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兴文县文化节日活动的对策建议
2021-01-06曹倩
曹 倩
(中共兴文县委党校 四川宜宾 644400)
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季季有活动、月月有看点”的民俗文化节日活动氛围,去年举办的如苗族花山节、大坝高装节、玉屏猪儿粑节在内的众多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9.2亿元,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成效相对,我县民俗文化节日活动目前还尚未形成长久效应,同时还存在缺乏统筹、品质不高等问题。
兴文县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发展现状
浓郁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创新。兴文县历史悠久,唐朝时即有建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取“偃武修文”之意改戎县为兴文县。县内古僰文化神秘,是古僰族生活和消亡之地,现有各级僰族文化保护文物20余项;苗族风情浓郁,苗族花山节、大坝高装分别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色文化厚重,现有1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处县级烈士纪念设施。
政府的开发力度增大。政府积极作为,增大了对民俗文化节日活动的开发力度。第一,努力推广特色民俗文化,将一批包括大坝高装、苗族花山节在内的特色民俗文化纳入各级“非遗”名录,扩大其影响力。第二,积极开发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去年引导各乡镇策划开展了各类民俗文化节日活动26场。第三,通过协调其他经济项目,完善开展民俗文化节日活动的基础设施。
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开展有序,模式初显。去年共成功举办共乐农耕文化旅游节、九丝李花节、玉屏猪儿粑美食文化节、麒麟苗族原生态集体婚礼、大坝高装文化节、兴文苗族花山节、石海红色旅游节、仙峰“四月八”节、莲花镇莲花节、苗族原生态婚俗文化体验节等各类民俗文化节日活动26场。
兴文县民俗文化节日活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和统筹规划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兴文民俗文化节日活动的发展还未形成长久效应,总体还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一,当下正值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热潮期,在此背景下,兴文县部分民俗文化活动目的打造存在盲目性,过度追逐短期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有的活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热闹三五天后就销声匿迹了,缺乏持续带动效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游客的长期吸引,未能形成源源不断的稳定客源,不能让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第二,部分文化节日活动受季节、规模等客观因素制约较大,经营周期短,不能长期创收。第三,虽然当前县政府在大力选拔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并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贴,以促进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但由于资金有限,补贴不高且无法做到雨露均沾,导致部分传承人积极性不高,间接影响了兴文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兴文民俗文化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县级专业部门对其活动进行统筹布局,审核监督,协调开展,从而导致系列问题产生:第一,会导致部分文化节日活动存在内容同质化问题;第二,会导致通融性好的活动得不到集群发展的机会;第三,会导致因对项目缺乏审核监督而产生环境破坏等问题。
活动的文化品质、文化内涵有待提升
第一,部分活动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融入还不够,文化展现流于表面,甚至具有“伪文化节”特征。大坝童谣节向游客展示了当地十分有趣的童谣诗,但对于童谣诗中所体现的如“滚铁环”等民俗事物却没再进一步阐述,导致这些事物蕴含的文化十分遗憾地错过了让游客了解的好机会。第二,缺乏外向影响力。目前参加节日活动游客的地域构成中,主要还是以市县内游客为主,外市乃至外省游客不多。在知晓度上,许多外地人一点也不知晓兴文县的民俗文化,县内人也大多只知晓本乡镇的民俗文化。
对策建议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针对难以形成长久效应的问题,总得来讲是要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来讲需要做到:第一,要转变短期盈利观念,走长线发展道路。文化节日活动的规划人员必须要有长远的着眼点,千万杜绝“随便搞搞,完成上级任务就好”的形式主义及“赶潮流,办两三天博一下眼球就好”的肤浅凑热闹思想,应通过制定季度、年度甚至多年规划形成持续但不泛滥的活动氛围,从而吸引游客的长期关注,形成长久效应。第二,要想办法打破客观因素对经营周期的限制。如针对大量活动集中在过年(春季)前后,而其他时间寥寥无几的情况,就可通过让对时间安排依赖度不高的活动打破时间限制开展甚至形成常态化开展,从而达到充实空余期的目的。大坝高装文化活动之前就只在文昌会期间举行,但现在打破了时间限制,形成了常态化开展,就让大坝苗族乡受到了持续的关注。第三,要多以产业发展带动民俗文化旅游。各乡镇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多以产业带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既避免新投入过多、成本过高、铺张浪费等问题,又形成产业与民俗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大坝红旗粮油合作社选择的菜稻种植,就极大助力了大坝童谣文化节,大坝猪儿粑文化节的开展,两节利用菜花田地作为开展场地,在节约了场地、布景成本的同时赏菜花与品民谣,尝猪儿粑形成了合力吸引大量游客,待油菜花收获时又带动了农民增收实现第一产业的发展。第四,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首先,要确保有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要多利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选拔年轻传承人才;要完善传习所等有利于传承活动开展的基础设施并举办规律性的培训活动开展传承人培训;要通过提高传承人津补贴等手段保障好传承人权益,以提振他们的热情与参与度。其次,要通过“人才引进”、干部挂职锻炼等渠道,适度引进及培养活动策划宣传管理方面的人才,做到专人做专事,从而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增强县级政府对文化节日活动的主导力度
针对当前各类活动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而稍显乱象的局面,必须要加强县级政府对各类文化节日活动的主导力度。具体说来:第一,要做好统筹布局。各乡镇根据县级总体规划申报各类活动,由县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综合部署,一方面将内容具有雷同性的活动分开开展,避免重复竞争及游客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将地域联系强且共融性高的活动集中开展,形成集群效应。第二,要严格审核把关。针对乡镇上报的各类活动,县级政府相关部门要以高标准进行审核把关。对于“应付任务,随便搞搞”的形式主义活动,要坚决清除;对于民俗文化融入度不高或流于表面的“伪文化”活动,要指导充实;对于内容不科学而可能导致破坏环境等问题的活动,要监督整改。第三,要落实后续奖惩。县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对各类活动的后续跟踪,通过数据分析、群众反馈,对活动开展效果评估,根据奖惩机制对活动予以奖惩,对办的好的活动提供更多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同时督促效果较差的活动反思完善。第四,要加速文化外推。针对外地游客对活动的知晓度低,外地游客较少的问题,县级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文字影视、广告等传统渠道的宣传力度对外进行宣传推广,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路径,让宣传更高效。
提升各类节日活动的文化品质,打造特色品牌
第一,要继续挖掘,保护,提炼特色民俗文化。一方面加强投入,进一步挖掘保护特色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节日活动的设计获得更多的契合点。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进行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抵制庸俗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真正提升活动的文化品质,从而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第二,要打造极具特色的品牌。当下部分活动在内容与产品方面与他地活动存在雷同性,难以在激励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各类活动必须要精心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设计上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创”的理念,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品牌,以优异的独特性赢得游客的青睐。如玉屏、大坝就可以对猪儿粑的外形、馅进行创新形成独有特色从而与名气更大的红桥猪儿粑进行错位竞争。第三,要不断创新,提振活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兴文民俗文化节日活动要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