生党员曾担任党支部书记、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积累了一定的党务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做好传帮带工作,可能出现新任支部书记不熟悉、不适应的情况。也有可能优秀的研究生新生进入新的党支部中,带来了以前本科就读所在支部的良好经验做法,为党支部带来新鲜活力,可能激发原有支部成员的潜力。在新老交替的阶段,支部成员发生变化,组织力必然产生波动。

第二,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是由多种力量构成的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力量体系,能够形成大于个人力量总和的组织合力。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组织力进行直接的阐述,但就组织力量的发挥、组织的形式等方面表达了科学的观点。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只要将自身组织起来,就能具有巨大的力量。“公社”是将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战斗,获得自由、不再被压迫的新型政治组织形式⑨。1866 年日内瓦代表大会通过的《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和条例》写明:“由于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而总委员会的行动越少分散,它的活动才能越有成效。”⑩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建设思想,认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以上论断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在组织中、与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才能获得比单打独斗更大的力量。而且,组织合力不是简单的所有个体的力的总和,而是整体的组织优势。组织优势也依靠包含在组织中的个体的共同努力,所以,个人优势与组织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三,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包含在党支部的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所有工作职责中。所有的党员,都必须编入一个党支部中。无论是政治上的引领力、内部的革新能力、外部的社会号召力,都通过党支部来落实和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以党支部的形式,再通过每一位党员和党员身边的群众来体现。1943年,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鲜明地指出,“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如果党支部工作做得不扎实,必然导致组织力的弱化。如果党支部的成员不够团结、组织生活涣散或纪律不严,那么党支部成员互相不了解、不配合,就很难在互帮互助中取得进步,组织目标也很难实现。

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不同,除以上共有特点外,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还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特别强调政治引导力。在组织力中着重强调政治引导力,一方面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恩格斯认为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政治立场,坚持组织的政治属性,并开展政治行动,他在《关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行动》中写道,“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1907 年,列宁认为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的目标任务,才能进行好的组织建设。他提出,“对阶级利益和任务的理解没有统一起来,能够把组织建设统一起来吗?你们想一想就会相信,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师生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可塑性较强、整体素质较高,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中的高精尖人才,但容易被鼓动、容易被诱惑、意志力不够坚定。而高校教师群体文化素养高,很多是科研力量或思想政治工作者,包容性较强、视野较为开阔,但接触西方政治渗透和文化渗透的机会较多。所以在高校,无论是教师党支部还是学生党支部,所有的党支部都必须突出政治功能,都要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得到贯彻,着重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前进路线不偏倚。

其二,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组织层级清晰,层次相对固定。高校党组织包括三个层面,自上而下来看,第一个层面是高校党委,要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保持坚定的立场,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上绷紧政治的这根弦。第二个层面是二级学院、直附属单位(以下简称“二级单位”)分党委(党总支)。二级单位分党委(党总支)主要在贯彻执行进行引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响应学校党委、市委、省委等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在二级单位内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学校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起到宣传教育、保证落实和监督执行的作用。第三个层面是党支部,高校党支部的成员由大学生、专业教师、其他教职工构成。教师党支部带动提升支部内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增强教师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从而让专业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非专业教师组成的其他教职工党支部一般不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而是承担行政管理、教学辅助或生活服务的工作,履行将学生组织起来、凝聚到党中央周围、宣传党的正确路线、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和国际形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等职责。学生党支部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组织支部成员进行多种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生活会等活动。有的学生党支部还将学习者扩展到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一同了解并学习党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党支部还必须引导学生发奋图强,刻苦学习,为以后建设祖国积累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这种相对固定的金字塔式组织形式也有着科层制的相应缺点,对组织力的碎片化有一定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意义

组织力是党组织的生命之力。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党支部建设、高校党建工作、高等教育事业以及党的建设来说,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是加强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是全面的领导是我国高等学校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显著优势。推进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手段。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基础。在高校,加强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党同广大师生的密切联系中。而高校党组织是高校所有重要工作得以开展的坚实基础。

提升组织力是我党一条重要的党建经验,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同时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党支部在高校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必不可缺的一环。党组织的组织力薄弱,意味着党委履行党建主体的责任不到位,组织覆盖面窄,无法团结群众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党的建设也就变成了一纸空谈。

只有增强党组织引领师生思想、坚定党员理想、引导干部航向的政治领导力,才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问题,维护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稳定,保证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增强党组织正风肃纪、净化自身的自我革新力,才能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力除阻碍学校事业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徇私枉法、跨越红线,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院风、校风,让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所有支部的全部工作之中。增强党组织走进宿舍、走进社团、走进社区的组织覆盖力和社会号召力,才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好地为师生和群众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服务。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发展推动力,才能加强队伍建设,让干部适应新变化、贯彻新要求、掌握新方式,以优质党的建设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进,让学校不故步自封而与时俱进。所以,只有扎实提升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加强党的建设,也才能实现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

(二)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是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对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内涵式发展是主线,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核心。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反映了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强弱。

党中央做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党委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推进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来看,我国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职能进行了部署。而以上每一项职能的发挥都需要组织力的支撑。如果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强,那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增长才干。教师党支部组织力强,可以更好地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团结协作,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从学科建设来看,也需要党组织组织力发挥力量。党组织需要发挥政治领导力,为学科建设进行指引,为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重点特色、成果转化等进行政治把关。同时,党组织需要发挥组织覆盖力和社会号召力,吸纳和培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资深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也打造跨行业跨学科的导师团队,提供良好的试验实践环境,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党建工作,始终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提升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力,可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功能,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党员同志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可见,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

(三)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是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法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这些论述表明,基层党组织建设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升组织力,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具体来看,组织力对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升组织力,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覆盖力的提高,能调动支部党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增加党的工作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的覆盖。群众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通过传帮带、扶贫支教、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实务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组织力,强化政治引领作用。比如,一些高校要求二级学院的院长兼任学院副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还要对支部教师党员申报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课题进行审核把关,保证符合讲政治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党对高校的领导。在党支部引导下,师生党员能够更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三、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高校党组织工作要求更加具体、更加严格。“十三五”时期,教育部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的建设,“辐射带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整体提升”,终于取得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显著提高”的成果。我国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而高校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理论基础,乃至直接产出可市场应用的成果。但高校党组织组织力要在“十四五”期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组织力的边缘化问题

虽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已经连续4年在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了“组织力”,但是在一些高校,组织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一定程度地边缘化。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0年直面高校党建中的现存问题,比如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基层党建工作“上热中温下凉”问题,“有的高校政治站位还不够高”,从思想上的理想信念、领导地位,到能力上的政治领悟力、反腐行动力、防范化解风险力都还不够、工作效果也不够显著。有的高校党委没有坚定地把抓好党建视作最大的政绩,没有把党建当作实打实的工作,而流于开会、传达文件等形式。一些党组织一定程度上重业务而轻党建,教师党员倾向于重个人发展而轻意识形态工作。这些问题表现在:首先,党组织对提升组织力的人员配备不够。有些单位的组织力提升工作没有安排足够数量的人员去组织,有的高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人数占全校师生人数的比例少于百分之一;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支委空缺未及时配备,或未按时换届的现象。其次,提升组织力的积极性不够高。一些教师对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委员的积极性不够高,只有部分教师对提升组织力充满热情和干劲;一些党务工作者不是专职,也没有充足的经验,而由辅导员甚至由兼职辅导员兼任,他们疲于应付规定动作,只能花有限的精力来提升组织力;少数二级单位的党务干事只是挂名,实际无人专职从事党务工作,而由几名教师甚至学生轮流对接党委组织部,导致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够稳定。而且,在教育培训中,高校开展党务实务的培训不够多,开展组织力提升的专题培训更少,亟须有所增强。

(二)组织力的虚弱化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组织的硬件不断提升,党员组织活动的场所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教育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便捷。然而,作为软件的组织力却出现了虚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中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有时弱于其娱乐功能,党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意识不够强。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不够严肃的问题也有所体现,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党员的参与度,只安排少量的理论学习,而安排较多的庸俗化、浅显化的娱乐活动,影响了政治领导力的发挥。有的单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宣传本单位党建工作、供党员自主学习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但活跃一阵后疏于内容更新,关注度、阅读量、转发量均不够高。还有的流于形式,忽视内容,通过行政命令强制要求一些单位成员关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但没有真正花精力去创作优质推文内容、展现本单位特色,仅仅从人民网、新华网或学校网站转发一些新闻、理论文章等,内容重复多、可读性不强,这样就影响了组织覆盖力和社会号召力。各个党组织的组织力的情况缺乏更为科学的考评体系,现有对党组织的党建工作的考察几乎涉及所有的工作细节,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容易让被考核者产生松懈心理。

(三)组织力的碎片化问题

组织力是集合的力,其中任一种子力量的减弱都会对其他子力量及合力产生负面影响,反之亦然。目前,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组织力的碎片化问题,即难以形成具有延展性、综合性、立体性的合力。如,教工党支部提升组织力的创新点不够系统,其推广价值不够高、可借鉴性不够强。在多方努力下,绝大部分教育教学单位能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培育工程,但“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建设和培育是否满足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待商榷。有的学生党支部书记非常优秀,在任职后熟练掌握党务业务知识,但是可能仅担任一年多便毕业离开,没有形成传帮带的延续。各个支部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多、不够深入。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大多安排了交流讨论的环节,但可能只是学员依次发言,没有真正进行思维的碰撞,或者没有监督引导,让交流变成了诉苦和闲聊。有的单位政治生态不够好,领导班子之间不够团结,更迭稍显频繁,造成提升组织力工作的延续性不够。一些党建品牌建设能够展现学院特色,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未能与党建工作很好地融合,组织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的优势。有的组织力提升活动好像一个个孤立的“点”,有待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和完整体系连成“线”、铺成“面”。

四、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心圆”这一比喻做了生动的阐述:“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党建同心圆,党中央即是圆心,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群众围绕在圆心周围而不懈努力。党组织的组织力越强,群众凝聚力越强,那么圆的半径就越长,圆面积就越大。针对上文提到的组织力边缘化、虚弱化、碎片化问题,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提高重视程度是提升组织力的前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组部部长陈希、教育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均在讲话或文件中强调“提升组织力”。高校党委及高校二级单位的党委均要高度重视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发挥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的带头作用,让组织力不被边缘化。提高对组织力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求提高党建工作的地位。要改变忽视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坚持对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统筹兼顾、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要改变校院党委书记只抓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校长和院长主抓教学科研工作而对党建工作了解较少的情况,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鼓励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目前,有些高校完善院(系)级单位党政主职“一肩挑”的方式,采取了二级学院党员院长兼任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的举措,发挥了院系领导干部的政治核心作用。要改变党政关系不协调或“以党代政”情况,领导班子要团结一心,更好地履行管党治党的责任,要从集体利益出发,从大局看问题,从组织力的整体提升考虑,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总之,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注重组织力,发挥政治领导力,强化同心圆向心力。

(二)配强支部书记是提升组织力的关键

要想组织力不被边缘化,除了需要校级、院级领导班子的重视,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对于教师党支部书记,按照教育部要求,要突出政治标准和综合能力,从教学科研骨干选拔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使其成为党建和学术的“双带头人”。落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双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党的“形象代言人”,在师生中应具有良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威信,热心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双带头人”要克己奉公,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地完成党务、学术、育人等工作,把自己严格遵守党规党纪、严肃对待组织生活、认真宣讲党课等活动都当作提升组织力的一部分。“双带头人”注重提升组织力,带动支部委员和群众也意识到组织力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教职工党支部显现出更大的发展推动力和群众凝聚力。对于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应从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成绩优、奉献精神强、较为成熟的学生正式党员,熟悉学生成长规律、与学生接触密切的辅导员或者热心学生工作、思想先进的教师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在提升组织力的同时要结合学生思维活跃但立场不够坚定、富有个性但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性多但需要加强引导、朝气蓬勃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容易受诱惑等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支部活动,创新支部工作方式,在宿舍、QQ群、微信群等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党支部的潜力,提升党组织的自我革新力。配强支部书记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除了常规的支部书记培训外,还要选派优秀的支部书记参与组织力提升的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另外,在师生联合党支部中,支部书记对组织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徽大学等在学院建立了学科融合型支部,支部书记由导师担任,成员来自相近的学科团队。支部书记不仅对团队中研究生党员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进行学业学术方面的指导,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支部活动也可与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发挥学科优势,如医学师生可以进社区义诊,普及科学健康知识等。如此,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实现党建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融合互促,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三)完善考评体系是提升组织力的保障

针对组织力虚弱化的问题,运用完善的组织力考核评价体系能发挥对新时代提升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的保障作用和激励作用。考评体系要真正体现党的“七个有力”标准,还要兼顾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统一、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统一、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这“五个有机统一”。要结合党章、《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等相关上级文件、组织力的内涵及高校党组织的特殊情况,设计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和合适的指标权重。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否够强,不能只是对台账资料和总结汇报等进行组织内的考察,还要对师生满意度、工作成果的辐射推广价值等组织外的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从目标考核、群众评价、领导考评以及特色创新、发展潜力五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形成问责与奖励机制。考评结果可进行公示,并将考评结果与师生个人或者集体的“评奖评优”挂钩。要注重形成“考评—整改—反馈”的工作机制,形成信息汇总、问题发现、原因探究、整改优化和更新改进的良性循环。

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可联合开发组织力考评体系,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增长经验,有效增强组织力。自身没有条件开发组织力考评体系的,可以购买其他党组织的考评体系。目前,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工委组织部与社会组织合作已经开发了首个党建组织力的评量和训练提升系统。该系统利用大数据,设计了一个专业的软件平台,将“党建组织力”定义为“六维模型”,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党组织从理论、模型、评估、技术等方面提供组织力提升的优化、辅导和孵化方案。总之,完善的考评体系,可有力促进高校党组织组织力。

(四)密切党群关系是提升组织力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回顾一百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是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高校师生党员作为九千万党员中的一分子,也需要同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高校党组织解决组织力虚弱化问题的坚实基础。由于年满十八岁才能入党和入党名额的限制等原因,一部分在校大学生还没有成为党员。由于多种原因,也有一部分高校教师不是共产党员,有的成为民主党派人士或无党派人士。这就需要高校师生党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引导群众心向党、跟党走。在工作中,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员工制度,领导干部要真正关心师生,了解师生所思所想,竭力解决师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也着眼思想问题,两者同时解决,增进互信与理解;要建立健全教职工联系学生的制度,鼓励非辅导员的教职工党员担任班主任,指导并参与学生活动,时刻关注学生最新的思想状况;要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和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制度,努力将高层次人才吸纳入党,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给予人文关怀和经济补助,做师生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党群关系越亲密,党建同心圆就越织越密、越实。

(五)坚定理想信念是提升组织力的灵魂

密切党群关系要求聚民心、暖人心,坚定理想信念则要求强信心、筑同心。提升组织力的过程中,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体党员的坚定信念。如果理想信念失去了,那么组织合力很容易走向碎片化,提升也就成为空谈。然而,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网络信息传播的难以监管,师生出国出境的日益频繁以及一些青年师生思想上尚不成熟等,还有些师生只是表面上入党,内心中却从未入党,在学习和工作中带有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信念的坚定者少了,不确定者多了,党组织便很难将师生号召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需要高校党组织通过树立师生榜样典型和反面警示、走访红色基地、唱红歌、党的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通过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深刻认识到稳定、民主、和谐的生活来之不易,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民力量、党员力量和信仰力量,不断增强爱国、爱党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要稳住宣传阵地,完善舆情机制。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和学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风格,要多采取融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要在一点一滴中让广大师生坚定理想、恪守信念,让大家心系党组织,在提升组织力上凝心聚力。

(六)统筹形成合力是提升组织力的精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面对组织力的碎片化问题,精髓便是要结合组织力非单一力量的特性,统筹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与高校其他各项工作,推动形成政治领导力等子力量贯通、联动的合力。首先,要“聚合”,由独奏变成齐奏。要发挥全体师生的不同才能,共同演奏同一个旋律。其中,没有一名师生是旁观者、反对者,每名师生都是参与者、配合者。要通过思政课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引导、党员师生真切的关心与帮助、“两微一端”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助力,将广大师生都聚合在党建同心圆内,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党的正确主张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外化为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要求的自觉行动。其次,是“融合”,由齐奏变成合奏。合奏难度更大,需要多种乐器按多声部演奏同一首乐曲。合奏不仅保持着齐奏的优势,还营造了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效果。党中央犹如作曲家,为师生写好了优美的曲谱,需要广大师生演奏出最美的音乐。党员领导干部则要当好合奏的“指挥”,立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中心工作,推动组织力的提升工作与党建其他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等学校工作相互协调、有机融入,把党组织的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规模庞大的师生,应像指挥用手势提示演奏者那样,在恰当的时候指导不同的师生开展各自的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还要锻炼较高的临场发挥能力,当出现一些意外时,要迅速应对,及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高校党委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让组织力形成“1+1>2”的合力,增强党组织的动力、活力、耐力、定力,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从而画出最大的党建同心圆。

注释

①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建》2020年第7期。

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第1版。

⑤覃翠生、庄严:《着力解决城市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研究——以广西城市流动人才党组织建设为例》,《传承》2018年第4期。

⑥郝宇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行政论坛》2018年第25期。

⑦王一清:《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研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年第6期。

⑧卞爱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第1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3页。

猜你喜欢

师生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麻辣师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