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1-01-05夏国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物理知识也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有抵触心理,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70-03
作者简介:夏国伟(1983.2—),男,江苏滨海人,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分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教师采取的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学生将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应结合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身心發展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由于物理这门学科实践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帮助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将物理知识生活化,让知识贴近生活
初中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本来就不高,而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更是较高,所以要想让学生将知识记得更牢固,教师可以将知识生活化。
例如,在进行液体沸腾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液体沸腾现象,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的特性。学生一定知道要想让水沸腾需要将水持续加热,引入这一生活化概念,能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尤其是水的沸腾在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教师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还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晦涩的物理知识。在液体沸腾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不同液体的沸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相同的液体也会随着气压的改变而改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是只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原理的,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故事,将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例如,在两个海拔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相同的水的沸腾实验,一定能发现这两个地方水的沸点是不一样的,以此就能得出相应的物理结论。虽然针对这一现象不能直观地进行实验,但是通过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学生一定能理解这一现象,也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
“知识生活化”就是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学习物理知识,让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物理知识从实践中展示,加深学生的记忆
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上,可以采取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如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其对实验的过程、结果及理论的来源就能有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部分知识时,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出现过折射这种现象,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验。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实验就是“将筷子放进一个装水的杯子里,然后发现筷子有弯折现象”,这种现象的原理就是“光的折射”,学生在观察到这一现象时,也一定产生过疑问。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疑问和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开启本节课的物理教学,让学生了解折射这一概念及相关应用等。教学可以从生活实践出发,初中生好奇心强,好动且动手能力强,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上,可以直接利用最简单的物理实验进行课堂教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其对实验的理解一定是比教师直接传授更深刻。物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学科,这门学科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实验,但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到位,难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验,所以更多的是教师直接进行课堂实验展示,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与一定的实践相结合,在教师做实验时,学生的思路可以一直跟着教师,这种简单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生活化,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知识源于生活,物理教学也可以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情境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
以液体沸腾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液体有油和醋,这两种都是液体的形态,但是这两种液体的沸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要比油的沸点低得多。学生在生活中一定看到过一种“魔术”,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表演。该魔术就是利用了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这一特质。教师将手伸入“沸腾的油锅中”却没有任何反应,那是因为油锅下面的液体是醋,醋的沸点相对来说要低很多,所以就会造成油锅沸腾的假象,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油沸腾的温度。而由于醋的密度比油大,所以两种液体并不会混合,于是醋就会沉在锅底,当达到一定温度后,醋达到沸点,油就不再吸热,所以就有了这个“魔术表演”。这种课堂一定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课堂实验是直观的,更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一定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液体沸腾的知识。初中生十分好动,教师为学生找到新的、合适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带来很大的帮助。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物理实验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手段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物理。
四、合理设置生活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物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强,大多数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物理知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边实验一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另外,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实验,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从而促进物理实验顺利进行。在进行生活化实验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实验目标,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尽量避免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由于摩擦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对实验的进行也会有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依据教材进行基础性的实验,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生活化方式,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空中做摆动的动作,让学生在这一动作中,体会空气中的阻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双手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体会不同平面的力。教师还可以通过重力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手中出现的阻力,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细细品味教材中的知识点。此外,双手互相摩擦,由此产生的热度也是摩擦力的作用。在讲光的折射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如用棍子在河里插鱼,棍子插进水里的时候,棍子就被“折断”了,以此对折射的知识进行具体讲解。从整体上看,采用生活化的实验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
五、科学布置生活化作业,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通常会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针对物理学科,更应该注意布置作业,依据物理科目的特点,以生活化的形式布置作业。教师在布置生活化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物理教学的目标,布置有层次的物理作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帮助学生正确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物质的密度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学生学习完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置课后作业:通过生活中的不同物品,比对其密度大小。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细致的观察,不断探索比较密度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具体的分工,通过整合不同的观点,整理出正确的方法。通过这种小组协作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另外,学生将问题答案进行整理,可以在下节课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以前“土电话”的构造原理,对声音的传播途径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具体探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六、科学引入生活化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长时间的学习后,容易出现烦躁的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另外,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运用说教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投入学习,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手段科学引入生活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种生活化故事的引入,也会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在讲解速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龟兔赛跑”这个故事,通过分析影响故事中比赛结果的物理因素,再结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思考。另外,教师可以搜集网络中关于龟兔赛跑与“速度”知识的视频,通过视频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视频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促进物理教学顺利开展。
七、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让学生在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与感悟物理知识,学会能量转化与运动相关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鼓励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问题进行讨论,突出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深刻含义,为学生问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为学生分析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可以给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大量的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有效落实物理知识的学习,着重教学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转换形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创建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更加主动自如。如在教学杠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操场上的健身器材,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八、利用生活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同时也存在丰富的物理素材和教学资源,如何在生活中寻找更优质的物理教学素材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资源,运用生活化知识在物理课堂实验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进行生活化设计,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物理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物理学习基础,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如。
例如,在开展托盘天平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以更加直观地进行知识讲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感悟藏在身边的物理知识,这样才能创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环境,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学习浮力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用完的牙膏管和塑料盆来进行演示实验。首先,教师将空的牙膏管注满空气;其次,将塑料盆中盛满水;再次,将注满空气的牙膏管放置在装满水的塑料盆中;最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注入空气的牙膏管并不像其他物品一样会沉入水底,而是浮在了水面上,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浮力这一概念。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演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物理教学的深入与创新,突出生活化教学的深刻含义,并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能力的共同进步,落实生活化理念,突出物理学习的深刻含义,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生活化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生活化的方式来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动手实验可以有效解决其对物理知识理解困难的问题,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徐士娟.试析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7(10):48.
[2]马晓龙.浅谈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0):53.
[3]闭煜川.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16(83):141.
[4]常同起.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实践[J].新校园(阅读),2018(4):101.
[5]吴艳.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亚太教育,2016(10):32.