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研究
2021-01-06张贺
张 贺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区域。为了抢占东北,毛泽东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1]扶余县地处东满、北满、西满根据地的前线,背靠后方,面对敌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扶余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于土地问题,在扶余县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尤为必要。
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初期,扶余县农村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首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扶余县。第一,大肆掠夺土地资源,以国有地、开拓地和日本农业移民、农地紧急造成等名义,大肆扩张其侵略用地;第二;强制推行勤劳奉仕制和劳工供给制,强迫农民负担劳役,掠夺农业劳动力资源;第三,强行推行“粮谷出荷”政策,强迫农民交粮,对农业再生产能力进行极大破坏,致使地方农业经济日益衰退,大部分耕地被废弃或荒芜。其次,扶余县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日伪统治时期,扶余县有耕地341553公顷,其中地主占有153205公顷,富农占有58578公顷,其他剥削阶级占有18530公顷,分别占全县耕地总数的45%、17%和5%。这些占农村人口12%的剥削者占有耕地总数的67%。”[2]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地主富农还趁机勾结敌伪残余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武装大肆兼并土地,农村土地的集中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在这样的土地状况下,扶余县的广大农民强烈渴望变革土地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
清算分地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颁布《五四指示》,支持农民获得地主土地。在东北局和嫩江省委的指示下,扶余县进行清算分地运动。首先,进行反奸反霸。1946年秋,扶余县各地先后建立起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和基干自卫队,反奸反霸斗争在各区相继展开。其次,开展诉苦运动。各区组织贫雇农进行诉苦活动,启发农民觉悟,揭发汉奸、恶霸的罪行并进行斗争。最后,进行清算斗争。雇贫农向地主富农算剥削账,同剥削者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清算分地运动后,多数地区分了地里的青苗,有的地主还给雇工找还粮食、马匹等,广大贫雇农要回了劳动果实,获得了土地,扶余县土地改革运动得到初步发展。
煮“夹生饭“运动。扶余县的土地改革虽初见成效,但也出现部分领导干部思想模糊、土地分配不彻底等问题,致使土地改革不透彻,煮成了“夹生饭”。1946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了《关于解决土改运动中“半生不熟”问题的指示》。根据指示,扶余县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煮“夹生饭”运动。第一阶段,春耕前以分地为核心,做好春耕准备工作,防止出现撂荒地,促进“夹生”问题的解决。第二阶段,挂锄后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清洗了土改中的坏干部,教育干部弄通思想,深入检查过去土改工作的经验教训,并组织工作队深入农村,启发贫雇农的阶级觉悟。通过煮“夹生饭”运动,贫雇农的阶级优势逐步建立,大力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势力,初步解决了农民在生存上的困难,促进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砍挖”斗争。煮“夹生饭”运动后,沉重打击了地主封建势力,但仍存在地主多留地、留好地,或隐瞒大量浮财浮物的现象。为此,扶余县继续进行“砍挖”斗争:首先,深入发动群众诉苦,宣传党的政策,组织贫苦农民与地主进行清算罪行;其次,由农会干部或积极分子率领群众到地主家起浮物、挖财宝、对所有浮财全部没收;最后,深入发展斗争,由本屯个别斗发展到附近许多个村屯联合起来集中斗。据统计,“在‘砍挖’斗争中,所获财物全县计有:黄金1223两4钱9分、白银4825斤6两6钱4分、银洋5692块、现金37555876元、被褥97610套、衣服617114件、箱柜59366口、家具115937件、猪6971只、羊2250只,共折合现金1624311890元。”[3]可见,扶余县在“砍挖”斗争获得相当数量的浮财,为平分土地运动奠定了基础。
平分土地运动。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该法规决定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明确规定了平分土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扶余县进行了平分土地运动,平分土地的原则是:一是土地作价,按人平均分钱,随心买地;二是贫农和中农原有土地不动,不足的补齐;三是好坏地均分,远近地搭配;四是军烈属及本人按土地等级优先分得土地;五是地主、富农分给量等质等的土地。扶余县平分土地运动取得巨大成效,“据1948年春统计,全县共没收地主、富农土地23.3万公顷,平分土地31.8万公顷。土地多的区平均每人分得土地3.5公顷,土地少的区平均每人分得土地0.07公顷。[2]”平分土地后,扶余县于1948年11月为农民颁发了土地执照,土地改革顺利结束。
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取得了较大的历史成效,从政治方面来看,扶余县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政权结构,使农民摆脱了剥削压迫的困境,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地位,广大农民相信中国共产党并紧密跟随共产党,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经济方面来看,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通过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在实际生产中开展劳动竞赛和互助运动,进而使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增强;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土地改革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1947年入冬学学习的有24000人,1948年有32790人参加。到1949年,扶余县办冬学1339处,参加学习的农民达49941人,占全县人口的11.5%。”[4];从军事方面来看,一是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从1945年至1948年,扶余县参军人数为8144人,其中,参加主力部队6818人,参加地方部队1326人,实际扩兵总数超过1万人。”[2]二是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丰厚的物力,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扶余县“共出动民工200680人,担架106941副,大车47104辆。”[4]扶余县的广大翻身农民对革命战争的巨大支援,成为了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可靠保证。解放战争时期扶余县土地改革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广大农民利益放在首位。转入新时代,这些宝贵的土改经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