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师生共成长为目的民办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建设改革研究

2021-01-05唐明明 张庆亮

人物画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高校

唐明明 张庆亮

摘 要: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了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调研发现由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匮乏,健康技能短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健康教育碎片化,导致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是培养国家人力资源的基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活力、兴盛和未来跟大学生的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以师生共成长为目,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课程建设改革研究,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重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

关键词:师生共成长;高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课程建设改革

一、基本概念

1.师生共成长主要指教师与学生结为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通过课程建设改革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师生教学相长,携手共进,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和成长的愉快。

2.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和消除危害健康的影响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3.健康促进是运用行政或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各相关部门,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行为和战略。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对健康教育的研究较早,发展中国家研究较晚。将各国对二者的研究进行归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医学阶段

1970 年以前,各国都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当时的健康教育任务是广泛的传播健康知识,未涉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到20世纪初期,美国从体育课中开始实施部分的卫生教育;1927年,健康教育委员会在英国成立。当时各国的实践都处于传播健康知识的卫生宣传基础阶段。

2.行为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也就是行为危险因素的观点。在《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中提出国家应把卫生政策重点由治疗向预防转移,并运用教育与政策引导等策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了行为的手段。

3.健康促进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制约。 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概念——健康促进。各国纷纷依据本国的国情,制定本国的健康促进规划。1986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和“中国健康教育协会”[1]。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的重要性

1.理论意义: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现状与不足,对卫生保健战略措施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对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展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其他高校的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促进健康促进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2.实践意义: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将碎片化的健康教育模式转化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健康意识、行为和技能,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规避风险,预防疾病的发生。使其知识、信念、行为、技能等各方面均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的长足健康发展。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课程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1.普及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健康观念

立足于学生健康知识碎片化、缺乏锻炼、睡眠不足、作息失调、饮食结构不合理、健康技能的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等健康危险因素,设计健康知、信、行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在“健康知、信、行”方面的现状,通过问卷分析研究影响学生健康的关键因素,对健康状况和健康影响因素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出建议,有针对性的开展“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行为改变”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观念。

2.政策与制度上适当倾斜,实现早期干预

在政策与制度上适当倾斜,与医学专业相结合,重视健康教育在其他所有专业的渗透,对健康信息和理念进行科学、准确、有效地传播,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医学观和健康观, 使医学老师和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健康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从专业角度解读三级预防的必要性,并对学生强化疾病早筛的健康意识, 建立早筛、早预防的思想,充分利用评估技术进行科学筛查。从保健、职业和自我保护的角度加大宣传,从而实现疾病的零级预防。

3.改变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改变民办高校健康教育理论式讲授模式,打造过程监控和课程设计体系,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层次进行统一,普及教学范围和深度,增大把控力度,拉通健康教育学科体系,建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体系,将授课学生根据年级、需求、性别、特征分层后进行个性化指导,目的是解决一类学生或个体学生的健康问题,加强健康促进的实践性指导。

4.打造混合教学,共促健康教育课程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案例资源的作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介、多平台、浸入式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界限,针对问题整合、编制、优化课程,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5.以理论为支撑,理论指导实践教学

行为改变和学以致用是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终极目标,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健康教育时,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针对模块的理论知识,设计匹配的实践内容,真正从实际出发,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思理论,针对大学生的个体能力和诉求,针对实践反馈做针对性指导,从而形成个人知识体系的闭合链和课程体系的闭合链,最终实现向心圆和同心圆效应。

6.开展校企业合作项目,推动健康教育与促进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了解行业对健康管理实用型复合人才的迫切需求,以项目为依托,邀请校企合作专家,以报告和研讨的形式,拓宽学生的科研思维。以专题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开展各种类题为主的策略方案大赛,以及健康宣教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大赛与实践积累丰富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同时把所学的健康知识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在全校学生间传递健康、共筑健康。

小结

1.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健康信息和理念进行科学、准确、有效地传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观念,改变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而改变行为、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和健康质量。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思理论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与时代紧密吻合,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

2.倡导规范约束和教育引导并重,健康教育倡导大学生认知提高后的自觉行动,健康促进鼓励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策略、制度对学生个体、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设计和组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策略的时候,必须做到二者并重,坚持个人选择不损害他人、社会的健康的基础底线,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形成维护社会健康利益尊,重他人健康选择的理念。

3.健康教育与认同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责任,更要了解自身健康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內部联系,并能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为终生健康奠定基础。始终把“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行为改变”作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行动纲领,将健康教育与外部环境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改变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健康的策略,更好的促进师生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概述.2014

[2]赵引弟,杨 霞,骆新楠,王新奇.新时期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体系优化研究 .高教学刊,2020

[3]常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伦理学问题的思考.医学与哲学,2015

作者简介:

唐明明(1976—),女,汉族 ,山东烟台,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张庆亮(1977—),男,汉族 ,山东德州,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2020年度科研课题,课题名称:以师生共成长为目的的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研究;

2021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课题名称:民办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高校
健康中国战略下武术对学生的健康促进研究
健康促进对航海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